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时时哕者。哕即气逆而呕。呕亦少阳之兼证。耳前后肿者。少阳之脉上耳后。其支者。从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
当其既肿之时。愚以纵有阳明风热。已传入少阳之经矣。条辩注耳前后肿。为三阳见证。殊不知太阳当脑后肿。阳明当
面肿。此耳前后肿。当是少阳经证无疑。刺之小瘥者。谓以针刺其肿处。而肿少愈也。外不解者。谓短气胁痛等证未除
也。邪传少阳。浮脉当去。今者病过十日而脉续浮。脉续浮者。谓弦脉本在而仍得浮脉也。脉虽续浮。以过十日。则邪
不在表。当从少阳例治。故与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之邪。若脉但浮无余证者。谓脉不弦而但浮。且无短气胁痛等证。
此邪气欲出而还于表也。故与麻黄汤以汗之。否则少阳证不可汗。岂有更用麻黄汤之理。若不尿云云。是承上短气胁痛
等证而言。不尿则比之小便难更甚。腹满加哕。则比之腹部满时时哕。亦更甚矣。真气已衰。邪气又盛。谓非不治之证
而何。或云。不尿者。宜五苓散。腹满者。宜大柴胡汤。独不思经云。病深者其声哕。虽治之复何益哉。上三条证俱自
阳明篇移附于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成注引经云。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愚以其呕。必兼口苦也。此条病自厥阴篇移附于
此)(见后例)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少阳病有三禁。医若不知
而妄行吐。下发汗更加温针。损耗津液胃中干燥。以故谵语成注云。此木邪干胃也。最前条云。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
柴胡汤。今柴胡证罢。此为坏病。正文与注见后第十二卷救逆法中)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条虽系合病。实则少阳之邪居多。故从少阳篇例。成注云。关
脉以候少阳之气。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脉浮大上关上。则知太阳阳明之邪。将并归于少阳经矣。经热。则胆亦热。
故多眠睡。目合则汗者月合目。则欲寐。寐属阴。寐则卫气行于里。邪在半表半里。故目暂合。而汗即出也。按此条论。
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柴胡桂枝汤。庞安时云。脉不言弦者。隐于浮大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此条病。乃少阳之邪欲传入阴经也。伤寒六七日。为邪退
正复之时。其人身无热而安静者。此为欲愈也。今者。身无大热。是热未尽退也。反加躁。扰烦乱。以邪去阳经而入于
阴。故躁烦也。成注云。表为阳。里为阴。少阳之邪。居半表半里之间。邪去少阳。则入三阴经矣。医者可不于六七日
之间。而预为调治。以截其入阴之路乎。)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此承上条之病而言。乃少阳之邪自解。
不传入于阴经也。伤寒三日者。即素问相传日数。上条言六七日。此止言三日可见日数不可拘也。邪在少阳。原呕而不
能食。今反能食而不呕。可征里气之和。而少阳之邪自解也。既里和而少阳邪解。则其不传三阴。断断可必。故云。三
阴不受邪也。此条注本。武陵陈亮斯语)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此条以脉辩少阳病。欲已之法也。少阳伤寒。以脉弦大为病进。今者。脉不弦而
且小。乃邪气已退。正气将复也。故云其病欲已。已。止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注已见前第三卷太阳病欲解注中。)
(附例)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此条系太阳病。传入少阳。复入于胃之证。太阳病过经十余日。知其时已传入少阳
矣。故以二三下之为反也。下之而四五日后。更无他变。前此之柴胡证仍在者。其时纵有可下之证。须先与小柴胡汤。
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如和解之。而呕止者。表里气和。为已解也。若呕不止。兼之心下急。郁郁微烦。心下者。正当
胃府之中。急则满闷已极。郁烦为热结于里。此为未解也。后与大柴胡汤。以下其里热。则愈。上条证并下汤自太阳中
篇移附于此)
卷之七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大柴胡汤方
属性: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
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黄二两。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
胡汤也。(许叔微云。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此系王叔和语。又大黄须酒洗。生用有力。)
成氏明理论云。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此言所共知。至如方有峻缓轻重。又当临时消息焉。大满大实。坚有
燥屎。非驶剂则不能泄。是以有大小承气汤之峻也。如不至大坚满。邪热甚。而须攻下者。又非承气汤之可投。必也。
轻缓之剂攻之。大柴胡汤用以逐邪热。为下剂之缓者也。柴胡味苦平微寒。伤寒至于可下。则为热气有余。热应火而归
心。苦先入心。折热必以苦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味苦寒。王冰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推除邪热。必以寒为助。
