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治黄疸型肝炎秘方 >

第2部分

治黄疸型肝炎秘方-第2部分

小说: 治黄疸型肝炎秘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疗效】治疗131例(2例为无黄疸型)。按1981年5月江苏省卫生厅急性肝炎治愈标准,结果131例中治愈122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为100%。

【附记】本方为苏州市中医院经验方。


40。9 活血通络汤

【来源】吴朝文,《新中医》(6)1984年

【组成】丹参、桃仁、红花、茵陈、郁金、炮山甲、皂角刺、路路通(剂量可随证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活血通络,逐瘀退黄。

【方解】对于顽固性黄疸,经久不退,当根据“初病在经,久病在络,气分不效,宜治血分”理论,故用活血通络、逐瘀退黄之法,方用丹参、红花活血化瘀;茵陈利湿退黄;入穿山甲、皂角刺、路路通通络逐瘀退黄。穿山甲、皂角刺通行十二经,最善走窜经脉,对利胆退黄、改善毛细胆管梗阻作用甚著,但剂量不宜过大,一般以9~12克之间为宜,避免耗气伤正的副作用。如缺此二味,可用地龙、旋覆花、茜草、威灵仙等品代用。

【主治】顽固性黄疸。

【加减】厌油者加山楂;巩膜黄甚者加木贼草、夏枯草;皮肤搔痒加白蒺藜、秦艽;有胆道结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寒湿现象明显者加白术、熟附片;若系肝细胞性黄疸者,去炮山甲、皂角刺,加板蓝根、夏枯草。

【疗效】治疗顽固性黄疸8例,其中阻塞性黄疸6例,肝细胞性黄疸2例。结果:7例痊愈,1例因呕吐不受药而中止治疗。服药15~60剂之间均愈。


40。10 秘传黄痧症验方

【来源】李岛三,《中医必读》

【组成】茵陈、赤茯苓各15克,白术、猪苓、泽泻、橘皮、青皮、瞿麦各9克,木香、神曲各6克,肉桂4。5克,莲子、厚朴、沉香各6克,怀山药9克,栀子、黄柏各6克、糯米100克(炒),针砂9克,皂矾7。5克,飞面100克(炒、或赤面亦好),乌枣肉2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捣赤面、乌枣为小丸,备用。每服15克,米汤送下。

【功用】利湿退疸,行气化滞。

【方解】疸症多因湿热、寒湿之邪内侵,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渗肌肤所致。因其症状不同,又有黄疸、酒疸、谷疸、石疸、黑疸之称,合为“五疸”。故方中用茵陈五苓散清热、解郁、转输利湿。茵陈为治湿退黄之功臣;茯苓胜脾胃之湿;猪苓、泽泻泻肾与膀胱之湿;白术健脾除湿;山药、莲子、栀子、瞿麦、黄柏、清热利湿;肉桂温阳利湿以监制苦寒伤胃之弊;橘皮、神曲健脾和胃,青皮、木香、沉香、厚朴降气和中;粳米、飞面、乌枣调和脾胃;针砂、皂矾消陈除积。全方重在健脾除湿、化气行水,脾健则能散精使水精四布,气行则水行,湿化而疸消。

【主治】黄疸症,无论阴阳寒热、久年坏症、腹胀肢瘦、口渴便赤、面目及周身皮肤如橘色。

【疗效】屡试屡验,效佳。


40。11 清肝利黄汤

【来源】刘学文,《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金钱草、茵陈、板蓝根各50克,黄芩25克,车前20克,芒硝15克(冲服),枳壳20克,木香15克,焦三仙各15克,柴胡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兼以疏肝理脾。

【主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加减】偏热而证见大便干燥者去木香,加大黄10克;偏湿而证见呕吐、恶心较重、苔白腻、脉濡缓者,去芒硝,加半夏、藿香各15克;食欲不佳而腹胀者,可加砂仁、陈皮、川朴各15克;肝脾肿大迟迟不消者,加鳖甲50克,丹参25克;转氨酶高而不降者加五味子50克。

【疗效】观察50例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病人,服用本方后,黄疸的消退以及胃肠症状均能很快见效。黄疸在半个月内恢复正常者达90%,其他饮食不佳、厌油、上腹胀满、恶心等症状在1个月内消失者达100%。而肝大缩至正常及转氨酶在1个月内降至正常者达74%。


