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5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

第7部分

5朱进忠中医的医案-第7部分

小说: 5朱进忠中医的医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发展史可以看出,由于某些科学工作者不断地发现和发明着开始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所认识的新的理论和技术,而促进着社会的进步。正如陈可冀先生所举的例子,由于爱因斯坦发现了很多人所不理解的相对论,才使人们推崇的所谓经典物理学又向前进了一步。在我国也同样是这样,由于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发明了当时不被人所理解的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才使科学步人了一个新的台阶;由于孙武写出了至今还有些不被人所理解,而在实践中却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的孙子兵法,被世人所瞩目。这些科学工作者在当时想没有想他们的观点、方法要登大雅之堂呢?据我所知,他们是没有的。既然从古至今的中外科学工作者没有一个是为登大雅之堂去工作,没有一个不是通过对事实的研究而发现发明,并通过这些不被当时的人所理解的发明发现去推进科学发展的,那么为什么非要要求通过实践发现的中医理论和方法硬套在某些西医和某些科学工作者所尚不理解的模型上呢?非要为登大雅之堂而背弃基本原则,非要为登大雅之堂而丢掉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呢?
      (一)关于症和病的结合
      由于数十年来的追求登大雅之堂,使很多学者不再深求中医理论概念的深刻内涵,致使中医日渐走向难于自拔的怪圈,而其中的证、辨证、辨病等概念的误解给中医带来的危害尤为严重。例如:证,这个字在古代的含义本是一个证据的意思,这个证据在中医理论上不但指所谓的自觉症状,而且指的还有脉象、时间、地域、运气、相似、相似相应等等,等等。辨证,则是指的分辨各种证据,并通过对这些分辨得出恰当的结论,这个结论不但包括病位、病性,而且包括标本、先后、各种比例关系。近些年来所提的证与辨证的概念则完全丢掉了其深刻的内涵,并把误解了的内涵作为标准去进行中、西医套用方法的依据,致使很多医者不知所从,并提出无证可辨之说,从而严重地影响着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二)关于要不要干涉
      在我国的古代,由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科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代的文字狱使我国科学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欧洲由于所谓的黑暗,伽里略的被处死,使科学的发展受到了影响。而秦始皇、乾隆、教皇等都是以卫护科学的真理面目出现的。陈可冀先生现在是科学院院士了,自然应以卫道士的资格出现了,可是他忘汜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的中医、中药人员,不但上过大学,学过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但他们为什么还说你不要干涉我的语言呢?我认为不在于“中医相当长的时间和自然科学隔绝了,自然地在这个群体中产生了一种惰性”,而在于目前的中国医药学研究中的套语不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严标准。
      综上所述,我认为套用现在的理论和方法不但不能促进中国医药学的发展,而只能使其倒退,而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医药学的道路才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唯一途径。


