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

第3部分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第3部分

小说: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煎汤代水煎药)服药5剂,灰黑之苔大减,再服十剂,灰黑之苔基本消失,其余诸证亦随之好转,后以温养脾肾,培土生金法善其后。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新医药杂志》6:丨,1978)

例四夏xx,女,35岁。初诊日期:1964年4月18日。患咳喘巳一年许,屡洽未效。咳嗽气喘,痰白,时吐清水。经常大便溏泄,进生冷油腻时,则每日须溏泄4~5次。恶寒畏冷,肢末欠温。月经周期正常,但量多色较淡。面部微浮。舌苔白滑,脉象沉小。辨证;脾肾阳虚。治法:温中蠲饮,摄肾纳气。方药:茯苓、菟丝子各9克附子、法夏、苏子各6克陈皮、一63一五味各4石克葫芦巴12克炙甘草3克5月6日:前方连进3剂,咳嗽显著减轻,大便正常。嗣因多食青菜,致咳喘搪泄复发,脉象舌苔如前。仍宜益火生土,从本立法,桂附理中汤加味主之。潞党参、炒自术、附子、葫芦巴各9克干姜、炙甘草、破故纸各6克五味子4.5克肉桂1.2克(另研冲)上药连服4剂,咳嗽泄泻基本消失,继以桂附八味丸收功。至八月中旬追访,据称将近三个月来,咳喘、泄泻均未再发,身体壮实,近来虽进水果、蔬菜、生冷,均安如常人。

(俞长荣:益火生士法则的认识与实践,《中医杂志》11:28,1964)

例五张xx,男,44岁。病案号:C139556。1978年3月因咳嗽、咯痰、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入院。患者于1977年3月突然发高热伴咳嗽、咯痰,经胸透诊为“肺部感染”。用多种抗菌素治疗2个月,发热消退,但咳嗽、咯痰未见明显好转。咯痰略呈白色泡沫状,每日十余口,胸胁经常痛,胸闷、气短,气喘,食纳减少,体重减轻。入院后经检查,包括痰病理检查(有大量粉染蛋白样物,PAS染色强阳性)与开胸活检,证实为肺泡蛋白沉着症。5月6日开始采用肝素、糜蛋白酶溶于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服活血化瘀中药6剂,未见明显好转。现症:咳嗽,痰白粘不易咯出,两胁隐痛,胸中满闷,气短不足以息,上楼或活动稍多则气短、乏力纳差,颜面晦暗不华,唇甲青紫,二便正常,脉沉细弦滑,舌体胖,有齿痕,舌下静脉怒张。辨证:本为胸中大气下陷,标为瘀血阻络,痰浊不化。治法;升陷汤加味。一64一方药:生黄芪25克知母10克柴胡10克升麻3克桔梗10克当归10克川穹10克丹参15克旋复花(布包)10克海浮石(布包)10克葶苈子10克生意仁25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中药期间仍继续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服上方6剂,证情明显好转,饮食增加,气短减轻,痰量同前,乃于方中加杏仁12克,续服30剂后,饮食由每日9两增加至1石斤,行路上楼亦不觉气短,并从7月14日开始慢跑锻炼,证情平稳。1978年7月27日带方出院。方药:生黄芪25克党参15克知母10克桔梗10克柴胡10克升麻3克旋复花(布包)10克黛蛤散(布包)15克冬瓜子30克紫苑10克杏仁10克白前10克随诊一年,病情稳定,无明显变化。经中医中药治疗后,不但症状有改善,肺功能检查也有明显好转

(肺功能检查:第一秒时间肺活量由治前89.5%,恢复到100%;氧分压由69.4毫米汞拄,升至80.2毫米汞柱;肺内分流由12.4%降至7.32%;生理死腔由44.2%降至26.77%)。

(祝湛予主治,董振华等整理:中西结合治疗肺泡蛋白沉着症1

例,《中医杂志》5:40,1980)

【评按】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不论内伤、外感咳嗽均系肺脏受病而致。外感咳嗽起病于肺,内伤咳嗽多由他脏先病影响于肺。对于咳嗽一证首当鉴别外感、内伤,及其见证之虚实。外感咳嗽又当分清风寒、风热、挟湿、挟暑,以及燥热咳嗽等情况。内伤咳嗽又当区别痰湿、肝火犯肺,以及脾虚、肾虚之别。

