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七版)-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心痛——古称。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
心胃痛——《寿世保元》
流行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据上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北京协和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女之比约为2。6…6。5比1。
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历史沿革
1.胃痛首见于《内经》。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
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病因病机 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
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
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
不下,取足三里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寿世保元》阐明了饮食不节致胃脘痛;《景岳全书》强调了“气滞”这一因素,治疗以“理气为主”。叶天士强调“久痛入络”,治疗胃痛当明其在气在血,而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范围
西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十二
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寒、热、湿邪→内客于胃→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寒暖失宜→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邪收引→气机凝滞,胃气失和→胃痛
《素问?举通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也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Hp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检出率为95%…100%;胃溃疡为70%…75%。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恣饮酒浆→蕴湿生热→湿热中阻,灼扰胃腑→胃痛
据统计,一般在野外作业的,如地质勘测人员,专业司机等,往往由于饮食无规律,而患消化性溃疡的人较多。
食物对胃黏膜可引起理化性质的损害作用。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是胃炎与溃疡病发生的有关因素。在饮食不当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能损伤胃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饮食不节可使黏液分泌、胃黏膜屏障完整性、黏膜血流和上皮细胞的再生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受到干扰,PH梯度便会降低,保护性屏障便遭到破坏,而发生溃疡病。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胃络不畅→胃脘灼热而痛
久病入络,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胃络瘀阻→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如愤怒常使胃液分泌增加,而抑郁常使胃液分泌减少。火灾、水灾、空袭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或促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败、恐惧等,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或(和)减弱胃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增加对消化性溃疡的易感性;诱发消化性溃疡,甚至出现并发症。
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战时多于平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1942年比战前多3倍,1943年比战前多5倍。;在某些参战国居民中,亦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普通内科人群中增至20%。
急性胃炎的发病,也可因过度紧张等应激状态下,可兴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前者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后者则使胃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促使黏膜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胃黏膜上皮损害,发生糜烂和出血。
4.素体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饮食所伤,久病→中焦虚寒→脉络失于温养
热病伤阴,胃热郁火耗伤胃阴,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胃络失于滋养→隐隐作痛
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系单独遗传,互不相干胃溃疡患者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ABO血型和血型物质ABH分泌状态这二个基因特性有关。O型血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较其它血型高1。4倍;血型物质ABH非分泌者患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分泌者高1。5倍(正常人80%为分泌者),而非分泌者O型血者的上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对照组则高2。5倍。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收纳腐熟水谷,胃气以
和降为顺,胃气宜通,不宜郁滞
病理——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伤及于胃→胃气失和,
气机郁滞(气滞血瘀,宿食停滞,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阳气不足,中焦虚寒→胃络失于温养
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脉络拘急→气血运行不畅↗
2.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涉及胆、肾
(1)胃与肝
生理——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
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
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土得木而达
病理——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木旺克土,土虚木乘→气机痞阻→肝郁胃
肝气久郁→气滞血瘀→胃络瘀阻→血瘀胃痛 痛
《医学正传胃脘痛》:“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贼木贼之候”
(2)胃与脾
生理——脾为湿土,以升为顺 脾湿胃燥,脾升胃降 水谷得以受纳腐熟
胃为燥土,以降为和 燥湿相济,升降得调 精微得以转输运化
病理——胃病常累及于脾——胃为阳土,其病多实(如饮食积滞)
脾病常累及于胃——脾为阴土,其病多虚(如脾气虚弱,中焦虚寒)
(3)胃与胆
生理——胆主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胃之和降
病理——胆病失于疏泄,通降失常→逆行入胃→胃失和降,气机不利→胃痛
(4)胃与肾
生理——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全赖肾阳之温煦
先天之肾赖后天之胃以滋养,后天之胃靠先天之肾以生化
病理——肾阳不足→脾肾阳虚,中焦虚寒 →胃失温养→虚寒胃痛
脾胃虚寒→日久损及肾阳 →阳虚运血无力→血瘀→血瘀胃痛
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胃
胃阴亏损→久则耗伤肾阴 →胃肾阴亏→失于濡养→阴虚胃痛
3.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而演变各异
早期——外邪、饮食、情志所致者——实证
后期——脾胃虚弱,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4.病理因素——寒(寒邪)、热(热郁)、气(气滞)、血(血瘀)
湿(湿阻)、食(食滞)、虚(脾胃虚寒、胃阴亏虚)
5.病理演变
(1)实证与虚证、寒证与热证、气滞与血瘀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①实证←→虚证
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脾胃受损→由实转虚—因寒而痛→寒邪伤阳→脾胃虚寒
因热而痛→热邪伤阴→胃阴不足
虚证——感受外邪→虚实夹杂
②寒证←→热证
外寒、饮食生冷→寒积胃脘→日久可郁而化热→胃热证
因热而痛→复因生冷过度→寒热不调→寒热错杂证
②气滞←→血瘀
(2)日久不愈,变证丛生
①胃热炽盛→迫血妄行
瘀血阻滞→血不循经 →便血、呕血 大量出血——气随血脱→亡阳厥脱
脾气虚弱→不能统血
②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厥脱危证(腹
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
③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反胃
④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噎嗝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主症: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胀痛、刺痛、灼痛、剧痛、隐痛等。
2.兼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
3.发病特点: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天气变化、恼怒、劳累、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二、相关检查
1.电子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黏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内镜窥视结合活检可确定溃疡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判定良恶性。X线直接征象是龛影,胃小弯溃疡常可显示腔外龛影,十二指肠溃疡则龛影不易显示,常表现为球部变形、激惹和压痛,但球部炎症及溃疡愈合也可有此征象。
2.幽门螺杆菌(Hp)检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常见阳性。胃液分析、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血清壁细胞抗体测定、胃蛋白酶测定及内因子等检查有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
3.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
4.腹部X线检查: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诊断。
5.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作早期鉴别。
6.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
三、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 胃痛
疼痛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