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戈尔曼情商-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章 智人的愚行
最近有个学生刺伤老师的消息,一般报道的情形是这样的:
杰生是佛罗里达珊瑚中学二年级的学生,成绩非常优秀,一心想要读医学院,而且是以哈佛为目标。有一次考试,物理老师大卫给他八十分,杰生深信这项成绩将影响他的未来,便带了把刀子到学校,接着在实验室与大卫老师冲突,他举刀刺中大卫的锁骨部位,后来才被制服。在接下来诉讼中,四位心理学家与心理医生称杰生行凶时丧失理智,最后被判无罪。杰生自称他因成绩不佳准备自杀,去找物理老师是要告诉他自杀的意图。但大卫坚信杰生因成绩太低愤愤不平,决意要致他于死地。
杰生后来转到私立学校,两年后以极优异的成绩毕业。大卫对杰生从未向他致歉或为那次事件负责深感不安。
值得我们控讨的是:那么聪明的学生怎么做出那么不理性的事,这岂不是很笨?其实答案很简单:学业上的聪颖与情绪的控制关系不大。再聪明的人也可能因情绪失控或一时冲动铸下大错,高IQ的人在个人生活上可能显得出奇低能。
IQ或性向测验虽然广为大众接受,事实上很难正确无误地预测个人未来的成就,这是心理学上人尽皆知的秘密,就大多数人做一整体观,IQ的确有一定的意义,很多IQ低的人都从事劳力工作,高IQ的人的薪水通常较高。但并不是毫无例外。
一般人总以为高IQ等于成就,其实不但多所例外,甚至可能是例外多于一般情形。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诸IQ,80%则受其他因素影响。
EQ与命运
我读爱默斯特学院时有一位同学成绩很好,入学性向测验有八百分,自然是聪明过人,只可惜他总是四处游逛,迟睡晚起,因而经常旷课。他费了近十年才拿到学位。
有些人在潜力、学历、机会各方面都相当,后来的际遇却大相庭,这便很难以IQ来解释。曾有人追踪1940年代哈佛95位学生中年的成就,发现以薪水、生产力、本行位皆来说,在校考试成绩最高的不见得成就较高,对生活、人际关系、家庭、爱情的满意度也不是最高的。
另有人针对背景较差的450位男孩做同样的追踪,他们多来自移民家庭,其中三分之二的家庭仰赖社会救济,住的是有名的贫民窟,有三分之一IQ低于90。研究同样发出IQ不成比例,比如说IQ低于80的人里,7%失业七年以上,IQ超过100的人同样有7%。就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人来说,IQ与其当时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一定的关联,但影响更大的是儿童时期处理挫折、控制情绪、与人相处的能力。
另外一项研究的对象是1981年伊利诺州某中学、八十一位毕业演说代表致词代表学生,这些人的平均IQ全校之冠,他们上大学后成绩都不错,但到近三十岁时表现却平平。中学毕业十年后,只有四分之一在本行中达到同年龄的最高阶层,很多的人表现甚至远远不如同学。
波士顿大学教育系教授凯仑曾参与上述研究,她指出:“我想这些学生可归类为尽职的一群,他们知道如何在正规体制中有良好的表现,但也和其他人一样经历一番努力。所以当你碰到一个毕业致词代表,唯一能预测的是他的考试成绩很不错,但我们无从知道他因应生命顺逆的能力如何?”
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学业成绩优异,并不保证你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会有适当的反应。既然高IQ不一定能与幸福快乐或成功画上等号,我们的教育与文化却仍以学业能力为重,忽略了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EQ。处理情感同样有技巧高下之分,同样有一套基本的能力标准,这和算术、阅读等能力并无二致,EQ正可解释同样IQ的人何以有不同的成就,因为它可决定其他能力的发挥极限。
生命的成就决不只一条途径,正如所谓行行出状元。在这个知识日益重要的社会,技术能力当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常听到小孩子说一个笑话:“一个笨蛋十五年后变成什么?”答案是:老开。不过即使是笨蛋,如果EQ比别 人高明,职场上的表现也必然略胜一筹。此外,情感能力较佳的人通常对生活较满意,较能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情感生活失控的人必须花加倍的心力与内心交战,从而削弱实际能力与清晰的思考力。
另一种智力
乍看之下,四岁的朱蒂似乎显得落落寡合,不及其他小朋友不得奖合群。玩游战时她总是站在边缘位置,而不是全心投入。事实上朱蒂对幼儿园的人际生态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右以说她对其他人的了解远超过其他孩子。
但朱蒂的能力一直未被发现,直到有一天老师集合所有小朋友玩一种游戏,游戏方式是用棍子做一些假人,头部带着同学和老师的照片,请同学指出其他同学最喜欢玩耍的角落,或是哪一位同学与哪一位同学最要好,这种流说是小朋友社交观察能力的最佳试验。结果证明朱蒂的观察力是最敏锐的。
朱蒂对班上同学的人寻生态掌握得一清二楚,对一个四岁的孩子而言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朱蒂长大后,这些能力无疑将使她在谋求人际能力的领域中一展所长,这些领域可能包括销售、管理、外交等等。