例一为伏暑咳嗽,自服丸一65一药得汗不彻,肺气失于宣达,洽以芳香和化,药后汗出体轻,又因兼挟气郁,继以苦降辛通之剂,使咳嗽平复、大便通畅而病愈。

例二属于内伤咳嗽。患者脉见弦数,咳而咽燥,两胁震痛,为肝阴不足,木火偏亢,上刑干肺,势必耗伤肺阴;阴虚上扰,易伤阳络,故有失血之虑。洽以养阴润肺、镇肝降火,使火气降、肺气得以清肃,其咳自平。

例三肺热多痰是标,脾肾阳虚为本,虽屡用清化痰火之剂,效验平平。改用温脾肾之阳,稍用清上之品以反佐,药后灰黑之苔基本消失,余症亦随之好转;后以温养脾肾、培土生金法善其后。本例取效之要诀,在于辨别标本较为阴细。

例四咳而兼喘,证属脾肾阳虚。盖肾阳不振不能蒸运脾土,水谷精微化为痰饮,痰饮窃踞肺络,气机受阻发为咳喘;饮邪上溢则面浮而时吐清水;脾失健运,肾失封藏故便溏;阳气虚弱故时恶风而肢冷。洽以益火生土之法,疗效可观。纵上所述,《内经》所谓“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确有至理。

例五确诊为肺泡蛋白沉着症,属于少见疑难病范围。据中医辨证,胸中大气下陷为本,瘀血阻络痰浊不化为标。所谓大气,即《内经》所称之宗气,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述之较详。张氏认为:“名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呼吸之枢机,……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溃,脑力心思,为之顿减。”宗气一虚,津液失于敷布,血行瘀滞不畅,故又挟痰浊与血瘀之兼证。治若仅顾痰浊瘀血之标而不顾宗气下陷之本,则属本末倒置。故据中医辨证立法,选用张氏升陷汤(黄芪、升麻、柴胡、桔梗、知母)为主方,加当归、川穹、丹参通利血脉;旋复花、葶苈子降气肃肺;生苡仁、海浮石健脾化痰,标本兼顾治本为主,辨证明确,立法遣药精一66——当,对于疑难病,不但能够改善症状,而且对于肺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值得充分重视。

(五)喘证

例一齐XX,男,60岁,初诊日期:1952年8月30日近日因感风热化痰,成为喘咳,或不能起行,亦不安卧,耳内时鸣,喉际旧泊有声。法当从事清降。空沙参9克薄荷梗6克西防风6克天花粉9克苦杏仁9克苦桔梗9克知贝母各9克半夏曲6克灵磁石12克(先煎)云苓块12克真郁金9克甘草9克鲜荷梗一尺生姜6克9月10日

(二诊):服前方多剂,病去八、九,但痰尚未尽,耳鸣未减,肝胃有热,肺气尚虚,法当从本治。南沙参12克苦杏仁9克苦桔梗9克天花粉12克嫩白前6克平贝母9克肥知母9克云茯苓12克灵磁石12克(先煎)甘枸杞9克干生地9克生甘草3克生藕节5枚甘菊花6克

(张绍重整理:萧龙友医案,《中医杂志》2:115,1958)

例二周X,男,34岁,初诊日期:1976年1月24日。患者婴儿时期曾患奶癣,四岁开始病哮喘,每逢春秋必发,且逐年加重,持续二、三月尚不见缓解,平时特别伯冷,易感冒,不欲饮水。此次发病,起自去秋,迄今时轻时重,曾用过多种西药,包括激素等,尚不能控制。半夜后哮鸣气急,舌苔薄白,脉细弦。一67一辨证:外寒内饮为患,久病体虚,气阳不足。治法:助阳解表蠲饮,标本并图。方药:生麻黄6克桂枝6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6克苏子12克姜半夏9克陈皮6克炙细辛3克熟附片12克(先煎)磁石30克14剂。另黄芪片100片,每日3次,每次5片。1977年2月7日

