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希特认为“A=A”中的“等于”表示的是同一,而这里的“不等于”表示的则是差异,所以设定非我的行动和设定自我本身的行动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自我设定非我行动在形式上也是无条件的,而在内容上则是有条件的,因为-A以A为条件。否定性范畴就是由自我无条件地设定非我这里来的,一切否定判断都以此为基础。
第三步,“自我在自身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以与一个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
第一步行动设定了自我,第二步行动设定了非我,于是在同一个绝对自我中设定起来的既是自我又是非我,而是自我就不可能是非我,是非我就不可能是自我,这是矛盾。为了解决矛盾,自我就不得不采取第三步行动以保证普遍的自我意识的统一。第三步行
8
译 者 导 言7
动既然是为了解决前两步行动造成的矛盾,它就是前两步行动所决定了的,就不是自发的,因此它在形式上是有条件的。但是,第三步行动如何解决矛盾却不能从先行的两步活动中推导出来,必须无条件地听从自己的理性命令,因此,它在内容上反而是无条件的。理性指出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将设定起来的自我与非我都加以限制。
这样,自我就产生了限制性范畴。限制意味着分割。自我成了可分割的、有限。。。。。
的自我;非我成了可分割的、有限的非我;两者于是可以在同一个绝对无限的自我之内对立地同时并存。这条基本原理反映在逻辑里就是根据命题。。。。。
知识学的上述三条基本原理既是自我的三步本原行动的概述,又是知识学自身赖以建立起来的方法。第一条自我设定自己的同一命题是一个正题,第二条自我设定非我的矛盾命题是一个反题,第三条自我设定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的根据命题是一个合题。
这是一个发展过程。全部知识学就是按正,反,合的步骤找出自我及其必然行动中所包含的矛盾,逐步加以解决的。旧矛盾解决了,又产生新矛盾,又加以解决,这样不断发展前进,构成了知识学的严密统一的逻辑体系。这里,无疑包含有一定的辩证思维因素,这些因素后来被黑格尔吸收和发展为概念辩证法。
(二)理论自我与世界的产生
知识学第三条原理表示:自我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互相对立,互相规定。这里显然包含两种情况:费希特把在自我规定非我中规定非我的自我叫做实践自我;把在自我被非我规定中被非我规定的自我,叫做理论自我。讨论实践自我的活动的乃是实践知识学,讨论理论自我的乃是理论知识学。这两部分可以说就是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当然两者在根本上又是同一回事。
9
8译 者 导 言
费希特认为理论自我本身包含的矛盾在于它受非我所规定。要解决理论自我的矛盾,就必须弄清楚理论自我作为活动的独特性质。
自我本质上就是全部活动,非我的受动是由自我让渡给它的。自我在多大程度上把自己的活动让渡给非我,非我就在多大程度上是活动的,自我就在多大程度上是受动的。非我的活动是它接受转让给它的活动的结果,自我的受动是由于它的活动的外化,自我受非我活动所规定,实际上是间接地受自己活动所规定。这样,自我的活动总量不变,所以它是绝对的无限的活动;而当它将部分的活动让渡给非我时,它就在量上不完全了,因此,它又是有限的活动。自我把自己的活动部分地让渡出去时就必然要求在其自身之外有一个接受其活动的受者,而这个活动的受者就是自我的客体。这个客体并不是主体之所以受动的实在根据,只是被想象为自我受规定的实在根据。
因此,客。。。。
体(即非我,世界)作为实在根据,乃是主体(即自我)想象的结果。
主体制造表象的能力,就叫想象力。费希特认为想象力这种奇妙的能。。。
力乃是理论自我的基本能力。人类精神的整个机制就是根据想象力建立起来的。而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理论自我的无意识的想象力的产品。但是在他看来,这个想象的世界并不因此而是幻觉,而毋宁就是一切实在,是唯一可能的真理。
费希特说:“我们现在得出了这样的教导:一切实在都是想象力制造出来的。就我所知,我们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提出过同样的教导,他称实在为想象力的幻觉。但幻觉必与真理相反,必须予以避免。但是现在,既然已经证明……我们。。
的意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存在,作为自我,其可能性是建立在上。。。。。。。。。。。。。。。。。。。。。。。。。。
述想象力的行动上的,那么,只要我们不把自我抽掉,这种幻觉是抛。。。。。。。。。
弃不掉的;而抽掉自我是自相矛盾的事,因为抽象者不可能把自己本身也抽掉;因此它并不骗人,相反,它提供的是真理,唯一可能的真
10
译 者 导 言9
理。“
①
理论自我在创造世界的同时,自身有一个相应的发展历程,包括好几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感觉。自我不仅仅作为无限的纯粹活动,而且是只可能以自己的活动为对象的活动,这是一种反映式反思,活动因反思而中断,从而受到限制。自我发觉第一次反思带来的限制,产生了受到强制而无能为力的情感。理论自我就进入了第一发展阶段,成为感觉。
