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七版)-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变
脐以上大腹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二、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以“通”立法
实则泻之(寒邪、湿热、食积、气滞、血瘀)
虚则补之(脾胃阳虚——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滞者通之(气滞、寒滞、食积)
瘀者散之(血瘀)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内阻证
症状——腹痛拘急,得温痛减,遇寒痛甚—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内侵,
阳气不运,气机淤滞
形寒肢冷,手足不温—寒邪内客,肢体失温
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自可,或便秘—阴寒凝滞,中阳受伤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里寒之征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前方温里散寒,后方理气温中
两者合用—散寒止痛,适用于寒邪阻遏中阳,腹痛拘急,得热痛减
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加减——①寒邪重,痛势剧烈,手足逆冷,脉沉细者—加附子、肉桂
②肝经寒凝气滞(少腹拘急冷痛)—加吴茱萸、小茴香
③腹中冷痛,兼便秘—加附子、大黄
临证备要——温通法治疗腹痛:是以辛温或辛热药物为主体,配合其它药物以
收“通则不痛”之效。辛温、辛热药物的主要作用——温运脏腑,
驱散里寒,促进气血流畅,燥湿通络。临床多与其它治法配合应
用:①配理气药——如香附、乌药、木香、陈皮、枳壳、槟榔等;
②配养阴补血药——当归、白芍;③配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
赤芍、川芎、丹皮等;④配补气药——党参、白术、黄芪等;
⑤配甘缓药物——甘草、大枣、饴糖等
2.湿热壅滞证
症状——腹痛拒按,胀满不适—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烦渴引饮或不欲饮—热则烦渴引饮,湿热相合则不欲饮
大便秘结—湿热之邪内结,胃肠传导失司,以热为主
或溏滞不爽——以湿为主
潮热汗出—热迫津液外泄
小便短赤—湿热下注
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湿热内盛之象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泻热通腑,行气导滞
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 本方软监润燥、破结除满、荡涤肠胃,适用于
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痛拒按,发热汗出者
常用药——大黄—攻下燥屎
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散结
厚朴、枳实—导滞消痞
加黄连—清肠胃之热
赤茯苓—祛中焦之湿
甘草—调和药物
加减——①燥热不甚,湿热偏重,大便不爽—去芒硝,加黄芩、栀子
②痛引两胁—加郁金、柴胡
③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胆囊炎)—用大柴胡汤
④右腹部疼痛固定不移,或伴发热(阑尾炎)—大黄牡丹皮汤
临证备要——①急性胰腺炎:常用清热通腑法治疗,以清热解毒药物(金银花、
黄芩、黄连等)与通腑药(大黄、枳实、芒硝、虎杖)为主体,
前者可苦寒泻热解毒,后者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共奏清热散结、
积滞外消、其痛自消着功。不完全性肠梗阻:可用调胃承气汤
加木香、槟榔等理气之品,收理气通腑之效。
3.饮食积滞证
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宿食停滞于肠,邪属有形,气机淤滞
嗳腐吞酸,厌食—宿食不化,浊气上逆
腹痛而泻,臭如败卵—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运化无权
泻后痛减—泻后则腑气暂通
或大便秘结—宿食燥结
苔厚腻,脉滑实—食积之征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代表方——枳实导滞丸加减 本方消积导滞,清热祛湿,适用于嗳腐吞
酸,恶食呕恶,腹满胀痛等证
常用药——大黄、枳实、神曲—消导积滞
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利湿
白术、茯苓—健运脾胃
备选方——保合丸(适用于食滞不重,腹痛较轻者)
加减——①腹痛胀满—加厚朴、木香
②兼大便自利,恶心呕吐—去大黄,加陈皮、半夏、苍术
③伤于肉食—加山楂、鸡内金
④伤于面食—加莱菔子、炒麦芽
临证备要——虫积腹痛:①蛔虫——先安蛔,再行驱虫,驱虫之后仍腹痛者,
须再安蛔,不宜连续驱虫。蛔虫病久,气血亏虚,脾胃虚弱者,先
补益脾胃,正气恢复后,再予驱虫。驱虫:化虫丸、乌梅丸。蛔
厥者,乌梅丸合四逆散、金铃子散加减。②绦虫——以杀虫、驱
虫为主,同时佐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驱虫可用槟榔、南瓜子、
