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活解金匮要略 >

第2部分

活解金匮要略-第2部分

小说: 活解金匮要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精卫同意作对比“打擂”,孔伯华分到了分别患有高烧、咳喘等的6个病人。结果,孔伯华用中医治病的效果相当好,汪精卫眼见为实,看到中医的良好疗效,初步决定中医不能取缔。后来,汪精卫把自己的朋友介绍到孔伯华这里治疗,再试试治疗效果,最后发现效果相当满意。这样,汪精卫政府撤销了“取缔中医”的提案。
    新中国成立后,孔伯华对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备至关怀,多有建树,受到周总理的当面表扬:“孔老不高谈空理,务求实干。”1950年,毛主席发烧一个多礼拜了,打了些针,吃了些药,烧还是不退。毛主席对孔伯华说:“麻烦你给我吃点中药吧。”孔伯华给毛主席诊了脉,看了病,开好药方,请毛主席吃两到三付。结果,毛主席吃了两付,就派人打电话说,烧已经退了。
    此后,孔伯华又受毛主席邀请,座谈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问题。孔伯华随后给毛主席上书陈情,云:“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执技精良,方能拯济疾苦,故宜首重其培养人才。”周总理后来对孔伯华说,毛主席非常欣赏你的这个观点。于是,教委的同志把孔伯华解放前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办学资料取走,开始编写新中国的中医教学大纲,创办新中国的中医学院。
    孔伯华对儿孙、弟子的要求极为严格,把自己毕生所学倾囊传授。临终遗嘱:“儿孙弟子,凡从我学业者,以后要各尽全力,为人民服务。”昔日,孔老在北京西单北白庙胡同,创建“北京国医学院”,担任院长,办学15年,为祖国培养了数百位杰出的中医骨干;今日,孔伯华的嫡孙孔令谦在北京主持“孔伯华医馆”,专门诊治疑难杂症。

    “四大名医”孔伯华与毛泽东主席谈中医药发展

    周恩来总理当面评价孔伯华:“孔老不高谈空理,务实求干。”

    “在‘孔伯华医馆’坐诊的每个大夫都像刘大夫一样,具有一身独到的本领。”孔伯华嫡孙孔令谦深情地回顾祖父孔伯华,“我祖父培育学生的标准是,学生一定要在某方面超过老师!”作为北京国医学院院长,孔伯华先生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公布名医的“修炼之路”:从浩如烟海的中医书籍中,精选最为精华的“四大经典”;通过生动的“名家医案”,跟随名师学习临床治验;再将经典进行纵横关联、条分细缕,把“死读书”变成“活解书”。
    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孔伯华先生培育出一大批医术高超的中医名家,如徐宏勋、杨大绮、刘孝威、裴学义、宋阼民、王季儒、步玉如、马龙伯、姚五达、杜香严等等,孔伯华先生对学生循循善诱,倡导启发,常告诫门人:“医学是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的大事,必须因人而异,详加辨证,愈辨愈明,才能使病无所遁形,药不虚发。”门人弟子皆有“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刘观涛









    这是一部“活人”的经典书
    〔原文〕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症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所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译文〕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现仅存《伤寒论》十卷,《杂病》部分没有人看到过,只是偶尔在其他方书见到少数方论而已。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工作的时候,在虫蛀残旧的竹简中发现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其中上卷讲伤寒病,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并有治疗妇科杂病诸方,于是王洙把它抄录下来传给学者们,但那时也只有几个人知道罢了。他们曾用其中方证相合的方剂,给人治病,效验如神。但其中有的有证无方,有的有方而无证,凭此来治疗疾病,是不够完备的。国家召集儒臣来校正医书,臣孙奇首先校定了《伤寒论》,其次校定了《金匮玉函经》,现在又校定了这本书,仍依次把各条处方列在症候下面,以便于仓促之际,容易查阅应用。另外还收集了散在的各医家著作里所转载的仲景药方,附在各篇之后,以扩充此书的治疗方法。由于伤寒部分文字有很多简略的地方,所以只选取杂病以下到饮食禁忌的内容共二十五篇,删去重复的内容,共有二百六十二方,编成上、中、下三卷,仍叫作《金匮方论》。臣孙奇曾经看到《魏志·华佗传》记载:(华佗)拿出一卷书说:“这本书可以救人。”考察有关华佗治病的记载,往往喜用奇方怪术,而不是用古代医圣治病的经典书。臣孙奇认为“活人”书一定就是仲景的书。炎帝神农真伟大啊!神农创造了宝贵的治病方法,流传到我们隆盛辉煌的大宋。敬贺皇上,承继大统江山,抚养百姓,刊印医书,拯救病人疾苦,使和乐之气洋溢九州,天下无不共享太平。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达奉上。

    只要五脏真气充实,营卫通畅,人体就不会发生疾病。





金匮要略上卷

金匮要略上卷

    解开伤寒病的奥秘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论十三首脉证二条
    〔读经先知〕 此篇专论脏腑经络先后发病的病理传变规律,及人体各脏腑发病独特的脉象和症候,为全书概论部分,故列于全书之首。

    〔原文〕
    问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四季脾王④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夫人禀五常⑤,因风气⑥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复舟。若五脏元真⑦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⑧,中人多死。千般疢难⑨,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B10))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B11))、吐纳((B12))、针炙、膏摩((B13)),勿令九窍((B14))闭塞。更能无犯王法((B15))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B16))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B17))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问曰:病人有气色((B18))见于面部,原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B19));色黄者,胸上有寒((B20));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B21)),色鲜明者有留饮((B22))。在具体用药时,不可只撑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其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B23))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B24))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B25))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B27));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B28))者,不治。师曰:寸口((B29))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B30))。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问曰:有未至而至((B31)),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B32))夜半少阳起((B33)),少阳起之时阳始生((B34)),天得温和。以((B35))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B36)),其病在表;浮者在后((B37)),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问曰:经云((B38)):厥((B39))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问曰:寸脉沉大则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B40))。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问曰:脉脱((B41))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B42)),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问曰:阳病((B43))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B44))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B45)),咽((B46)),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B47)),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B48))七伤((B49))六极((B50)),妇人三十六病((B51)),不在其中。清邪((B52))居上,浊邪((B53))居下,大邪((B54))中表,小邪((B55))中里,((NE047))饪((B56))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B57))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B58)),寒中于暮((B59)),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B60)),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问曰:病有急当救((B61))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夫病痼疾((B62))加以卒病((B63)),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B64))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B65)),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夫诸病在藏((B66))欲攻((B67))之,当随其所得((B68))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注释〕
    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