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普济方-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普济方
作者:朱梓
朝代:明·永乐四年
年份:公元1406年
卷一方脉总论
辨男女形生神毓论
属性:尝读齐大夫褚氏遗书。首论受形。则曰男女之合。二情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
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
阴阳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骈胎品胎之兆。复其说。如经所谓男子为阳。得阴而
生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男女所以有别者。亦由阴阳先后所本有异也。欲知阴阳所本之异
者。于肾取焉可也。
男子始生。居命门于右肾。属乎阳而应日。主三魂。降精赤而镇丹元。丹元者。精舍也。
上赤下黑。左青右白。中央黄运其中。三阳之正气。太一之真精。名曰弱水。内有元龟。所
以
至于左肾。属乎阴而应月。主七魄。降精黑、而镇金关。此盖阳以阴为本。必禀生而在右者
也。
乃若女子所生。则居命门于左肾。属乎阴而应月。主七魄。降精黑而镇元宫。元宫者胞
胎所系也。上黑下赤。左白右青。中央黄运其中。三阴之正气。太一之真精。名曰原泉。内
有蛇。所以呼吸元气。营运百脉。为三焦之原。而应于荣也。荣为阴。行于脉。故女子命
门在乎左肾。至于右肾。则属乎阳而应日。主三魂。降精赤而镇玉关。此盖阴以阳为本。必
禀生
按藏教、父母及子有相感业。神乃入胎。根据地水火风。众缘和合。渐得生长。一七日如
藕根
两
四相
五脏
四七
百吸
名毛
根清
二手
肉。
日血
行
十
乐
下
自然生十一种风。开通集成。使之筋脉肌骨。机关孔窍。皆得流通。然后得成为人。然则父
母生育。功侔造化。其为恩也。岂曰小哉。
又以道书言之。玉清之气。生人上一。是为泥丸。上清之气。生人中一。是为绛宫。太
清之
百六
西方
量妙
胞命黄演之气下添。乃至第九月。无想无结无爱天岳府命元。自是气不添。夫九气既添。又
有六甲之神。相为保卫而全成之。夫所谓六甲神者。甲子水神。为之调畅血脉。润泽三焦。
甲戌土神。为之调理肌肉。使不偏枯。甲申金神。为之紧固爪齿。养育真牙。甲午火神。为
之和悦五脏。混合百神。甲辰风神。为之保固胎息。呼吸阴阳。甲寅木神。为之濯炼筋骨。
通贯百骸。信知妇人妊娠。谓之六甲者。岂有他哉。五脏六腑。筋骨髓脑。皮肤血脉。精藏
水藏。二万八千。形彰一万二千。精光三万六千。出入八万四千毛窍。莫不各有其神主之。
然则人生天地中。岂可不凝神守真。而保其天之所以与我者哉。予以释老之言。并前贤遗论。
辑
卷一方脉总论
男女动静说
属性:尝观清净经云∶天清地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又读周子太极图曰∶阳动
阴静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则知清浊者。天地之位。动静者。男女之机也。男子
为
至
子
不
复
卷一方脉总论
四大奥论
属性:尝历览诸家方论。探求医之妙理。复读佛书。见经中多引医为喻。有云医善巧方。普救
一切
合四
本不
发毛爪齿
脱。筋急骨痿。髓竭脑转。面垢色败。此病之源于地大者也。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
气。大小
壅泪盈
精走气泄。大小不净。盈流于外。此病之源于水大者也。至于暖气则归火。动转则归风。
若
肢
。
知医之神师。亦秘而不示于人。惟佛书则言之详矣。盖佛为大医王。了达生死。故能洞明此
理。予因得以经中所说。一贯乎医。后之来者。毋以予言为迂。如以予言为迂。是亦以佛氏
为迂矣。
卷一方脉总论
五常大论
属性:太和 。天地设位。化生万物。而人位乎其中。三才立矣。夫人之一身。与天地同流。
上
至
融
故肾为精之舍。脑为髓之海也。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内则百神之所辑。为一身之
元首也。手之三阳。从手至头。足之三阳。从头至足。六阳之脉。会于头间。是以头痛多属
于阳也。阴病亦有头痛者。盖诸阴之脉。皆行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独厥阴肝脉。上入
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内经曰∶头痛颠疾。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又有病头痛连齿。时发时止。数岁不已者。由寒气内至骨髓。骨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
令头痛齿亦痛。此肾所生病也。诸阴经病无头痛。唯肝肾二经有者。由此故也。面者。人神
之牖也。上部五岳。分别五官。以属五脏。目者。肝之官。主鉴辨五色。鼻者。肺之官。主
吸引五臭。口者。脾之官。主嗜食五谷。舌者。心之官。主品尝五味。耳者。肾之官。主分
别五音。五官既具。则一身之精神。皆备于面矣。内经云∶女子六七。面皆焦。丈夫六八面
焦。由阳明气衰于上也。以其手阳明之脉。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傍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入上齿缝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
