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医事+ >

第32部分

医事+-第32部分

小说: 医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还有一些像晚期胰腺癌、结肠癌、肺癌……仍然是医学无法全力掌握的盲区。对于这样的疾病,现在的医学能达到的也许是减慢发展,延缓进程,提高身体的免疫状态。而那些在肿瘤医院的天桥上散发的根治小广告、报纸电台里的秘方,都只不过是混迹在医学里的骗局,利用人们对“根治”的美好期待,让人们从口袋里掏钱。


    健康不止于阳光和肌肉(1)
    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在眼前这个细节无限丰富的时代,健康已经离“宏观的、整体的养生观念”越来越远。养生被看做一种花费时间、无法速成的闲人生活方式。
    更多的人,在追求几句话便能概括的小常识型健康。我们身边的健康报纸、杂志越来越多,除了零零星星的防病治病小常识之外,它们在不遗余力地灌输着“健康”的概念,创造着“健康”的形象,这些健康是由皮肤保养品、营养品、性等话题堆砌而成。出现在这类杂志封面的大多是阳光、肌肉型的青春人物,通过这些形象,向我们传输着所谓的“健康”信息。
    在我们没有了解疾病之前,疾病是健康的反面。在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人会生病之后,健康成了疾病的反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预防了疾病,也就保证了健康。但这些封面,除了在制造一种带着时尚味道的健康气息之外,并没有能真正告诉我们如何宏观地、整体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并没有教我们具体怎么去管理自己的健康。
    朋友的一位亲戚,60来岁,高血压患者。退休之后,健康是他的头等大事,为此他特别钟爱看各种家庭防病小常识,尤其是心血管病。朋友甚至步行到上海某官方报纸的门市部,为他买一本叫做《老年保养100问》的书。后来,这个系列出了三本,她来回跑了三趟。闲着无聊,我也翻过这样的书,里面罗列了很多条问答题,一问一答。因为过于细节化,有时前前后后说法也不统一。但这位亲戚如获至宝,奉为宝典。相信他读完之后,除了知道一些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零碎生活小常识外,对健康并没有整体的概念。
    一个下雨天,雾气很重,他走在大街上,被一辆车给撞了,小腿骨折,他进了医院。这时他平时积累的预防小常识,一个也用不上了。他躺在病床上,焦躁不安,脾气火暴,自觉倒霉透顶……心血管疾病预防常识早就飞到九霄云外。
    管理自己的健康,我们需要的除了这些零碎的细节之外,还要有高于这些细节之上的理念。想经营好自己的健康,其实是一辈子的功课。只有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小常识才不是零散的、孤立的、就事论事的保健鸡汤。聪明病人会主动寻找这些适合自己的大理念,并作为自我健康管理的指导。
    在美国的一家书店里,一个朋友极力向我推荐一本书HAPPINESS,是一位经济学家写的,说的是我们怎么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赢得快乐和幸福。据说这本书出版以后,很受大家喜爱。如果世界上真有一位经济学家同时也修过医学课程,他应该写的下一部著作应该是—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获得健康,如何付出最小,回报最大,算算诸如投资20元打预防针、省去1000元医疗费的账。据说,美国人早算清了本国人早逝的原因,50%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20%与环境有关,20%与遗传有关,仅仅10%与医疗服务有关。
    在还没有经济学家着手写这类著作之前,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的概念—保持P(产出,production)和PC(产出能力,production capability)的平衡,用在自己的健康管理上,算是一条聪明病人指导生活的光辉理念。具体说来,这种平衡,是为了能够保有充足的PC,来产生P。在你每天使用身体的时候,你是在使用身体的能源,这时,你要注意往身体银行里加入储备,保证它的产出能力。你要每天提醒自己保持这种平衡,这样才不致让身体过度劳累,消耗过多。但现在,压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越来越突出的流行病。这种压力来自于我们面临的海量信息,我们被规定的工作量和交工时间,我们无暇顾及和呵护的精神世界,我们储备耗尽的身体银行……
    曾经有一本很风行的书叫做《给你自己一分钟》,说的是一种理念,每天给自己一分钟,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减轻来自工作与家庭中的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找到人生的动力和意义。而一个探求如何管理健康的聪明病人,他会每天给自己的身体一分钟,给身体以足够喘息和调整的机会,而不是让它成为追逐名利的工具,过度使用,提早透支,最后垮掉。如果算笔失败的经济账,就是今天拼命挣一万块钱,日后花两万块来看病。
    自我健康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正在全球被普及提倡。这一理念,对于可能会患上乳腺癌和宫颈癌的女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理念就是—预防和尽早发现疾病。
    据说因为李媛媛和梅艳芳的去世,妇产科门诊曾一度排起了长队,大家突然都想起了一种叫宫颈刮片的检查。而平时体检妇科大夫建议我们去做时,我们总不置可否。而2005年由钟丽缇、李冰冰、邬君梅全裸出镜,宣扬的“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在大家关注的目光中,不知道是对为了传达“爱乳房、爱自己”而赤裸上阵的关注成分多一些,还是对自己预防意识的本质撼动多一些。
    事实上,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癌和宫颈癌这两种疾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但是并不等于发现患上乳腺癌或宫颈癌,治愈的希望依然很渺茫。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治愈的概率就会越高。治疗效果和疾病所处的阶段密切相关。
    在美国,有许许多多的公益组织,宣传成年女性的乳房自检,这一意识几乎人人普及。几乎每个美国成年女性,都知道乳房自检的手法,什么时间自检。


