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455-难经古义 >

第2部分

455-难经古义-第2部分

小说: 455-难经古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部(寸)有脉。下部(尺)无脉。其人(必)当(有)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倦)无能为 
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脉)譬如(二字旧本误在人之有尺之上今从滑注移于此)树之有根。枝叶(比寸)虽枯槁。 
根本(比尺)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此一节旧本误出于第十四难之末今以文理考则当属于上文故僭 
移于此) 
按此因上文言上下部脉自有本末之理。所谓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者。是主邪气。故有未必有。无未必无。益是饮食 
隔塞中焦。不得磨旋。则上焦不清。下焦不通。故脉溢上而侵心肺之分。是以其人当吐。然则上部有脉。是谓有邪脉也。 
其无脉者。亦当一旦隔塞而不见焉。若既有吐。则上下俱通。而其无脉处。还复相见。若夫不吐则下焦无气。而肾肝殆 
绝。故曰死矣。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者。是主正气。故无是真无。有是真有。盖虽上焦受邪。心肝为是渐虚。然下焦未 
衰。肾肝之气。犹有茁然者。纵使枝叶枯槁。然根本既已有气。则何死之有。故曰虽困无能为害。此篇有无二字。特有 
二义。若为一例观之。则不啻局促不通。反失立论之旨。何者。下部已无脉。而上部独有焉。则外关内格惟肖。上部脉 
绝。而下部独见焉。则内关外格何别。滑注所载诸说。随文为解。未曾免疑。学人审诸。 
(第五旧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寸)吸入肾与肝。(尺)呼(寸)吸(尺)之间。 
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关)浮者阳也。(表)沉者阴也。(里)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起一浮分为两象 
之间)然浮而大散者。心也。(阳中之阳)浮而短涩者。肺也。(阳中之阴)肾肝俱沉。何以别之。(又一沉分为两象)然 
牢而长者肝也。(阴中之阳)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阴中之阴)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不浮不沉阴阳界限故谓 
之中)是阴阳之法也。 
按此篇立论。心肺脉俱浮。见寸为常。肾肝脉沉。见尺为常。脾脉。见于两关。不偏不倚。故曰其脉在中。中者。 
关位也。此不言寸尺。专以呼吸言者。盖前篇既论三部各配五脏位置。故此独以呼吸言。越人已谓肾间动气。呼吸之门。 
则呼自齐下阅历诸脏。而出于鼻。吸亦自鼻孔入达五脏。而极于齐下。所谓呼出心肺。吸入肾肝者。亦互文耳。自此而 
下。专言脉象。此篇先举浮沉二脉。以示表里阴阳。 
脉有一阴一阳。(沉滑)一阴二阳。(沉滑长)一阴三阳。(浮滑长时一沉)有一阳一阴。(浮涩)一阳二阴(长沉涩) 
一阳三阴。(沉涩短时一浮)如此之言。寸口(三部)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上所谓六脉是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体)而滑(兼加)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体)滑而长(兼)也。一阴三阳者。 
谓脉来浮滑而长。(变脉)时一沉(本脉)也。(以上三件脉状阴脉为体阳脉兼见)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体)而 
涩(兼)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体)而沉涩(兼)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变)时一浮(本)也。(此 
三件阳脉为体阴脉乘之)各以其(部)经所在。名病顺逆也。(阳位见阳脉阴位见阴脉是顺阳位见阴脉阴位见阳脉是逆) 
按因上节浮沉二脉。并滑涩长短四脉。凡此六者。为脉之纲领而候之。古之义也。内经以缓急大小滑涩为六脉。其 
义亦同。各随其时宜尔。盖有一阴一阳。至一阴三阳。则是谓阴虚阳盛。自微至着之象。即无水之证。所谓盛水之主。 
以制阳光。是也。自一阳一阴。至一阳三阴。则谓阳虚阴盛。自渐至极之状。即无火之证。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是也。至于时一沉浮。则阴阳衰竭之极。而无有挽回之候。故曰。名病之逆顺也。 
(第六旧同)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轻取)损小。(不足)沉之(重取)实大。(有余下 
同)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按此篇与旧本五十八难第三节之文似同。而其义自别。彼所谓阳虚阴盛。阳盛阴虚。乃指伤寒表里之证。此则承上 
篇浮沉。以定阴阳虚实之诊法。读者勿以其偶同混读焉。 
(第七旧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属阳)迟者脏也。(属阴)数(浮沉强弱)则为热。(表 
里虚实)迟(浮沉强弱)则为寒。(表里虚实)诸阳(脉)为热(证)诸阴(脉)为寒(证)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按此难举数迟二脉。以别脏腑之病。前篇既揭浮沉二脉。分发四脏。此篇即标数迟以决脏腑寒热者。以浮沉虚实四 
字。蒙此二脉。引伸以求其义。则此难秘旨。自然明矣。所谓数者腑。迟者脏。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四句。滑注无明解。 
诸家纷纷。犹未决者。盖不深味之耳。何者。数未必得为腑病。迟未必得为脏病。盖有热则腑脏脉皆数。有寒则脏腑脉 
皆迟。故下文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由之观之。浮数则表热。沉数则里热。虚数是阴虚内热。实数是阳实发热。迟 
脉亦各有浮沉虚实四变。脏寒腑寒。俱皆见焉。或问此篇数迟二脉。似在脏腑有所印定。然则无脏病属热腑病属寒之证 
欤。答曰。数迟二脉。分发脏腑。固其所也。而病之变易。脉与之化。则脏亦见数。腑亦见迟。何有定体。数迟易地。 
可以见此篇之妙。庞氏所谓引而不发者。是也。 
