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498-金匮要略浅注 >

第7部分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7部分

小说: 498-金匮要略浅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犹愈于不识人乎。故侯氏黑散用参苓归芎。补其气血为君。菊花白术牡蛎。养肝脾肾为 
臣。而加防风桂枝。以行痹着之气。细辛干姜。以驱内伏之寒。兼 
桔梗黄芩。以开提肺热为佐。矾石所至。除湿解毒。收涩心气。酒力营运周身为使。庶 
旧风尽出。新风不受。且必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药积腹中不下。盖邪 
渐侵心。不恶热而恶寒。其由阴寒可知。若胸中之阳不治。风必不出。(太阳之气。行于 
胸中。徐氏此注。精细之至。)故先以药填塞胸中之空窍。壮其中气。而邪不内入。势 
必外消。此即内经所谓塞其空窍。是为良工之理。若专治其表里。风邪非不外出。而重 
门洞开。出而复入。势将莫御耳。 
男(元犀)按、徐氏煞此九个字。真阅历有得之言。不可顺口读去。 
喻嘉言云、方中取用矾石以固涩诸药。使之积留不散。以渐填空窍。必服之日久。 
风自以渐而息。所以初服二十日。不得不用温酒调下。以开其痹着。以后则禁诸热食。 
惟宜冷食。如此再四十日。则药积腹中不下。而空窍塞矣。空窍填则旧风尽出。新风不 
受矣。盖矾惟得冷即止。得热即行。故嘱云热食即下矣。冷食有能助药力。抑何用意之 
微耶。 
愚按、风家挟寒。虽未变热。而风为阳邪。其变甚速。观此方除热之品。与祛寒之 
品并用。可见也。高明如尤在泾。尚有疑义。甚矣读书之难也。余每用此方。病家惑于 
人言而不敢服。辄致重证莫救。不得已遵喻嘉言法。用驱风至宝膏。或借用后卷妇人门 
竹叶汤。一日两服多效。然亦有不得不用此散者。亦必预制以送。不明告其方。以杜庸 
俗人之论说也。 
(又有中风而偏于风者。亦辨其脉于寸口。)寸口脉迟而缓。迟(者。行之不及。 
不及)则为寒。缓(者。至而无力。无力)则为虚。营(行脉中。沉而见)缓则为亡 
血。卫(行脉 
外。浮而见)缓则为中风。(然营卫俱在肤表与肌腠。尚未中经也。若)邪气中经。 
(营卫气弱。津血凝滞。)则身痒而瘾疹。(若)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邪混胸 
中。阻遏正气。为)胸满而短气。 
此为中风之偏于风者。而详其证之递深也。风为阳邪。其脉主缓。师未出方。徐忠 
可云、此节下即以风引汤次之。疑系此证之方。余甚服其识。然与驱风至宝膏互服亦妙。 
此节以迟脉 出缓脉。言迟则为寒者。以扇动之气虽寒。而自人受之。则为阳邪。 
故分疏营卫二句。单承缓而不言迟。则可知其所独重矣。 
x风引汤x 除热瘫痫。(此方主清热以除其风) 
大黄 干姜(愚按应减半用) 龙骨(各四两) 桂枝 甘草 牡蛎(各二两愚按 
此品应加倍)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 
大人风引。小儿惊痫螈 。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香港脚宜风引汤。 
徐忠可云、风邪内迸。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 
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 
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 
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 
浓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故大人小 
儿风引惊痫。皆主之。何后世以为石药过多而不用。反用脑麝以散真气。花蛇以增恶毒耶。 
