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民国名人再回首 >

第8部分

民国名人再回首-第8部分

小说: 民国名人再回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部分第162节 雷震(8)  70年代,雷震(左一)与好友和家人到台北近郊的野柳海边游玩。1976年,雷震患了癌症,自觉来日无多,便在南港买了一块山坡地,亲自监工建了「自由基园」,准备了五个大理石骨灰坛,安置已亡故的两位《自由中国》编委罗鸿诏与殷海光以及亡儿雷德成。1979年,雷震病逝,由于他生前要求不声望,丧礼稍嫌冷清。不过1988年蒋经国过世后,雷震的友人与后人为其发起平反运动,许多旧史料重新出土,雷震与《自由中国》这段历史成为了两岸学术界的显学。
          第五部分第163节 梁实秋(1)  1975年,著名学者梁实秋与韩菁清与行婚礼,显现新婚夫妇的恩爱。梁实秋丧妻未久,曾以深情文词悼念亡妻,未几又铺红毡,许多亲友一时转不过来,不过梁实秋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爱情的路,永远是不平坦的。」他解释:「我们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克服的,属于不平坦的,只不过社会人士和朋友的不同看法,或者给我们的劝告,都是好意。」韩菁清是息影的影歌双栖明星,他们的结合在台湾社会引起不少惊叹声。
          第五部分第164节 梁实秋(2)  1975年,梁实秋的婚宴上,妻子韩菁清夹菜喂他,两人露出喜色。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县,1903年生于北京,年轻时即发表散文诗作,1923年赴美留学,受浪漫主义影响。回国后主编多种报纸的副刊,主张在理性的指引之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抗战期间,梁实秋到重庆,主编《中央日报》副刊,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主任。1949年梁实秋去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后又兼文学院长,1966年退休。
          第五部分第165节 梁实秋(3)  1975年,梁实秋为新婚夫人韩菁清披上外衣。梁实秋是英译界的泰斗,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再花七年的时间完成了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第五部分第166节 梁实秋(4)  1975年,梁实秋与韩菁清的新婚纪念照。梁实秋不仅在引介英国文学方面有杰出的成就,同时也是独具一格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简洁,而且因洞察人生,笔藏机智,思情念故,感人至深。他的散文作集《雅舍小品》风行华人世界。
          第五部分第167节 梁实秋(5)  1982年,梁实秋八秩华诞,师大英语系师生及系友为他在师大综合大楼举行茶会,梁实秋高兴地切生日蛋糕给大家分享。1987年,梁实秋病逝台北,留下了后人难忘的学术典范。
          第五部分第168节 石美瑜(1)  1982年,前南京战犯法庭主审官石美瑜在「八、一三淞沪战役」纪念日当天,出示蒋介石派他担任军事法庭庭长的派令。虽然事隔数十年,石美瑜对日军侵华的暴行仍愤愤不平。
          第五部分第169节 石美瑜(2)  1947年2月25日,南京战犯法庭审判长石美瑜准备进行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审讯工作前,在军事法庭外留下纪念性的镜头。石美瑜,字可珍,福建林森人,1908年7月生,父经商,家业小康,幼年随前清秀才的伯父入私塾,后再入美国教会所办之格致中学。稍长时,父亲经商失败,遂放弃学医的计划,考进了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因经济结据,即于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工作,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接着再考入政治大学,至南京受训,期间参加司法官考试以第一名录取,有「福建才子」美誉。24岁那年,石美瑜至上海法院任法官,旋又调升上海高院法官,33岁时,日军入侵上海,命其执掌伪法庭庭长,石美瑜不从,潜逃至安徽,没想到日后竟成为日军战犯法的主审官。36岁时,石美瑜被派令为江苏高院江南临时法庭法官,但因战火炽烈,无法执行职务,乃在上海法学院、法政学院等学校教授法学,广植桃李。  抗战胜利后,石美瑜受命主审汉奸陈公博、缪斌等案,表现杰出,获擢升为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少将庭长,担任重要日军战犯谷寿夫、酒井隆等案的审判工作以及侦讯间谍川岛芳子并将其口供提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战犯土肥原贤二之定罪要证,因调查证据详尽,享誉中外。有关南京大屠杀一案,石美瑜主持的军事法庭实地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包括过1000以上幸存者的口述纪录,国际友人的作证等等,确定日军在南京一地屠杀了近30万非武装的中国人。今天海内外有关引述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大抵上均是石美瑜担任战犯法庭庭长时所搜集的,因此,中国史学界与法学界对石美瑜始终有一份感情。
          第五部分第170节 石美瑜(3)  1984年,前南京战犯法庭庭长石美瑜在驳斥日本右翼政客的言论时,拿出保存近40年「战犯谷寿夫判决书」的正本说“「这就是日军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1949年,石美瑜去台湾,原本以他的资历与成就,理应在台湾的司法体系内受到重用,但他个性正直,不愿屈从官宦之道,不久即辞官到民间做一个专业的法律人。1992年石美瑜过世,享年84岁。
          第五部分第171节 杨惠敏(1)  1975年,台湾「中央电影公司」拍摄抗日电影《八百壮士》,描述「八、一三淞沪战役」期间,抗战英雄谢晋元团长率部死守上海苏州河北西藏路桥西边的四行仓库,日军集中强大火力攻击四行仓库,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浴血奋战,致日军久攻不下,死伤惨重。期间上海女童军杨惠敏冒死渡苏州河,将一面国旗交给抗敌勇士,大大鼓舞军心。10月27日,日军对四行仓库发动总攻击,谢晋元经过四个昼夜的激战,终于被迫撤退至英租界。此役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谢晋元和杨惠敏也成为抗战的传奇人物。图为杨惠敏(左)与饰演她的女星林青霞(右)合影。
          第五部分第172节 杨惠敏(2)  1985年,「淞沪战役」期间,曾冒死送国旗到四行仓库上海女童军杨惠敏,病卧台北荣民总医院。她的身旁有儿子朱复轰(右)、与杨惠敏同为上海女童军团员的吴晓霞(左二)、当年「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主任夏焕新(右二)以及追随谢晋元的八百壮士之一的上官志标的儿子官百成(左)。50年前的那场战役仍震撼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耳中仿佛仍扬起那不朽的抗战歌曲: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