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七版)-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和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此后,《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水肿在西医学中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包括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等。本节论及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肝性水肿,是以腹水为主症,属于鼓胀范畴。心性水肿常以心悸、胸痛,气急为主症,可以参照心悸、喘证等节,并结合本节内容,辨证施治。其它水肿的辨治,可以参照本节内容辨治。
'病因病机'
水肿一证,其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一、病因
1.风邪袭表
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搏,发为
水肿。此即《景岳全书?肿胀》篇所言:“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
2.疮毒内犯
肌肤患痈疡疮毒,火热内攻,损伤肺脾,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济生方?水肿》云:“年少血热生疮,变为水,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正是指这种病因而言。
3.外感水湿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时间过久,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水无所制,发为水肿。正如《医宗金鉴?水气病脉证》曰:“皮水,外无表证,内有水湿
4.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因生活饥馑,营养不足,脾气失养,以致脾运不健,脾失转输,水湿壅滞,发为水肿。如《景岳全书?水肿》篇所言:“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而忽而通身浮肿,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湿热所致。”
5.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亏虚,膀胱开合不利,气化失常,水泛肌肤,发为水肿。或因劳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久病产后,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二、病机
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具体而言,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诚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水肿的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阳水可转为阴水。反之,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呈现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其次,水肿各证之间亦互有联系。阳水的风水相搏之证,若风去湿留,可转化为水湿浸渍证。
水湿浸渍证由于体质差异,湿有寒化、热化之不同。湿从寒化,寒湿伤及脾阳,则变为脾阳不振之证,甚者脾虚及肾,又可成为肾阳虚衰之证。湿从热化,可转为湿热壅盛之证。湿热伤阴,则可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证。此外,肾阳虚衰,阳损及阴,又可导致阴阳两虚之证。最后,水肿各证,日久不退,水邪壅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则水肿每多迁延不愈。
水肿转归,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阳水患者如属初发年少,体质尚好,脏气未损,治疗及时,则病可向愈乙此外,因生活饥馑、饮食不足所致水肿,在饮食条件改善后,水肿也可望治愈。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它病久病,或得病之后拖延失治,导致正气大亏,肺、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后期还可影响到心、肝,则难向愈。若水邪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气上犯,则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之重证。若病变后期,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是由水肿发展为关格。若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致膀胱气化无权,可见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则是水肿转为癃闭。若阳损及阴,造成肝肾阴虚,肝阳上
亢,则可兼见眩晕之证。
'诊查要点'
一、诊断要点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澹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
1.水肿与鼓胀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
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咣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2.水肿阳水和阴水
水肿可分为阳水与阴水。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金匮要略》之风水、皮水多属此类。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金匮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三、相关检查
水肿病人一般可先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包括血浆蛋白),心电图,肝肾B超。如怀疑心性水肿可再查心脏超声,胸片,明确心功能级别。肾性水肿可再查24小时尿蛋白总量,蛋白电泳,血脂,补体C3、C4及免疫球蛋白,肾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病理类型,鉴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女性患者尤须注意排除狼疮性肾炎所致水肿,须查抗核抗体、双链DNA抗体,必要时进行肾穿刺活检。此外可查T3,T4及TSH以排除黏液性水肿。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由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
各论 第五章 肾系病征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三、证治分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本方有宣肺清热、祛风利水之功效,主治风水夹热之水肿证。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疏风宣肺;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水;石膏、桑白皮,黄芩清热宣肺。
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若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湿毒侵淫证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前方宣肺利尿,治风水在表之水肿;后
方清解热毒,治疮毒内归之水肿。二方合用共起宣肺利水,清热解毒之功,主治痈疡疮毒或乳蛾红肿而诱发的水肿。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宣肺利水;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风盛加白鲜皮,地肤子;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症见尿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石韦、大蓟、荠菜花。
3.水湿浸渍证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证机概要:寒湿伤及脾阳,水湿不化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前方利水消肿,理气健脾制外泛之水湿,后方祛湿和胃,行气利水除内胜之水湿。二方合用消内外之水湿。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行水,白术、茯苓健牌化湿,苍术、厚朴燥湿健脾,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若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平喘。 软弱,与上述水肿不同。此由脾气虚弱,气失舒展,不能运化水湿所致。治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不宜分利伤气,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浮肿甚,大便溏薄,可加黄芪、桂枝益气通阳,或加补骨脂、附于温肾助阳。并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辅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4.肾阳衰微证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主,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形寒肢冷,治以温补肾阳为主,方用右归丸加减。病至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