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活解金匮要略 >

第18部分

活解金匮要略-第18部分

小说: 活解金匮要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f作
    〔名医医案〕
    郭某,男,49岁。因“左胸部掣痛年余”于1985年11月4日入院。患者于1984年秋因劳动汗出当风后出现左胸部肌肉紧张疼痛,并见条索状隆起,西医诊为“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Monder 氏病),经抗炎、针炙及理疗月余少效,患部条索状肿物逐渐扩大延长,疼痛加剧,抬举左手时其痛尤甚。查其舌质红,边有瘀斑,脉细缓。左胁缘向上至乳部可扪及长约13cm条状隆起,按之疼痛。此乃风寒外袭,脉络痹阻。拟祛瘀通络之法,旋复花汤合四逆散主之: 旋覆花9克,红花6克,葱白5茎,柴胡10克,赤芍15克,枳实10克,甘草6克。以水1000ml,煮取600ml,温分二次服,每日1剂。共服26剂,诸症悉除。

    卢某,50岁,顽固胃痛18年,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身瘦体弱,饮食减少求治。初诊;胸胁作痛,喜按,喜热饮,肝着之候也。旋覆花30克,茜草6克,火葱14茎整用(四川葱子较小者名火葱)。初次煎好,分两次服之。二诊: 服上方胸痛喜按之证减轻,仍喜热饮,大便曾解数次,肾囊微觉冷湿,服前方加味治之。旋覆花18克(包),茜草5克,干姜12克,云苓12克,炒枳实6克(打),火葱7茎整用,服2剂。以后始终以旋覆花汤为主,或配合枳术丸、栝蒌薤白汤、《外台》茯苓饮、六君子汤等,计十一诊,肝着痊愈。
    〔歌诀〕
    旋覆花汤
    旋覆花汤新绛葱,散滞透阳气血通;
    胸胁痞塞脉弦急,半产漏下亦此宗。
    组成: 旋覆花、葱、新绛。
    功效: 行气散滞,通阳活血。
    主治: ①肝络血瘀轻证。症见胸胁痞塞,苦闷不堪,喜用推按揉压或捶其胸,舌质或紫或暗,苔薄,脉弦。②妇人半产瘀血漏下证。症见腹痛、漏下不尽,或漏下血块,或带下偏赤,心烦,或胸胁苦满痛,舌紫或有瘀点,脉涩。
    临床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肝硬化、肝癌、肝囊肿、慢性胃炎、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产后子宫瘀血不去、产后腹痛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当归、炒枣仁、合欢皮、党参、山楂、陈皮等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加桃仁、紫菀、郁金、当归等治疗外伤瘀血性咳嗽;加减治疗慢性肝炎、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均获得良好效果。
    提示: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旋覆花中的有效成分旋覆花黄酮对组织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保护作用,对组织胺所致的豚鼠离体气管痉挛也有对抗作用。
    身体消瘦的人,脐下有悸动感,是水饮之证,用五苓散治疗。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论一首脉证二十一条方十九首
    〔读经先知〕 此篇论述广义痰饮病及咳嗽两种病症的脉象及治法。广义痰饮病包括狭义的痰饮、悬饮、溢饮及支饮四种类型,而咳嗽仅是痰饮病所引起的一个症状,并不包括所有咳嗽在内。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①,水走肠间,沥沥有声②,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③,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④,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蘑菇性味甘、平。入肠、肺、胃经。具有滋补强壮,悦神,开胃,止泻,止吐的作用。

    水⑤在心,心下续坚筑⑥,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⑦,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⑧一作: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⑨,脉沉者,有留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B10)),其人振振身剧((B11)),必有伏饮。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B12))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B13))者饮也。肺饮((B14))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B15))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B16)),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B17)),利反快((B18)),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脉浮而细滑,伤饮((B19))。脉弦数,有寒饮((B20)),冬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B21))。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二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膈间支饮((B22)),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B23)),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B24))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三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两芒硝三合人参茯苓各四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B25)),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圆主之。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卒呕吐((B26)),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B27))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假令瘦人((B28)),脐下有悸((B29)),吐涎沫而癫眩((B30)),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二分,去皮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B32)),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青龙汤下已((B33)),多唾((B34))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B35))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B36)),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炙,三两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注释〕
    ①素盛今瘦:未病之前身体肥胖,患病以后身体消瘦。
    ②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
    ③咳唾引痛:咳嗽时牵引胸胁作痛。
    ④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倚床呼吸。
    ⑤水:停饮。
    ⑥心下坚筑:心下痞坚而悸动。
    ⑦支满:支撑胀满。
    ⑧咳嗽则辄已:辄已当作转甚解,即转剧。咳嗽则辄已,咳嗽时痛势更加剧烈。
    ⑨四肢历节痛:饮邪流入关节,阻遏阳气,故四肢历节痛。
    ((B10))目泣自出:眼泪自己流出。
    ((B11))振振身剧:全身振颤动摇很厉害。
    ((B12))脉双弦:两手脉象皆弦。
    ((B13))脉偏弦:左手或右手脉弦。
    ((B14))肺饮:水饮犯肺,属支饮之类。
    ((B15))脉平:平和之脉。
    ((B16))胸胁支满:胸胁部有支撑胀满的感觉。
    ((B17))欲自利:未经攻下而自欲下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