(二诊):药后哮喘缓解,日来喉间稍有哮鸣,胸闷气短,有咳痰。原方改生麻黄9克,加黑锡丹6克分吞,7剂。另胆荚片(猪胆汁、皂荚、草河车)两包,每日3次,每次5片。上方服后哮喘基本控制,咳痰亦轻,嗣后改用丸药,予附桂八味丸温肾扶阳为主,并加用黄芪片、地龙片吞服,三月后随访,未见复发。(《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徐仲才医案,陆鸿元等整理)

例三向X,男,33岁。喘息经常发作已有三年。秋冬较重夏日略轻。发作时咳喘心跳,痰唾不出,呼吸有水鸣声,胸廓胀闷,不能平卧,影响食眠。最近一年来病情增剧,曾经丶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喘息。每日尚服用氨茶碱片。舌苔自不腻,脉滑数。辨证。火逆于上,气不得降,肺气被痰热阻塞,以致呼吸不利。治法:定喘止嗽化痰。方药:葶苈子6克(大枣5枚去核布包)炙紫苑、苏子各6克莱菔子6克(自芥子3克同炒)炙麻黄1.5克嫩射于4.5一68一克五味子4石克(细宰1.5克同打)半夏曲9克(枇把叶6克同布包)云茯苓神各9克炙自前、前胡各4.5克陈橘红络各4.5克炙甘草3克二诊:前方服5剂后痰液排出较易,呼吸道无声,胸廓胀满尚未全释,能平卧,但睡不熟,食进乏味,大便失润,二、三日一行,脉滑,原法加力进治。葶苈子6克(大红枣5枚去核布包)全瓜萎24克(薤白9克同打)炙紫苑、苏子各9克(打)苦桔梗4.5克炒枳壳4石克半夏曲9克(枇把叶6克布包)五味子4.5克(细辛1.5克同打)莱菔子6克(白芥子3克同炒)嫩射干4.5克炙麻黄2.4克炙前胡、化红各6克炙甘草3克三诊:服药4剂喘息基本消失,呼吸平稳,痰液减少,胸间亦爽,食眠均有好转,大便通而不畅,脉缓。症再向愈,尚需当心护理。葶苈子4石克(大红枣5枚去核布包)五味子4石克(细辛1.5克同打)炒枳壳4.5克苦桔梗4.5克炙苏子化红各6克莱菔子6克(白芥子3克同炒)半夏曲9克(枇把叶6克布包)白杏仁(炒)6克冬虫草(炙)9克淡苁蓉15克明党参6克远志(炒)9克

(施稚墨整理:施今墨医案,《中医杂志》5:328,1958)

例四仇XX,女,32岁。素有气喘,此次发作有日,神志昏沉,气喘痰鸣,不能平卧,身疲气弱,肢冷,脉沉细无力,乃阳虚气喘,肾气失于摄纳,势频虚脱,急急回阳纳气。高丽参15克沉香1.5克黑锡丹(打碎布包同煎)9克——69一二诊:服前药后,气喘大减,神志转清,脉象较为有力,予补气化痰法调理。北沙参30克杏仁9克浙贝母4.5克全瓜萎9克白前9克桔梗4.5克牛蒡子6克前胡9克陈皮4.5克法半夏6克赤苓6克数剂后,气喘多痰,身疲气弱等症,均获痊愈。

(时振声整理:时逸人医案川江苏中医))11:11,1965)[评按】喘证系指以吁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为主的证候。临床分为虚实两类。实喘多因外邪壅肺,气失宣降;虚喘多因肺肾两虚,肺不呼气、肾不纳气,精气内虚所致。实证又多兼痰、饮,故喘咳哮证多相并论。

例一为风热喘咳,爱因感受风热化痰而致。急则治标,法用清降,是为正治。病去八、九而痰未除者,因肝胃有热,肺气尚虚之故,治以清肝胃、补肺气,是为治本之法。

例二为哮喘外寒内饮为患,故以附子汤加减为主方,更加黑锡丹以助温肾纳气之功,以及胆荚片化痰逐饮,既能祛邪以安正气,更重扶阳以祛饮邪,即所谓“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义。

例三喘息病发三年,证属火逆于上,气不得降,肺气被痰热阻塞,故而作喘,药虽无奇而配伍得当,获效尚捷。

例四素有气喘,发作有日,现症有频临虚脱之危象,急以回阳纳气。《问斋医案})云“肺为气之主,肾乃气之根。肾虚气不归原,肺损气无依附,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