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316-普济方·针灸 >

第7部分

316-普济方·针灸-第7部分

小说: 316-普济方·针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荣 。(阴之阴者。言五脏也)。荣者、火也。流者、荣也 
一 
穴中有三说。火者、气分也。浅也。阳分也。府之出入也。荣者、阴也。血也。肉也。藏也 
当除刺此。 者。土也。注也。 也。亦一穴中三义三法。土者、气分也。浅者、阳分 
也 
腑之出入也。此天地气血交变之大要也。一言可以通千通万也。 者、阴也。血也。肉也 
有形质也。谨当刺此。是为阴中之阴也。(以去藏病)。 
x病在阳之阳者。x 
(言六腑也。刺阳之合。) 
阳之合者。通言六腑之中。各有所入。为此一穴。乃胃与癸肾也。只合浮取中胃也。用 
药补以甘温。泻以苦寒。假令阳气下陷。入阴中,当推而扬之。 
x病在阳之阴者。x 
(筋与骨病也。刺阴之经。) 
刺阴之经。若筋骨之邪。在何部分。谁家筋骨。病于何脏。各脏穴中有经穴。经者气也 
肺主诸气。散入五脏为五经。洁古云。动而不休曰经。此天元之正气。生万物者也。 
x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x 
(阳之阳者。皮肤中见络脉是也。) 
络脉者、奇邪也。在五脏部分者、为阴络。在六腑部分者、为阳络。缪刺论中说。交经 
刺之。宜三棱针出血。是其法也。 
x病在阳者、命曰风。x 
此病在阳言者。十二经受风也。以高言、气分也。故身半以上。风中之也。用针当引而 
去之。又曰。散而去之。用药以辛温法散。通因通用。又曰。热因热用是也。 
x病在阴者命曰痹。x 
身半以上。温中之也。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得之饮食劳倦。脾胃气虚而下溜 
运气营气不能升降经营心肺也。 
x阴阳俱病。命曰风痹x(言阴阳气血俱病也)。病有形而痛者。阳之类也。无形 
者阴之类也。其阳完而阴伤。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痛者。阴完而阳伤。急治其阳。 
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 
久 (阴阳俱动。动者、火也。是阳之贼)。 
解云。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乃应。此 
形气内外之相应也。久痹不去于身。视其血络。尽去其血。 

卷二针灸门
诸阳受气于四肢诸阴受气于五脏论
属性:黄帝针经云。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乎终始。五脏为记。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 
者、 
主腑。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 
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五腑为阳。 
足之三阳(胃胆、膀胱之经)。从元气上至目(从九泉之下至卯。在人身为目之二。皆从 
地出至卯也)。自子至卯一十二度半。 
手之三阳(三焦、大肠、小肠之经)。上走手表(自开目时。始行阳道二十五度。此一十 
二度半)。自卯至午一十二度半。 
手之三阴(肺、心、心包络兼之)。从手下走入腹中(自阳脏也。阳受气于四肢。自天下 
降行秋令。是血领诸气。乃秋自天外也)。自午至酉一十二度半。 
足之三阴(脾、肾、肝之经)。元气从腹下走至足。自酉至子一十二度半。 
此诸阳脏之气。受领天上。阳入于地。藏道。行冬令。入于地中。满溢不能容。地之用 
及 
天之体。左迁。上走出天。阴气上天。寒凉是也。故曰。地以阳杀阴藏。此之谓也。到此之 
际。阴领着阳行。便是阴血先行。阳气后行。故曰。寒胜则浮。乃阴之盛气受于腹(一十二 
度半)。故曰。诸阳受气于四肢。诸阴受气于五脏。此之谓也。 
以上论天元真气。一昼夜五十度周于身。一刻行八丈一尺。一百三十五息。二刻转一周 
天。 
二百七十息。行一十六丈二尺。乃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也。非经血经水者也。 
十二经水左迁。元气右迁。上上下下。无有终始。 
夫天真元气者。迁推。以五味营气。谷气又为阳气。又为少阳之气奉滋养者也。经云。 
三阴上奉之者、此也。 

卷二针灸门
六节藏象论
属性:夫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响能彰。五 
味入 
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经脉别论云。食气 
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肝。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 
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 
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通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此说营气谷气。上升奉生者也。上升于头。入手之三阳。三阳得之。散之六腑。六腑下 
行。滋养五脏。通九窍。利周身百脉也。 

卷二针灸门
诸经贯舌并取廉泉辨
属性:黄帝针经曰。手少阴之别。名通理。系舌本。是少阴之正系舌本。是太阴之正贯舌本。 
足太 
阴之脉散舌下。足少阴之脉侠舌本。针经云。足阳明之脉。根于厉兑结于廉泉。一名舌本。 
在颔下结喉上。治舌下肿难言。舌纵涎退场门噤。舌根急缩。下食难。刺疟论云。舌下两脉者 
廉泉也。刺禁论云。刺舌下脉太过。血不止为喑。刺节真邪论云。取廉泉穴。血变而止。 
以明宜出血。禁用气针。或问。取廉泉穴二说不同。一说取颔下结喉上。一说取舌下两脉。 
何者为当。答曰。舌本者。乃舌根蒂也。若取舌下两脉。是取舌梢也。舌标也。此法误也。 
当取颔下者为当。此舌根也。况足阳明之脉。根于厉兑。结于廉泉。颔下、乃足阳明脉之所 
行也。若取舌下两脉。非阳明经也。戊与癸合。廉泉、少阴也。治涎下。解辞云。胃中热上 
溢。廉泉开故涎下。当出血。以泻胃中之热。又知非舌下之两脉也。以颔下喉咙者为准。胀 
论曰。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路也。 