      如何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率

      一、产生辨证论治过程中的错误原因
      1.抛弃中医理论,单纯强调套用西医。例如:高血压病,某些医者鉴于其部分患者是阴虚肝旺引起的,便把这部分经验套用到所有的高血压病患者身上,并称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而将所有的患者统统采用滋阴平肝法进行治疗。又如心肌梗死,某些医家鉴于其在研究中发现与瘀血有关,就统统认为是瘀血阻滞所致,并认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而将所有的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结果把很多非肝旺的高血压病,非瘀血阻滞所致的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了滋阴平肝,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2.过度迷信专家、前人,不做认真调查研究。例如:某些医者在临床时只注意某某专家,某某大医院的诊断,而对患者叙述的与专家诊断相反的任何症状,任何体征不屑一顾,一听此病即立刻开据出某某验方,结果常常不效。
      3.不顾客观的实际,单纯追求验方。例如:肝炎,某些医者鉴于很多传染病院报道说传染性肝炎乃湿热所致,并云其采用除湿清热法是如何如何的有效,而也认为所有的肝炎患者都是此种证型,结果多数患者不效。他们忘记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是传染病院,所治疗的患者都是经传染病院治疗无效的事实,所以当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4.只注意该种疾病的普遍规律,不去探查该种疾病的特殊证候。例如:肺炎,某些医家只注意其痰热壅肺,而对所谓的凉燥犯肺的各种表现不予重视。又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只注意其多见清瘟败毒饮证,而对早已出现的肢厥脉微,泄泻,苔白,根本不去考虑等。
      5.不是按照望闻问切去搜集资料,而是凭据想象处理问题。例如:钩端螺旋体病,当一遇见患者说是患的钩端螺旋体病时,即立刻认为其乃湿热所致,而根本不去考虑其证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紧数,致使本是大青龙汤一剂可愈的病,变为长期缠绵不愈。
      6.不去理解中医特定术语的含义,而是自造术语歪曲原有的概念。例如:中医辨证论治术语中的证,本是各种证据的意思,而某些医者却把证仅仅理解为症状的代名词,并提出新的无证可辨说来否定辨证论治。
      二,提高辨证论治准确率的方法
      1.严格地按照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这里所谓严格的,即不是有例外的,例如:西医诊断的某某所谓炎症,只要是我们通过严格的中医诊断方法确定其属于虚,属于寒,我们就认为其属于虚、寒,而不能因为其是炎症就认为其属于热,属于实。又如:大便秘结,只要是我们通过严格的中医诊断方法确定其属于虚、寒,那我们就不能因为其系大便秘结而认为其属于实热等。
      2.严格地按照中医的诊断步骤去诊查疾病。这里所谓的严格地按照中医的诊断步骤,即毫无例外地按照中医的望闻问切去检查,并根据其检查的所得材料去确定诊断,而绝不可有任何例外。例如:感冒,当患者说其是感冒一病时,我们不能因其是感冒而不去察脉,不去察舌,不去按腹,否则是很难确定其属于什么证候的。又如:低血压病,当患者说其是低血压病时,我们不能因其是低血压而诊为气虚清阳不升,而冒然采用补中益气等。
      3.认真地学习古代名家的医案,通过分析了解其成功的辨证论治方法。怎么巧妙地应用中医理论于临床,这是中医临床工作者最难掌握的问题,所以前人常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净信书,不如无书”的警语告诫我们。怎么才能临证多?我认为第一应该多临床,第二是应该多学习前人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学习前人的临床实践经验上,我认为也有两点:第一是直接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第二是从前人的有效验案中学习成功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巧,才能真正地学会辨证论治的方法。
      4.认真地分析所谓的大和小,即所谓的大的问题和独处藏奸的关系。例如:有些过敏性紫癜患者,我们通过检查分柝确定其属于热毒炽盛后,本来采用黄芩、黄连、黄柏、生石膏等应该有效,但一通过实践去检验却根本无效。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忽略了其独处藏奸的寒。又如:某些癃闭,从其证中的尿急尿痛,口干口苦,身热来看,当属一个热证,但应用知母、黄柏却分毫无效,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我们忽略了其中所谓的独处藏奸中的阳虚的结果。这个独处藏奸的问题看起来事小,但其常常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临床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5.临证处方时,不但要知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归经,而且要知所处方剂是什么方,其主治证是什么?不但要知所处方药中是由那些药味组成的,而且要知所处方药中包括了那些前人的方剂?那些前人的方剂的主治证是什么?如此等等。


      方中有药,药中有方

      在我临床之余,经常求教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前所长,已故名老中医李翰卿先生。问:为什么有的患者别人用大方大剂不效,而老师用小方小剂却其效如神?答曰:要想做到处方用药精炼有效,必须做到处方时要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再问:何谓方中有药,药中有方?答曰:所谓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即:①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这是前人的什么方?它的主治证是什么?②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后人在这一方剂的主治证上有什么发挥?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该方的组成药物的主治证、性味特点、升降沉浮、归经是什么?这是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原则的第一步。第二步,即所谓加减药物的问题,其中:①加减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加减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主治功用的特性。②加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加一个药物可以与原方药物组成什么方?这个方的主治证是什么?③减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减去该药组成的方剂及主治证。总之,不管加减什么药都不但知道药,而且应该知道方的复杂变化。
      还说:有的人所以用大方大剂不效,其原因有四:①处方时只注意了处方中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单个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②处方时只注意了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药物组成方剂后所带来的变化。③加减药物时,只注意了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单个药物所带来的升降浮沉、归经的变化。④加减药物时,只注意了加减药物的特性,没有注意到加减药物所带来的方剂组成和功能主治的变化。在这四个问题中特别是带来的方剂变化。
      要想做到方中有方,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①熟读药物学。在读药物学时,要切忌死背,要多在比较中下功夫,找出众多药物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②多读方。要善于把众多医家主治相同、组成相同,主治相同而用药不同,主治不同而用药相同,药味相同而剂型不同的方剂进行纵横比较,并在比较中找出它们共性和特性。如此这般的钻研数年,就可达到心中有数。


      病重者应施以微药

      1964年冬,尝治一患者,男,78岁。食后胃脘灼热疼痛,嗳气数年。医诊食管裂孔疝。遍用中、西药物治疗,其效不著,邀李翰卿先生诊治。先生云:饮食积滞所致。治宜消食导滞。乃处山楂化滞丸,1次半丸,1日3次。服药3天,诸证均减。患者云:如此小小丸药,每次仅仅服用半丸,哪能取速效?不如每次改为3九,每日3次服之,余听后颇感有理,乃嘱其改为每次3丸,1日3次服之。连服3日后,不但胃脘灼痛未减,且感到日渐气短乏力。于是再次求教于李翰卿先生。云:你不知《伤寒论》116条之文乎?该文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诸家释文多云:微数之脉,即脉数而无力,多主阴虚火旺,治宜养阴清热,故谓慎不可灸。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