朱蒂的人际能力这么早被发掘出来是很幸运的,这是因为她的学校正在进行一套多元发展计划,目标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力。该校深信人的能力绝不仅局限于传统教育着重的说读写而已,像朱蒂的人际能力也是一项值得培养的才华。他们鼓励学生全方位地发展各项才能,进而将学校教育扩大为生活的教育。主导这个计划的灵魂人物是哈佛教育学院的心理学家嘉纳,嘉纳告诉我:“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性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今天我们完全忽略了这个目标,我们实行的是一视同仁的教育,仿佛要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大学教授,对每个人的评价也都是依据这个狭隘的标准。我们应该做的是减少评比,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的天赋加以培养。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更是千变万化。”
传统对于智力的观念有很多限制,嘉纳是少数率先指出这一点的人。他指出智力测验的全盛时期始于二次大战期间,当时两百万美国人首度参加大规模的纸上智力测验,测验方式是史丹佛大学心理学家刘易士·特曼刚发明出来的。此后数十年即嘉纳所谓的“IQ”思考模式期 :“大家普遍认为一个人是否聪明是与生俱来的,后天能改变的很有限,智力测验可测出一个人是聪明或愚笨。美国人学性向测验也是基于同样的观念设计的,认为二种性向决定所有人的未来。这种观念普遍存在社会各阶层。”
嘉纳提出的最重要的观点是多元化,打破以IQ为单一不可动摇标准的传统观念,他指出求学过程中的重要考关(能力分班、联考等等)都是建立在狭隘的智力定义上,完全无法反映实际生活中多种能力对个人成就的影响。
嘉纳指出,将智能分成七大类只是一种方便的作法,人类才能的多样性是无法简单分类的。嘉纳及其同僚曾尝试将这七类再细分为二十类,例如将人际技巧再分成四类:领导能力、交朋友的能力、解决纷争的能力、分析社交生态的能力。
这种多面向的智能观可更完整呈现出孩子的能力与潜力。嘉纳等人曾经让多元智能班的学生做两种测验,一种是传统标准的史丹福华奈儿童在十类智力的多元测验,结果发现两种测验成绩并无明显的关系。IQ最高的儿童(125―133分)在十类智能的多元测试中表现各异。举例来说,IQ最高的五个小孩中,一个在三个领域表现优异,三个在两个领域表现不错,另一个只有一项领域较突出。且各人突出的领域相当分散:四个音乐较佳,两个特长在视觉艺术,一个是社交领会能力绝佳,一个特长是逻辑,一个是语言。五个高IQ的孩子在运动、数字、机械方面都不太好,运动与数字甚至其中两个孩子的弱点。
嘉纳的结论是:史丹福华奈智力测验无法预测孩童在多元智能领域的表现。反之,教师与家长可根据多元智能测验,了解孩子将来可能有杰出表现的性向。
嘉纳后来仍不断发展其多元智能观,他的理论首度问世后约十年,他就个人智能提出一个精辟的说明:
人际智能是了解别人的能力,包括别人的行事动机与方法,以及如何与别人合作。成功的销售员、政治家、教师、治疗师、宗教领袖很可能都有高度的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与人际智能相似,但对象是自己,亦即对自己能有准确的认知,并依据此一认知来解决人生的问题。
嘉纳在另一篇文章中说,人际人智能的精义是“能够认知他人 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做适度的反应。”内省智能则是自我认知的锁链,指的是“能够认识自己的感觉,辨别其同,做为个人行为的依据。”
人际智能
情感的角色是嘉纳经常提及的个人智能理论中的一个重点,但却未做深入探讨。原因可能如嘉纳自己所说的他太受认知科学的影响。也因此他对智能的定义有强烈的认知成份:强调如何了解自身与他人的动机与工作习性,如何将这份了解运用在生活上以促进人际的和谐。然而,就好比运动时身体的美感是不待言喻的,情感的领域也远超出语言与认知的范畴。
细察嘉纳对个从智能的描述,对情绪的角色与掌握仍可获不少启示,但他对感觉的重要性仍旧着墨不多,反而侧重在感觉的认知问题。浩翰的情绪领域仍等待后人探讨,内心生活与人际关系为何复杂而又难解?情绪是否有智力的成份?是否可以有更智慧的情绪经营法门……等,都有教人期盼的答案。
嘉纳会特别强调认知力是有时代背景的,而这又与心理学的特殊历史发展有关。在本世纪中学院心理学都是由史金纳一派的行为主义者主导,他们认为,可以从外在客观观察的行为才能进行准确的科学研究,因而将一切内心活动都判除在科学之外。
不过嘉纳也了解情绪与人际能力对人生的重要。他说:“很多IQ160的人为IQ100的人工作,原因就是前者的内省智能较低。在日常生活中,人际智能更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人际智能低的人可能会结错婚,找错工作……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就教育起。”
情绪可以是聪明的吗?
要进一卡探讨个人智能的训练,我们不能不看看继嘉纳之后的其他理论派别,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耶鲁的心理学家彼得,他对情感与智能的结合方式有很精辟的见解。不过彼得并不是朝这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