愚按、用前方而尚恐其不及者。宜黄连阿胶汤。从少阴之本以救之。余热不除。虚 
羸少气。近于痿证者。以竹叶石膏汤清补之。二方如神。 
按喻嘉言云、本文有正气引邪。 僻不遂等语。故立方即以风引名之。 
(更有)防己地黄汤。治(风迸入心。风乘火势。火藉风威。其)病如狂状。妄行。 
独语不休。(热迸于内。而外反)无热。(浮为风之本脉。而风火交煽。)其脉(益 
)浮。此亦风迸入心之治法也。徐灵胎云、此方他药轻而生地独重。乃治血中之风也。 
此等法最宜细玩。愚按、金匮书寥寥数语。读者疑其未备。然而所包者广也。中风以少 
阴为主。此节言风迸手少阴之证。出其方治。曰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者。盖以手 
少阴心火也。阳邪迸之。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其见证无非动象。曰无热者。热归于 
内。外反无热。即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外无大热之例也。曰其脉浮者。风火属阳之 
本象也。然有正面。即有对面。手足少阴。可一而二之。实二而一之者也。考之唐宋后 
各家之论中风。曰昏迷不醒等证。其不为狂状可知也。曰猝倒口噤等证。其不为妄行独 
语可知也。曰面如 朱。可知寒盛于下。格阳于上。不能无热也。曰冷汗不止。可知其 
四肢厥逆。不止无热也。曰脉脱。曰无脉。又将何以言浮乎。盖以足少阴肾水也。阴邪 
迸之。则寒水相遭。寒冰彻骨。其见证无非静象。方书用三生饮一两。薛立斋又加人参 
一两者。盖指此也。若痰涎如涌。三因白散可用。真阳上脱。气喘痰鸣。黑锡丹可用。 
凡此皆为四逆证之例。究非中风之本证。其证散见于伤寒论中。金匮辟之于中风门外。 
所以示立法之纯也。 
x防己地黄汤方x 
防己 甘草(各一分) 桂枝 防风(各三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绞取汁。生地黄二斤。 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 
药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按。此方表里兼治。后人驱风至宝膏方。从此方悟出。 
) 
x头风摩散方x 
大附子(一枚) 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药力行。 
此言偏头风之治法也。附子辛热以劫之。盐之咸寒以清之。内服恐助其火。火动而 
风愈乘其势矣。兹用外摩之法。法捷而无他弊。且躯壳之病。内经多用外法。如马膏桑 
钩。及熨法皆是。今人不讲久矣。 
愚按、中风。大证也。内经与风痹风懿等证并论。读者莫得其要。后世主火主气主 
血主痰主虚。纷纷不一。而且以真中类中分门。张景岳又以非风另立一门。而中风究系 
何病。究用何方。茫然无据。每致患者十难救一。今读金匮此论。以风字专指八方之风。 
中字从外入内。如矢之射人一般。病从太阳而起。在外在腑者为浅。在内在脏者为 
深。迸于少阴者为较重。何等明亮。何等直捷。何等精粹。间有言之未尽者。余于小注 
总注。遵先生之大旨而补之。庶无驳而不纯。偏而不举之憾。其云邪在于络二句。言络 
邪病表。在六经之表也。其云邪在于经二句。言经邪病里。在六经之里也。其云邪入于 
腑。即不识人二句。腑指阳明之胃腑也。其云邪入于脏。舌即难言二句。脏指少阴之脏 
也。均以风引汤为主。余又以驱风至宝膏佐之。本卷附方。亦可消息而借用之。但不可 
令喧客夺主耳。而第一方侯氏黑散。为逐风填窍之神剂。凡中风证初患未经变热者宜之。 
病后尤赖以收功。免致再患。为终身之废疾。金匮论只七节。方只四首。其实论外有 
论。方外有方。所贵读者之善悟也。江西喻嘉言喜读仲景书。着医门法律。全录金匮原 
文。而参以时说。以致夺朱乱雅。其中有彼善于此者。如资寿解语汤。治中风脾缓。舌 
强不语。半身不遂等症。方用防风炮附子天麻酸枣仁各一钱。肉桂羚羊角各八分。羌活 