卷二针灸门
辨陷下则灸
属性:针经云。陷下则灸之。天地间无他。惟阴与阳二气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 
言 
陷下者。阳气下陷。入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寒在外者则灸之。 
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人宜灸 也。为冬寒大王。伏阳在内。皆宜灸之。以至理论。则肾主 
脏 
脏阳气在内。冬三月。主闭脏是也。若太过。则病固宜灸 。此明陷入阴水之中是也。难 
经云。热病在内。取阳之气穴。为阳陷入阴中。取气通天之窍穴。以火引火而导之。此宜灸 
也。若将有病者。以概灸之。岂不误哉。仲景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 
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曰。脉浮、宜 
以汗解。因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胜。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甚。 
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又云。身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按明 
堂针 
经各条下。所说禁忌明矣。内经云。脉之所见。邪之所在。脉沉者。邪气在内。脉浮者。邪 
气 
在表。世医只知脉之说。不知病证之禁忌。若表见寒证。身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不渴 
欲覆浓衣裳。恶寒。手足厥。皮肤干枯。其脉必沉细而迟。但有一二证。皆宜灸之。阳气 
下陷故也。若身热恶热。时见躁作。或面黄咽干。嗌干。口干。舌上黄赤。时渴咽嗌痛。皆 
热在外也。但有一二证。皆不宜灸。其脉必浮数。或但数亦不可灸。灸之、灾害立生。若有 
鼻不闻香臭。鼻流清涕。眼脸时痒。或欠或嚏。恶寒。其脉必沉。是脉证相应也。或轻手得 
弦紧者。是阴伏其阳也。虽面赤亦宜之。不可拘于面赤色而禁之也。便有脑痛恶寒者。虽面 
赤宜灸风府穴。如带遍脑痛。更恶风者。邪在少阳。宜灸风池。兼灸风府。然艾炷不宜大。 
但如小麦粒。一七壮足矣。若多艾注。大防损目。 

卷二针灸门
论五脏六腑治证
属性: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得弦脉。人病心下满。当刺胆井。如见善洁。面青。善 
怒。 
脉又弦。人病身热。当刺肝荣。如根据前色脉。人病体重节痛。当刺胆俞。如见善洁。面青。 
善怒。脉又弦。人病喘咳寒热。当刺胆经。如根据前色脉。又病逆气而泄。当刺胆合。余经根据 
例皆仿此。 
假令肝病。淋溲难。兼转筋。人病或心下满。或身热。或体重节痛。或喘咳。或逆气而 
泄。 
根据前刺之。谓刺肝经诸穴也。脉沉而弦。假令小肠经病,面赤口干。喜笑。或心下满。刺井 
或 
身热刺荣。或体重节痛刺俞。或喘咳寒热刺经。或逆气而泻刺合。脉浮而洪。假令心经病。 
烦 
心。心痛。掌中热。哕。脉沉而洪。或心下满。刺井。或身热刺荣。或体重节痛刺俞。或喘 
咳寒热刺经。或逆而泄刺合。假令胃经病。面黄善噫。善思善味。脉浮而缓。根据上法刺之。 
假令 
脾经病。腹胀满。食不消。怠堕嗜卧。脉沉而缓。根据上法刺之。假令 
大肠经病。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脉浮而涩。根据上法刺之。假令膀胱经病。面黑 
若恐欠。脉俱沉。根据上法刺之。假令肾经病。泻如下重。足胫寒而逆。脉俱沉。根据上法刺 
之。 

卷二针灸门
灸刺禁忌论
属性:凡用灸刺。当先别其所宜。有偏宜刺者。若天柱、素 、禾 、肩贞、乳中、周荣、腹 
哀、 
中冲、阴陵泉、条口、犊鼻、髀关、申脉、殷门、承扶等三十一穴是也。有偏宜灸者。若络 
却、玉枕、承灵、角孙、神道、膏肓、会阴、横骨、青灵渊等一十六穴是也。其他并欲通行 
灸 
刺。亦有不宜灸刺者。皆有所禁。若神庭、脑户、颅囟、承泣、膻中、神阙、气冲、五里、 
三阳络、承筋之类。皆不可刺。脑户、风府、哑门、承光、素 、攒竹、晴明、迎香、头维 
、下关、脊中、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渊腋、少商、经渠、天府、阳池、地五会、阳 
关、伏兔之类。皆不可灸。又有鸠尾虽在可刺。更宜精详之。石门虽在可刺。在妇女则为大 
禁。肩 本不禁灸。亦不宜多灸。四肢虽亦可灸。然在法惟宜少灸。此数者。皆灸刺之务。 
不可不知也。若不当灸而灸。不当刺而刺。皆有所伤。内经所云。刺禁其法。若刺头中脑户 
入脑立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客主人。内陷及刺目上陷骨中脉为内漏。而聋。刺 
舌下。中脉大过。出血不止为喑。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乳上。中乳房。为 
肿根蚀。刺膺中陷中脉。为喘逆仰息。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脊间中髓。为伛。刺背 
大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手鱼腹。内陷为肿。刺气街中脉 
血不出。为肿鼠鼷。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 
舌难以言。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膝膑出腋。为跛 
刺隙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刺 肠内陷。为肿。刺跗上。 
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中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