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428-类经图翼 >

第37部分

428-类经图翼-第37部分

小说: 428-类经图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皆鬼。死生之机,升降而已。欲知升降之要,则宜降不宜升者,须防剥之再进;宜升不宜 
降者,当培复之始生。畏剥所从衰,须从观始;求复之渐进,宜向临行。此中有个肯綮,最 
在形情气味。欲明消长之道,求诸此而得之矣。以神机言之,则存乎中者神也,发而中者 
机也;寂然不动者神也,感而遂通者机也;蕴之一心者神也,散之万殊者机也。知乎此,则 
财原其始,直要其终,我之神也;挥邪如匠石之斤,忌器若郢人之鼻,我之机也。见可而进, 
知难而退,我之神也;疾徐如轮扁之手,轻重若庖丁之刀,我之机也。神之与机,互相倚伏。 
故神有所主,机有所从;神有所决,机有所断;神为机之主,机为神之使。知神知机,执而运 
之,是即医之神也矣。以屈伸言之,如寒往则暑来,昼往则夜来,壮往则衰来,正往则邪来。 
故难易相成,是非相倾,刚柔相制,冰炭相刑。知乎此,则微者甚之基,盛者衰之渐;大由小 
而成,远由近而遍。故安不可以忘危,治不可以忘乱;积羽可以沉舟,群轻可以折轴。是小 
事不可轻,小人不可慢,而调和相济,以一成功之道,存乎其中矣。以变化言之,则物生谓 
之化,物极谓之变;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只此一二,交感生成,气有不齐,物当其会, 
而变化之由,所从出矣。故阳始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则生物,热则长 
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而变化之盛,于斯着矣。至若夷父羌母,蛮男苗女,子之肖形,虬 
髯短股;杏之接桃,梨之接李,实必异常,多甘少苦。迨夫以阴孕阳,以柔孕刚,以小孕大, 
以圆孕方,以水孕火,以紫孕黄,以曲孕直,以短孕长。知乎此,则可以和甘苦,可以平 
香,可以分经纬,可以调宫商,可以为蛇蝎,可以为鸾凰,可以为尧桀,可以为彭殇,庶胸次 
化同大象,而应用可以无方矣。以常变言之,则常易不易,太极之理也;变易常易,造化之 
动也。常易不变,而能应变;变易不常,靡不体常。是常者易之体,变者易之用;古今不易 
易之体,随时变易易之用;人心未动常之体,物欲一生变之用。由是以推,则属阴属阳者, 
禀受之常也;或寒或热者,病生之变也。素大素小者,脉赋之常也;忽浮忽沉者,脉应之变 
也。恒劳恒逸者,居处之常也;乍荣乍辱者,盛衰之变也。瘦肥无改者,体貌之常也;声色 
顿异者,形容之变也。常者易以知,变者应难识。故以寒治热得其常,热因热用为何物? 
痛随利减得其常,塞因塞用为何物?检方疗病得其常,圆底方盖为何物?见病治病得其 
常,不治之治为何物?是以圣人仰观俯察,远求近取,体其常也;进德修业,因事制宜,通其 
变也。故曰不通变,不足以知常;不知常,不足以通变。知常变之道者,庶免乎依样画瓠 
卢,而可与语医中之权矣。以鬼神言之,则阳之灵曰神,神者伸也;阴之灵曰鬼,鬼者归也。 
鬼神往来,都只是气。故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阳为天地之神,阴为天地之鬼,春夏为 
岁候之神,秋冬为岁候之鬼;昼午为时日之神,暮夜为时日之鬼。推之于人,则仁义礼智, 
君子之神;奸盗诈伪,小人之鬼。乐天知命,道德之神;阿谀谄容,势利之鬼。推之于医,则 
神圣工巧,得其神也;凡庸浅陋,类乎鬼也。精进日新,志惟神也;苟且殃人,心犹鬼也。察 
之形声,则坚凝深邃,形之神也;轻薄娇柔,形之鬼也。长洪圆亮,声之神也;短促轻微,声 
之鬼也。诊之脉色,则绵长和缓,脉之神也;细急休囚,脉之鬼也。清苍明净,色之神也;浅 
嫩灰颓,色之鬼也。是皆鬼神之征兆也。至若鬼神之原,尚有所谓。夫天地之鬼神,既不 
能出天地之外;而人物之鬼神,又安能外乎人心?是以在天地则有天地之鬼神,在人物则 
有人物之鬼神。善恶出之吾衷,良心自然难泯;强弱皆由阳气,神鬼判乎其中。以故多阳 
多善者,神强而鬼灭;多阴多恶者,气戾而鬼生。然则神鬼从心,皆由我造;灵通变幻,匪在 
他求。知乎此,而吉凶祸福之机,求诸心而尽之矣。以死生言之,则人受天地之气以生,聚 
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气之为物,聚而有形;物之为气,散归无象。丹经云∶分阴未尽则不 
仙,分阳未尽则不死。故原始而来属乎阳,是生必生于复,阳生而至干;反终而归属乎阴, 
是死必死于坤,阳尽而归土。得其阳者生,故阳无十,阳无终也;得其阴者死,故阴无一,阴 
无始也。是以阳候多语,阴证无声;无声者死,多语者生。魂强者多寤,魄强者多眠;多眠 
者少吉,多寤者易安。故善操斯柄者,欲拯其死,勿害其生;将逐其寇,勿伤其君。阴阳聚 
散即其理,剥复消长是其机,而死生之道,尽乎其中矣。以疾病言之,则泰为上下之交通, 
否是乾坤之隔绝。既济为心肾相谐,未济为阴阳各别。大过小过,入则阴寒渐深,而出为 
痞之象;中孚颐卦,中如土脏不足,而颐为臌胀之形。剥复如隔阳脱阳, 如隔阴脱 
阴。观是阳衰之渐,遁藏阴长之因。姑象其 ,无能赘陈。又若离火临干,非头即藏;若逢 
兑卦,口肺相连。交坎互相利害,入东木火防炎。坤艮虽然喜暖,太过亦恐枯干。坎为木 
母,震巽相便;若逢土位,反克最嫌。金水本为同气,失常燥湿相干。坤艮居中,怕逢东旺; 
若当干兑,稍见安然。此虽以卦象而测病情,以坎离而分水火;惟是坎本属水而阳居乎中, 
离本属火而阴藏乎内。故北方水地,一反存焉;南是火乡,二偏居上;东方阳木,八在其中; 
西是阴金,九当其位。可见离阳属火,半为假热难猜;坎水是阴,岂尽真寒易识?云从龙, 
风从虎,消长之机;水流湿,火就燥,死生之窍。倘知逆顺堪忧,须识假真颠倒。是以事变 
之多,譬诸人面,面人人殊,而天下之面皆相殊,古今之面无不殊。人面之殊,即如人心之 