甘草各五分。水煎。入竹沥二匙。姜汁一滴服。又于此方去羌活。加熟地黄枸杞子菊花 
胡麻仁天门冬。治肾虚风入不语。以少阴脉萦舌本也。又补录地黄饮子方。治舌喑不能言。 
足废不能用。以肾虚气厥不至舌下。方用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 
子白茯苓石菖蒲远志肉桂麦冬各五分。加生姜五片。枣二枚。薄荷五叶。水一杯半。煎 
八分服。嘉言引此数方。大与金匮所论相反。后人遵其法而多误。医学梯阶。讥其驳杂。 
信不诬也。余在直隶供职。着金匮浅注。此一证稿经三易。忽于防己地黄汤证。从对 
面反面处会悟。遂不禁拍案大呼曰。风为阳邪。烂熟语。大有精义。他若阴邪为病。如 
三生饮三因白散黑锡丹等法。当辟之于中风门外。即如加味六君子汤。嘉言注云、治四 
肢不举。属于脾土虚者。须用此以治其本。不可加入风药。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 
半夏各一钱。麦门冬三钱。姜三片。枣二枚。水二杯 
煎六分。加竹沥一小盏温服。口渴者。去半夏。加葳蕤石膏。虚甚不热者。加附子。此 
亦主虚而立论。或为善后调理之法则可。若中风时。藉此汤培元气以胜邪。亦何异于闭 
门而追寇哉。 
(病有递历关节而为痛者。名曰历节。大抵由于肝肾先虚。而心阳复郁而起。诊其 
两手寸关尺之)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脉象如 
此。肝肾之虚可知也。然人身之汗。由于心液所化。今)汗出入(浴)水中。(虽 
有形之水。不能直入。而无形之寒气。从汗孔而内侵。)如水伤心。(盖心火也。水水 
也。外水内火。郁为湿热。则病成)历节(而)黄汗(亦时)出。(然此非中风不遂者 
比。)故(但)曰历节。 
此言历节之病。明其病因。大抵寒郁其热。究其病源。大抵虚致邪聚也。然汗出入 
水四字。言寒热互搏。不过于最易见者示其端。惟善读易者。可以悟其理也。尤在泾云 
、此证若非肝肾先虚。则虽得水气。未必便入筋骨。非水湿内侵。则肝肾虽虚。未必便成历 
节。仲景明其委而先溯其源。以为历节多从虚得之也。 又云、后水气篇中云。黄汗之 
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合观二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其 
瘀郁上焦者。则为黄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 
(亦有湿热在内。因风而成历节者。难以一言括其病由。惟以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八 
个字。浅浅言之。人可共晓。然致之则有三。一曰在胃。胃脉取之趺阳。若)趺阳脉浮 
而滑。(滑本主实。今诊其脉)滑则(知其)谷气(之)实。(然则谷何以不行而实。 
岂非酒湿先伤之乎。浮为阳象。今诊其脉)浮则(知其胃热而)汗自出。(然则胃何以 
致热。岂非风搏其湿而化热乎。一曰在肾。肾脉取之太溪。亦谓之少阴脉。若)少 
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然则风 
何以得至于少阴。岂非因酒湿挟风乘之乎。一曰肥盛之人。若肥)盛(之) 
人(其)脉(不滑而为)涩小。(便知因湿阻滞而)短气。(因风作使而)自汗出。 
(风湿相搏。则)历节疼不可屈伸。(然则肥人多湿。其脉宜滑。今何以反见涩小。 
岂非酒湿困之乎。且汗出之后,其痛宜从汗而解。今何 
以汗出而疼不可忍。岂非湿而挟风乎。三证不同。而因湿热而受 
风则一。可以一言断之曰。)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此节、节中分三段。皆言饮酒汗出当风。而成历节也。饮酒主湿热而言。凡湿热内 
盛之人。皆以饮酒例之。与上节汗出入水。俱宜活看。上节拈出水字为例。以阴邪郁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