(第八旧五)难曰。脉有轻重。(手法)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浮○菽豆之别名菽有大小则未可知用 
何豆为准盖其实则借以分段耳读者勿泥)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浮)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 
重。(浮沉之中)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沉)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沉)举指来疾(前难作 
实为是)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按菽法轻重凡五候。虽内经无明文。然应象论略有言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此亦诊家伺邪 
浅深之一也。又痹论所述五痹之候。亦非此法。则无所分别。盖每部分诊之。则在寸三菽六菽。关乃九菽。尺乃十二菽。 
与至骨大意。滑注所言浮中沉之义。而分于皮脉肉筋骨者。凡以病有此五分故耳。此难所以立菽法轻重者然欤。 
(第九旧七)难曰。经(见素问平人气象论其文半脱)言少阳之(脉)至(进)乍大(阳)乍小。(阴)乍短(阴) 
乍长。(阳下文同)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 
短而敦(重)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邪。然。皆王脉也。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统六十日下 
同)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 
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旺时日大要也。 
按平病死三脉外。别有王脉。盖王之为义。在天地。则自冬至一阳来复后。每得一甲子。六十日。阳气始动。以序 
升浮。至于纯阳建巳月而极矣。自夏至一阴始。亦每六十日。阴气主事。以次降沉。至于纯阴建亥月而极矣。在人经脉。 
冬至后六十日。少阳王气至。以次逮乎阳明太阳。自里出表。气之升而浮也。夏至后六十日。太阴王气至。以次迁于少 
阴厥阴。自外之内。气之降而沉也。盖自冬至每六十日。以次推之。则一岁中王凡六变。似合六气营运之道。然六气者。 
以厥阴为先。大寒节为始。则其义亦异。因审考之。从少阳至于太阳。则一阳动于地下。而六阳偏于上之象。从太阴至 
于厥阴。则一阴见于上。而六阴极于下之象。故阳脉之王。乃始于少阳。而终于太阳。阴脉之王。则从太阴而至厥阴者。 
可以见已。滑注泥后得二字。为甲子为冬至以后甲子之日。殊不知此六甲之义。而统言六十日。古言为然。 
(第十旧同)难曰。一(脏腑)脉为十(病)变者。何谓也。然五邪(虚实贼微正)刚(脏邪气甚)柔(腑邪气微) 
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为螈 )肝邪干心也。(从后来为虚邪)心脉微急者。(为心痛引脊食不下)胆邪干小肠 
也。心脉大甚者。(为喉 )心邪自干心也。(自病为正邪)心脉微大者。(为心痹引脊善泪出)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 
缓甚者。(为狂笑)脾邪干心也。(从前来为实邪)心脉微缓者。(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吐血)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 
者(为喑)肺邪干心也。(从所胜来为微邪)心脉微涩者。为血溢维厥耳鸣巅疾。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灵枢作滑为 
是下同)甚者。(为善喝)肾邪干心也。(从所不胜来为贼邪)心脉微沉者。(为心疝引齐小腹鸣)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 
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按寸关尺每一部有腑逢腑。脏逢脏之脉。变是谓刚柔相逢。所谓缓急大滑涩五脉。各有微甚。分为十变。则左右三 
部。合为六十变。分而言之。则一脏五邪。五五二十五病。故素问曰。五五二十五变。又曰。二十五阳。腑病亦然。总 
而言之。则为五十变。以余观之。在病证则脏腑合为五十变。据灵枢则以缓急大小滑涩。分微甚言之。总合为六十变。 
丁德用以此篇为六十首。实得其理焉。第四十九篇论虚实贼微正五病。是即其脉例也。灵枢第四篇曰。调其脉之缓急小 
大滑涩。而病变定矣。又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今越人时省小脉。而取五脉者。盖 
难经专示用针立功之妙已。 
(第十一旧十五)难曰。经(素问平人玉玑二篇)言。春(肝)脉弦。夏(心)脉钩。秋(肺)脉毛。冬(肾)脉 
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因胃气有无以分平病死)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 
未有枝叶。(比类下同)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 
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 
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 
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以上明弦钩毛石之名义)如有变奈何。然。春(肝)脉弦。反(常)者为病。何谓反。然。其 
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多胃气下同)益实而 
滑。如循长竿。曰病。(少胃气下同)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无胃气下同)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 
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夏(心)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 
来虚微。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