人。循发际至额颅。难经云∶人面独能耐寒者。以其诸阳之脉。皆上至头耳。黄帝于面焦发
堕。独言阳明而不言诸阳者,盖诸阳之脉。虽上循头。而不若阳明之脉维络于面也。合二经
而考之。可识经脉之循环。验气血之消长也。苟情动于中。邪淫于外。形色有变。皆见于面
。不可概举。颈项者。诸阳辐凑之地。六阳之脉。皆自肩颈出入缺盆。下络五脏。所以古人
取人迎动脉于颈间。以候五脏六腑之气有余不足也。其为病则不一。或颈项强痛不可回转。
或颈项痛而嗌干。或颈项痛连入缺盆。则各随其经脉所属而为病焉。至于九 瘰 瘿瘤多生
于颈项者。亦由经脉之所聚也。肩者。六阳之脉。与阳维之会。皆走于肩。而相交会。循肩
上下。因知肩为诸阳之道涂。筋骨之枢会。故能任重负戴。背中之府。诸阳受气于胸中。转
行于背。经云∶人身之阴阳者。背为阳。故五脏六腑之 。皆在于背也。 者。臂节也。穴
名曰天府。肘者。手腕也。穴名曰尺泽。臂者。从肩至掌。统而言之也。夫手之三阴三阳。
皆循臂前后廉。上下往来。或由中而行。故为病大同而小异。用药亦可以兼理。灸之刺之。
则各随其经也。腋者。掖也。手三阴之脉。与足少阳之脉。循腋上下。故为病则腋下肿痛。
灵枢经曰∶手太阴之脉。从肺系横出腋下。手少阴之脉。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手厥阴之
脉。循胸出胁下抵腋下。足少阳之脉。则从缺盆下腋。循胸中。过季胁。凡此四经。或横出
腋下。或循腋上下别行。各有其道也,有患狐臭漏腋者。古方共为一病。以理考之。其证不
一。狐臭者多因劳逸汗渍。以手摸而臭。致清气道中受此宿秽。吸上泥丸。散入百脉。多相
沾染。漏腋者由食啖五辛大过。而有所发。致腠理不密。其汗则自腋泄出。 而湿。浣衣
数重皆透。臭不可近。狐臭漏腋。皆腋中之疾。虽不伤人命而害人身。奉亲事君。乃至交游
。皆非所宜。修身之士。务为清洁者。偶得此患。不可不思有以去之
者胁骨也。肝胆二经。交会于此。是以胁痛多属肝胆也。难经云∶脏
际。其端有穴。名曰章门。直脐傍二寸八分。是脾之分。足少阴厥阴
则取其穴之所会。以去其疾也。膈者。革也。自心肺之下有膜。与
遮蔽浊气。不上熏于心肺。所谓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
以分布阴阳。志和气达。则喜乐由生。又云。膈原之下。中有父母
气者。生之原。命之主。故气海为之父母。膜原。谓心肺之间也
成之处。冲和凝结之气通。而禀受生焉。有生生不穷之义。及其
匏瓜桃李。脐干而蒂脱矣。是以号为神阙。前当肠胃。后直肾俞
部水王对生门。又云后有密户前生门。生门者脐也。婴儿在母腹
母吸亦吸。正与密户相对。所谓脐者如此。况脐之上下左右。
言五脏之动气。发于脐之上下左右也。足阳明冲脉皆挟脐。而督脉贯脐中央。脐或凸出者。
水气积于脾元。脐腹 痛者。寒邪伤于下脏。不可不知。
足少阴之脉贯脊。足太阳之脉抵腰。故腰者肾之外候。腰半
地之阴。腰为阴阳之界也。腰当人身之中。任擎折俯仰之劳
致腰痛。当以脉之真诞验之。至于房劳疲力。耗竭精气。坠
伛偻身重。肿痛引胁。谓之沥血腰痛。或作劳汗出。衣里
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腰以下如带五千钱。谓之肾着
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难经云。大肠小肠会为阑门。
小肠承受于阑门。以分别也。其水则渗灌入于膀胱上口。
而传道于大肠。故曰下焦在膀胱上口。以分别清浊也。内
于二阴。二阴者肾之外窍也。前曰溲便。精血亦自此道出
子水令居上。火令居下。所以男子由此。分而为火水未济
之卦也。后曰肛门。肛门犹车之 也。为肺下口。号
者肛门也。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太半。长二尺
肛门肿缩。闭塞不通。寒则肛门脱出。肠鸣洞泄。狐
证不同。学人宜审之。(七冲门。四十四难曰。七冲
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易
老曰。魄门对飞门。其证俱
狐惑之病。以下冲上。故
。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秘。气
幽汤主之)髀股者足腿也。膝者胫头也。 者足腕也
足之六经流注之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
三阴之脉、行足内廉。皆循髀也。唯 中 内。阴
脉。皆循股而入膝。少阴之脉。则出膝内廉也。足
冲阳。足阳明胃脉气之所发也。伤寒必皆诊者。以
下。但所行各异其道。十二经脉包罗一身。无所不
纣曰∶一老生之子。一少生之子。纣曰∶何以知之
者畏寒。髓不满胫也。纣斫其胫而观之信然。因知
生髓。髓生肺。子母之义。孙真人以髓应肝胆。盖
命之元身之主也
卷一方脉总论
五脏像位
属性:肝名龙烟。字含明。号将军之官。于五行为木。故其体状有枝叶也。重四斤四两。有七
叶。
挂青
台府
墓在
心名丹元。字守灵。号帝王之尊。为一身之主。于五行为火。故其体状圆赤。如莲苞未
开之
五孔
辈。
身巡
官三
其数
脾名常在。字魂停。号谏议之官。于五行为土。故其形像马蹄。居胃之上。以消磨水谷
也。重二斤三两。扁广二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有童子身挂中宫之衣。
手
千
夏
肺名 华。字虚成。号相傅之官。于五行为金。故位处上焦。状如悬磬。而五音之声。
皆
游于
人。
墓
肾名玄冥。字育婴。号作强之官。于五行为水。处于下。为脏之根。身之本也。肾有两
枚。
气为
身着皂
命司隶校尉廷尉卿。肾神名KT 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