40。12 瘀黄汤

【来源】萧熙,《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泽蓝叶10克,光桃仁12克,生鳖甲18克,粉丹皮6克,山栀仁、建泽泻各10克,龙胆草4。5克,绵茵陈15克,玉米须30克,生麦芽10克,生黄芪、潞党参各15克,云茯苓、蒲公英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0剂为一阶段,连服20剂为1疗程。

【功用】益气健脾、泻肝泄热、宣湿化瘀、育阴散结。

【主治】黄疸病(病毒性肝炎、全身黄疸),证见身体羸瘦、两目发黄、面色晦暗、精神忧郁、头晕、食少、夜难入寐、胸闷胁痛、痞块作胀、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足背微肿,苔黄薄腻、脉弦而细,病情属于肝强脾弱、湿热内蕴、瘀阻血络、气阴俱虚之瘀黄证。

【疗效】屡用皆效。


40。13 茵陈三黄三仙汤

【来源】周少伯,《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西茵陈、田基黄各30克,黄芩10克、生大黄6~10克,焦三仙各10克,陈皮、茯苓、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湿热,排病毒,利胆退黄,助脾健运。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具有目黄、肤黄、尿黄、食欲减退,或伴有恶心呕吐、腹胀不舒、便秘或泄泻等症,肝功能检查,其有黄疸指数及谷丙转安酶增高者。

【加减】舌苔白腻、大便泄泻加炒苍术10克;黄疸消退,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时茵陈及三黄剂量减半,加党参、丹参、炒白术各10克。

【疗效】经500余例临床观察,有效率100%,治愈率99。6%(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平均疗程21天。

【附记】卧床休息,少吸或不吸烟,禁饮酒。


40。14 退黄三草汤

【来源】李昌源,《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鲜车前草10株,天青地白草、酸浆草、白花蛇舌草、绵茵陈、大青叶、板蓝根、郁金各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日分3次服。

【功用】清热解毒,退黄除湿。

【方解】本方专为黄疸症之阳黄而设。现代医学中所称之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发作等,多属阳黄范围。宗《金匮要略·黄疸病》中“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说,以清热除湿利尿为法。方用鲜车前草、天青地白草、酸浆草入肝脾,清热利湿凉血为主药;辅以绵茵陈、白花蛇舌草除湿清热退黄;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佐以郁金行气解郁化瘀。诸药合用,以收清热解毒除湿、疏肝利胆除黄之功。本方所用之品轻清泄热、利尿除湿,使邪热得清、湿浊得除,且不伤中土,可谓得治肝炎之三味。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发作。

【加减】湿热蕴结者,加黄连6克,大黄10克(后下),滑石,蒲公英各20克;肝郁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莪术各10克,没药6克;脾气虚者,加太子参、苍术、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肝肾阴虚者,加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各20克,麦冬15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40。15 凉血活血汤

【来源】汪承柏,《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赤芍80~100克,葛根、丹参、茜草各30克,丹皮、生地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凉血活血,利胆退黄。

【方解】病成日久,必致血瘀血热,瘀血胶结。尤其是慢性重度黄疸肝炎,治疗难度大,黄疸不易消退,且易反复。故方中用赤芍凉血活血,配以葛根、丹参、茜草、丹皮、生地利胆退黄,并可改善肝脏及周身微循环障碍,具有降黄和恢复肝功之功效。本方适用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个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171)者,均可使用。或症见口咽干燥、小便深黄、大便干、皮肤搔痒、抓后有出血点,鼻衄、齿衄、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舌干,脉络增粗延长,肝脾肿大等,证属血热血瘀者更为适宜。

【主治】重度黄疸肝炎。

【加减】若心下停饮者,加桂枝15克,茯苓30克;中焦虚寒者,加干姜15克;若阳明腑实明显者,加生大黄10~15克(后下),元明粉2~4克(冲);皮肤搔痒者,选加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各10~15克;汗闭者,加麻黄6~9克;呕者,加生姜10克,姜半夏15克;夹有湿热者,加黄芩、茅根各15克;有出血倾向,或血浆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3~4克(冲);有冷球蛋白三联证(瘀斑、关节痛、疲劳)者,重用茜草,加豨莶草30~45克。

【疗效】用本方重用赤芍治疗,退黄有效率为94。8%,从而使慢性重症肝炎的发生率仅占4%,因而大大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

【附记】汪氏认为,若长期黄疸不退,90%以上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凝固性坏死而成为慢性重型肝炎,其病死率高达87%~100%,不可不慎。因此,加速黄疸消退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