其次是直观。自我继续活动,对第一次反思进行反思。由于自我在第一次反思时不能同时反思其反思,所以第一次反思及其造成的感觉在第二次反思面前呈现为外在的东西。由于自我起初对它自己的活动无所意识,它就对这仿佛是外来的东西进行反思。这时的理论自我就处在直观状态。直观是“一种沉默的、无意识的静观”。
再后是想象力。
自我对直观进行反思,把直观当成模型加以模拟,构成具有空间组织的图型,想象成客观世界。范畴起源于想象力,和。。
客体同时发生,而不是来自知性;想象出来的客体的确定性出于想象与直观之间的一致性。想象力模拟直观,只是再生产它已生产了的东。。。。。。。。。
西。。再后是知性或理解力。自我在此之前始终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从知性起它才开始进入意识,这时它所反思的是对它而言的现实的客体,反思结果得到关于客体的概念。
然后是判断力。知性可以对某个特定的客体进行反思,也可以不反思它;可以把握它,也可以抽象它;对客体的某些标志能予以联合,也能加以区别。这种能自由游移于知性的不同活动之间的理论自我,就是判断力。
①《费希特全集》,第1卷,第227页。
11
01译 者 导 言
最后是理性。抽掉一切客体而反思判断力本身的自我,就达到了理性。这时它意识到一切客体都是可抽去的,意识到它的本质就是纯粹的主体活动性。对理性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越是在纯粹的自我意识中,自我就越感到摆脱客体的活动自由,越体会到它除了受自己本身所规定外不受任何客体规定,也就是说,越意识到“自我设定自己为受非我所规定”。于是理论自我从它的终点回到了它的起点。
(三)实践自我与人生目的
理论自我着重说明自我如何创造世界,实践自我着重说明自我如何从它所创造的世界里重返自身。自我本是无意识的意识,返回自身自我就成了真正的意识,而且有了自我意识,这是自我的提高,不是复归原状。
实践自我就是“自我设定自己是规定非我的”那个自我。实践自我本身包含着无限的自我和有限的自我的对立。实践自我的有限性与理论自我的有限性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实践自我的有限性乃是出于它自己的目的。实践自我规定非我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成为有限的以显示它是无限的。
这个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能够达到的,从另一方面说,这个目的又是达不到的。
费希特说:“只要它在形式上是一个非我,就不可能与自我一致,因此,自我涉及非我的那种活动就决不是一种能把非我规定为实际上与自我等同的规定活动,而毋宁只是一种要规定的倾向,要规定的努力,不过这种倾向、努力,却是完全合法有力的,因为它是由自我的绝对设定活动所设定的。”
①这种努力“按照上面的论证,是一种无限的努力”
②实践自我的基本性质是永恒的努力。
努力。。
①《费希特全集》,第1卷,第262页。
②同上。
12
译 者 导 言11
表现出来就是冲动,冲动总伴随着感情。只有感情才把空无内容的概。。。。
念充实起来,终于发展出绝对实在。绝对实在只有在感情里才能体会到。伦理中的良心,宗教里的上帝,归根结底都是感情上的东西。这样,知识学体系从自我出发,至此又回到了自我。
三、知识学原理下的社会政治思想
费希特的伦理社会政治观点是他的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国革命,社会发展已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哲学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对资产级级革命所争取的政治自由作出哲学的解答。费希特承担了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
他说:“我的整个哲学体系自始至终是分析自由的概念。”他的抽象的思辨的“知识学”有着明显广泛的现实社会背景,并不单纯是康德哲学的进一步的发展。
(一)动机论的伦理学说
费希特哲学体系的中心概念是自由意志。他的伦理学就是根据实践自我的理论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所要求的自由意志进行理论上的论证。
自我是无限纯粹的活动,通过活动自我进入意识之后,分为理论的和实践的两个方面。实践自我为了继续其无限活动,力图不断地超越限制,这就是实践自我进行不断的努力。实践自我在限制面前,一。。
方面感到受压抑,产生强制感,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在努力超越限制,它又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感乃是真正的生命原理。力量感虽然是一种主观意识现象,但在意识进行反思时,它又是自我意识的对象。
这个在意识内部具有主客观双重性质的力量感,就其客观存在来说,
13
21译 者 导 言
费希特称之为冲动。实践自我不仅本身是冲动,而且它还意识到自己。。
是冲动。伦理问题从这里才发生。
实践自我的冲动作为力量感在实践自我的意识里一分为二:作为意识主体的冲动即纯粹冲动,它是指向自身的;被意识到的冲动即感性冲动,它在意识中已客体化,它指向外物,不从外物中有所享受是不能满足的。这样就出现两种冲动或冲动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实践自我不得不一再改变自己感性冲动的指向,从而构成一个包括各式各样的冲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