    健康不止于阳光和肌肉(2)
    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对于宫颈癌的预防也一样,从性生活开始后,每年一次的宫颈刮片检查也能尽早地预知宫颈的健康情况。简单的一项宫颈刮片细胞的检查,能够发现细胞刚刚发生的形态改变,及时地阻截癌变过程。如果能够在疾病的萌芽状态发现,并及时治疗,身体回复健康的可能性就很高。一个月一次的乳房自检,一年一次的宫颈刮片检查……这些看上去都非常简单,但真正形成习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在一个聪明病人管理健康的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疾病的演变过程链中,在尽可能早的时间节点防病治病!这种管理健康的理念,其实我们古老的中医里早就存在,只不过它的声音已经被淹没在如今诸多庞杂热闹的细节中。
    在中医看来,治病的最好方法是—治未病,预防,养生。治未病具体说来包括,防病于未病,得病之后防其转变。但“防强于治,养生于未病之先,防病于未生之端,治世于未乱之先”的道理,古今又有多少聪明病人知道并坚持实施呢?在了解自己身体的同时,那些聪明的病人也知道一条主线,那就是,如何有章有法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最起码要做到防微杜渐,防病于未然。


    健康是1,其他是0(1)
    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飞机降落上海虹桥机场,已近深夜,出站还要坐摆渡车。车里空调不灵,行李凌乱地放在地上。对面是两个中年男人,他们在谈论一个人。
    “他干活太玩命了,成天都在工作。学术文章一年发十几篇。”中年人A鼻梁上架着眼镜,单肩背一只写着“2004年全国××年会”的书包,对B说。
    B看着没那么科研味,脸上挂着听书人常有的惊讶表情,应和道:“是吗?据说博士毕业没几年,就被评成十大优秀青年?”
    A说:“确实有这事。但他后来玩命干,据说血压也高了,视网膜也脱落了,很惨!”
    A又着重说:“很惨!”B啧啧,表示惋惜。
    有好几位同事都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曾在公司叱咤风云后来又单干创业的人,能力很强,属于天生的指挥作战的人才,放在几百名销售大军中立刻能显山露水。给我讲故事的都评论这人的勤奋能干,给我讲故事的也不忘描述,突然有一天他被诊断患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给我讲故事的还不忘描绘其时他的生活背景—40出头,家庭美满,自己单干的生意如日中天。
    但肺癌的降临,似乎就足以消解他从前的奋斗和风光。给我讲故事的都这么说:“是的,他确实很能干。那又怎么样呢?结果很惨。”
    一位擅长资本运作的医药行业的企业家,50多岁,曾在聊天时深有体会地说,他人到50,深知应该把健康比做一,物质、名利、家庭是后面的一连串零。没了最前面的一,后面的零再多,也失去了意义。
    我们在两种时候会停下来,回头看看健康的重要:一种是在达到了物质、名利这些所谓“身外之物”的胜利时,我们希望自己还拥有健康;另一种时候可能就是混得一无所有,这时,长出一口气,暗自庆幸自己还有健康—也就是说,起码保有了一。
    人为什么会在这两种时候停下来,打量一眼“健康”?大家似乎都有个相同的前提,我们活着首先就是为了能把生命活成正数。生活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大家在评论一个起先有所作为后来得了重病的人时,总是把疾病和他之前的拼命联系起来,大家都在感叹“很惨”。
    疾病在这个时候,被赋予了透支的含义,成了减法。这些被疾病消解的人,数字一下子回到了零,甚至负数。疾病不管是暂时还是永远,都属于“不值”、“很惨”。从字面上看,“玩命”或者“拼命”用在这些人身上,似乎再确切不过了。
    据说,鲁迅曾戏谑“吐半口血,扶两个丫鬟到阶前看秋海棠”,算是雅事。梁实秋一语道破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态,评价说:“其实天下雅事尽多,唯有生病不能算雅。没有福分扶丫鬟看秋海棠的人,当然觉得那是可羡的,但如加上‘吐半口血’,那就不怎样可羡了,似乎还不如独自一个硬硬朗朗到菜圃看一畦白菜!”
    为什么“有病”这个词让我们每个人都心生厌恶?梁实秋的答案是:病是生理变态,由活人变成死人的一条必经之路。当他评价“因为病是变态,所以病是丑的”时,疾病已经具有了寓意。
    2004年,一位叫苏珊。桑塔格的女人的逝世,让我们更加关注一本叫做《疾病的隐喻》的书。作者身份复杂,人称美国前卫女作家、新知识分子、文化批评家。当然,她还有一重身份是乳腺癌患者,最后她也是死于乳腺癌复发。
    在患上癌症之后,她亲身经历了许多疾病的隐喻,这些促使她萌生揭露这些隐喻的想法。“我想为患者和照料他们的人提供一种方法,来消除这些隐喻、这些障碍。我希望劝说那些心怀恐惧的患者去看医生,用称职的医生替换那些不称职的医生,只有他们才能给予患者适当的照料。要正视癌症,就当它不过是一种疾病而已—尽管是一种重病,但也不过是一种疾病而已。它不是上苍降下的一种灾祸,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