故以黄芩为臣。芍药味酸苦微寒。枳实味苦寒。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泄实折热。必以酸苦。故以枳实芍药为佐。半
夏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辛者。散也。散逆气者。必以辛甘者。缓也。缓正气者。必以甘。故用半夏生姜大枣为之
使也。一方加大黄。以大黄有将军之号。而功专于荡涤。不加大黄。恐难攻下。必应以大黄。为使也。用汤者审而行之。
十全之功可得矣。
王海藏云。大柴胡汤。治表里内外俱热之证。治有表者。或脉浮。或头痛。或恶风。或恶寒四证中。或有一二尚在
者。乃十三日过经不解是也。治有里者。或谵语。或妄语。或掷手扬视。此皆里之急者也。若欲汗之。则里证已急。欲
下之。则表证。尚在。通宜大柴胡汤主之。
琥按上海藏言里证已急。表证尚在。用大柴胡汤极是。但表证云。脉浮头痛恶风寒。大抵系太阳经表邪居多。吾
恐大柴胡非对证之药。必也。脉浮弦。头角痛或往来寒热。此方是大柴胡汤之表证也。
娄全善云。伤寒至十余日。外用小柴胡。不愈者。若大便硬。看证可下。则用大柴胡下之。以过经其人稍虚。当下
者。用大柴胡汤。则稳当。恐承气太紧。病患不禁也。
琥按娄氏之意。因论大柴胡证。偶及承气耳。俗医不察。竟有畏承气之太紧。辄不敢用。以大柴胡汤为稳当。而代
之者。噫。是又失仲景之旨矣。
或问大柴胡汤。仲景用以治过经不解。下证具。而病患稍涉虚者宜之。故大柴胡汤。即小柴胡加减。何为乎不留人
参也。余答云。小柴胡汤中用人参者。乃辅正气以除邪气也。大柴胡汤证。为邪实而正未虚。云。稍涉虚者。后人之私
议也。故去人参而加大黄枳实。并甘草。亦恐其满中而不用。其留大枣者。和诸药之性也。其加芍药者。非酸以涌泄之
意。取其和营而助阴也。况病热之人。止虞阴虚勿虑阳损。所以刘河间有当归承气汤方。即仲景于此汤中用芍药之意也。
陶节 制黄龙汤。而以人参加入承气汤中。此与仲景之意。不大相悖谬欤。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
胸汤主之。(此条伤寒乃柴胡证与陷胸证并举。太阳之邪已传少阳。故并入少阳篇例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里者胃府以
内也。结胸证邪结于胸。未全入里。此则热结于里。为可下矣。复往来寒热者。太阳之邪。犹留于少阳半表半里之分也。
止可与大柴胡汤以内下其实。外解其邪。曰但结胸者。言结不在里也。无大热者。言表里不甚热也热不甚。故知是水结
胸胁。此太阳之邪。连及少阳经也。但头汗出。乃水气上蒸使然。故与大陷胸汤以逐其水。并下其微热。此条证自原论
中第四卷太阳下编移附于。此大陷胸汤方见前第五卷太阳篇中)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此条亦太阳病传于少阳兼入胃府之证。伤寒发热者。
寒已成热也。汗出不解。其邪已进于表。当在半表之间心下痞硬。呕吐下利。其邪又进。而入于肠胃之里矣。成注云。
吐利心腹软。软为里虚。今者心下痞硬。是里实也。与大柴胡汤以外解其半表之邪。内攻其在里之实。上条证自太阳下
篇移附于此。)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
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此条本系太阳伤寒。过经不解。邪留少阳。
兼入于胃之证。伤寒十三日。邪当解矣。而不解。胸胁满而呕者。少阳之邪正盛也。日晡所发潮热者。胃府之热方结也。
邪热方结。何为热已而即微利。盖此病本大柴胡两解之证。当其未热时。已经下之而不得利。今潮热后。反得利者。知
医以丸药下之。丸药性缓。以故利偏迟也。况丸药大都热毒之物。以热攻热。故其利不通畅而甚微。此非善治之法也。
夫潮热者。胃府热结而实也。然胸胁之邪未已。故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之表邪。后即以小柴胡加芒硝汤。以下胃府
之热结。或问医以丸药下之。虽非其治。然下之后。大柴胡证。仍在。何以不用大柴胡汤。余答云。医用丸药。此是许
学士所云。巴豆小丸子药。强迫溏粪而下。夫巴豆辛烈。大伤胃气。若仍用大柴胡。则枳实大黄之峻。胃中之气。已不
堪受其削矣。故易以小柴胡加芒硝汤。用人参甘草以扶胃气。且微利之后。溏者既去。燥者自留。加芒硝者。能胜热攻
坚。又其性速下而无碍胃气。乃一举而两得也。)
卷之七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柴胡加芒硝汤方
属性:(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采附于此)
小柴胡汤内。加芒硝六两。余根据前法。服不解。更服。
内台方议问曰。潮热者。实也。即实且热。何不用大柴胡。大小承气汤下之。却用芒硝。何也。答曰潮热虽实。
奈何先以丸药。伤动脏腑。再用大黄下之。则脾气伤而复成坏证。只得用芒硝以浸润之而取利也。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此条乃太阳病并于少阳。兼入胃府之证。伤寒八九日。若似乎可下矣。既下之后。而胸满云云者此下之不得其宜。
阳热乘虚入里。而客于胸中。故烦满也。惊者。心恶热而神不安也。小便不利者。膀胱约而水不行也。惟烦满。故热入
于胃而谵语。惟小便不利。故湿渍于脾。脾困。则四肢不健运。而身重不可转侧。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者。外以解热邪。
内以除水湿。兼镇浮越之气而补其中州之虚也。上二条证并下方自太阳中篇移附于此。
卷之七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属性: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 人参 龙骨 铅丹 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