殊,人心之殊,所以人病亦皆殊,此疾患之生,有不可以数计。今姑举其大纲,而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神而明之,存乎人耳。然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该医易,理只阴阳。故天 
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偶一奇;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 
万象,出于一方一圆。方圆也,动静也,奇偶也,阖辟也,总不出于一与二也。故曰天地形 
也,其交也以乾坤;乾坤不用,其交也以坎离;坎离之道,曰阴曰阳而尽之。然合而言之,则 
阴以阳为主,而天地之大德曰生。夫生也者,阳也,奇也,一也,丹也。易有万象,而欲以一 
字统之者,曰阳而已矣;生死事大,而欲以一字蔽之者,亦曰阳而已矣。虽曰阳为阴偶而干 
阳健运,阴为阳基而坤静常宁;然坤之所以得宁者,何莫非干阳之所为?故曰如艮其止,止 
是静,所以止之便是动。是以阴性虽狡,未尝不听命乎阳,而因其强弱以为进退也。所以 
元贯四德,春贯四时,而天地之道,阳常盈,阴常亏,以为万物生生之本,此先天造化之自然 
也。惟是阳如君子,阴如小人。君子则正大光明,独立不倚而留之难;小人则乘舋伺隙,无 
所不为而进之易。安得春光长不去,君子长不死?惜乎哉!阳盛必变,逝者如斯。故日中 
则昃,月盈则亏,亦象夫阳一而阴二,反觉阴多于阳,所以治世少而乱世多,君子少而小人 
多,期颐少而夭折多,此后天人欲之日滋也。是以持满捧盈,君子惧之。故圣人作易,至于 
消长之际,淑慝之分,则未尝不致其扶阳抑阴之意,非故恶夫阴也,亦畏其败坏阳德,而戕 
伐乎乾坤之生意耳。以故一阴之生,譬如一贼,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乎微,此诚医学之纲 
领,生命之枢机也。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 
鉴。故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 
神,虽不言医而义尽其中矣。故天之变化,观易可见;人之情状,于象可验;病之阴阳,有法 
可按。丽于形者,不能无偶;施于色者,不能无辨。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察之以理,其应如 
向,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极其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 
故,非天下之至精至神,其孰能与于此?与于此者,大其道以合天地,廓其心以合至真,融 
其气以生万物,和其神以接兆民。是谓得天地之纲,知阴阳之房,见精神之窟,搜隐秘之 
藏。然而易天地之易诚难,未敢曰斡旋造化;易身心之易还易,岂不可变理阴阳?故以易 
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 
系我之安危。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 
抑孰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 
渺茫难用也,又何异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饥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错过此生。然则医不可以 
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运一寻之木, 
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钧之弩。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寒为热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 
之,为动为静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表里者易其浮沉,缓急者易其先后,逆顺者易其假 
真。知机之道者,机触于目,神应于心,无能见有,实能见虚,前知所向,后知所居。故可以 
易危为安,易乱为治,易亡为存,易祸为福。致心于玄境,致身于寿域,气数可以挽回,天地 
可以反复,固无往而非医,亦无往而非易,易之与医,宁有二哉?然而用易者所用在变,用 
医者所用在宜。宜中有变,变即宜也;变中有宜,宜即变也。第恐求宜于变,则千变万变, 
孰者为宜?求变于宜,则此宜彼宜,反滋多变。有善求者,能于棼杂中而独知所归,千万中 
而独握其一,斯真知医易之要者矣。然而知归知一,岂易言哉?余忽于孔子之言,有以得 
之,曰知止而后有定也。夫止即归之根,一之极也。盖病之止,止于生,功之止,止于成;恶 
之止,止于去;善之止,止于积。事之得失也必有际,际即止也;数之利钝也必有垠,垠即止 
也。至若一动一静,一语一默之间,无不皆有所止。止之所在,即理之窟也,即化之基也, 
即不二之门也。能知止所,有不定乎?既定矣,有不静乎?既静矣,有不安乎?既安矣,有 
不虑乎?既虑矣,有不得乎?所得者何?得诸易即得其变,得诸医即得其宜。然则得由乎 
虑,而虑由乎止。所谓止者,意有在而言难达也,姑拟其近似者曰∶易有不易之易,宜有不 
疑之宜,即止所也。又拟之曰∶必先于不摇不动处,立定脚根;然后于无二无三处,认斯真 
一,亦止所也。夫止为得之本,得是止之末;得之生意萌乎止,止之实效归于得。观孟子 
曰∶不动心。邵尧夫不语禅曰∶请观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此二子之功夫,谓不从 
止处得来耶?止之为义,神哉至矣!是诚医易之门路也。有能知此,则福胎于祸者,何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