仙鹤草等,驱虫后再调理脾胃(六君子汤)
4.肝郁气滞证
症状——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气机淤滞不通,气属无形,走窜游移
痛引少腹,或痛窜两胁,时作时止—肝郁气滞,故肝经所过之处疼痛
得嗳气矢气则舒—气机暂时疏通
遇忧郁恼怒则剧—气郁更甚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肝郁之象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汤加减 本方疏肝理气止痛,可用于因肝气郁结,腹
痛走窜,牵引少腹或两胁之证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
备选方——①痛泻要方:用于腹痛肠鸣,气滞腹泻者
②天台乌药散:用于阴囊寒疝,少腹绞痛
加减——①气滞较重胸胁胀痛—加郁金、川楝子
②痛引少腹、睾丸—加荔枝核、橘核、川楝子
③肝郁日久化热—加丹皮、栀子、川楝子
5.瘀血内停证
症状——腹痛较剧,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气郁日久,或跌仆损伤,致瘀血阻
络,不通则痛
甚则尿血有块,经久不愈—久痛入络,血络瘀阻
舌质紫暗,脉细涩—瘀血之象
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本方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腹痛如针刺、
痛有定处的血瘀证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桃仁、红花、川牛膝
蒲黄、五灵脂、元胡索—化瘀止痛
备选方——桃核承气汤:适用于若下焦蓄血,大便色黑者
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止痛
加香附、乌药、青皮—行气活血
加减——腹部术后作痛—加泽兰、没药、三七、血竭
瘀血日久化热—加丹参、丹皮、王不留
跌仆损伤—三七粉、炮山甲、王不留
临证备要——过敏性紫癜腹痛(金明义) 蒲黄、五灵脂、当归、桃仁、茜草、
丹参、川芎、土元各15,白芍25藕节15三七粉5(冲)水煎服。腹型过敏性紫癜为瘀血阻于脉络,血流不畅溢于脉外,停于皮下则见肌衄,血蓄于腹,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腹痛。其中血瘀为本,出血疼痛为标,瘀散血值疼痛自然消失。在治疗上应选用即能活血又能止血的药物,如蒲黄、三七、五灵脂、茜草,不要选用单纯活血或固涩止血的药物,以防瘀血加重
6.中虚脏寒证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喜温喜按—证属虚寒,温则寒减
形寒肢冷—阳虚则外寒,失于温煦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气血不足,形神失养
胃纳不佳,大便溏泻—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中虚脏寒之象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代表方——小建中汤加减 本方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治疗形寒肢冷、
喜按、腹部隐痛之腹痛
代表药——桂枝、干姜、附子—温养散寒
芍药、炙甘草—缓急止痛
饴糖、大枣—甘温补中
党参、白术—益气补中
备选方——①大建中汤:用于腹中大寒,呕吐逆冷者
②附子理中汤:腹痛下利,脉微肢冷,脾肾阳虚
③温脾汤:大肠虚寒,积冷便秘
④当归四逆汤:
⑤黄芪建中汤
加减——①腹中攻痛不止—加吴茱萸、乌药、川椒
②胃气虚寒,脐中冷痛,连及少腹—加葫芦巴、荜澄茄
③血气虚弱,腹中拘急冷痛,困倦,短气,纳少,自汗—加当归、黄芪
临证备要——肝寒腹痛(戴丽三) 验方霹雳汤:黑附子30炒吴茱萸6丁香4
木瓜6丝瓜络6灶心土30。方中附子壮阳补火,散寒逐湿,治脾
胃虚冷;吴茱萸温肝散寒,散湿开郁,驱厥阴之浊邪,为治心腹
疼痛之要药;丁香温中降逆、暖肾,治心腹冷痛,且壮阳;木瓜
平肝达郁、舒筋止痛;丝瓜络通经络,行血脉;灶心土温中燥湿,
暖胃止痛。《本草便读》:“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
意。”
预防调护
1.饮食调摄:饮食有节,悸暴饮暴食,忌食生冷、不洁之物,少食过于辛辣、油腻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饭后不宜立即参加体育活动。
进食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虚寒——宜进热食;热症——宜进温食;食积——宜暂禁饮食或少食。
2.解除思想顾虑,疼痛剧烈者卧床休息。
3.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诊情况、二便及其伴随症状,并注意观察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的关系。
4.如出现腹痛剧烈、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等症状——须警惕出现脱证,必须立即处理。
专方论治
一、急、慢性胰腺炎
1.加味大承气汤 生大黄15…30(后下)芒硝9(冲)黄芩、枳实、厚朴、柴胡、白芍、丹皮、桃仁各12 延胡索10败酱草30木香、甘草各6水煎服,日1剂。功用——清热解毒,通腑攻下。药理:大黄抑制胰腺分泌,并对胰淀粉酶、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