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471-伤寒论条辨 >

第12部分

471-伤寒论条辨-第12部分

小说: 471-伤寒论条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方之通神也。而以命方。盖谓化裁四时。神妙万世。名义两符。实自然而然者也。方而若此可 
谓至矣。然不明言其神。而神卒不容掩者。君子盛德。此其道之所以大也与。此与厥阴篇第二十 
五条互看。 
(十四)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用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根据白虎汤法。 
伤寒脉浮与上条同。发热无汗。风寒之表在也。故谓不解。不可与白虎者。白虎义取解秋。 
啸谷风而凉收燥热。非为发表也。渴欲饮水者。里热燥甚。希救也。无表证。谓恶寒头身疼痛皆 
除。非谓热也。以证大意与上条同。故主冶亦与之同。以多渴也。故加人参之润以滋之也。 
(十五)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无大热。风微也。口燥渴心烦。里热甚也。背者。太阳经脉之所适。人身至阴之地。不胜寒 
而有余。恶所以微也。以上三条大意互相发明。所以治亦相仿佛而不甚殊。 
(十六)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 
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擘) 
蜀漆(三两洗去脚)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亡阳者。阳以气言。火能助气。甚则反耗气也。惊狂起卧不安者。神者。阳之灵。阳亡则神散 
乱所以动皆不安。阳主动也。桂枝甘草。和伤寒之脉浮。蜀漆辛平。散火邪之错逆。龙骨牡蛎。固 
涩以收阳神之散乱。大枣生姜。醒脾以缓起卧之不安。去芍药者。嫌其主阴。则反得以胜阳也。 
(十七)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火逆。承上条而言也。然虽逆而又逆。而证则未变重。故方物反差少而大意不殊。 
(十八)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痹。湿病也。因火逆治。火邪夹阳邪而上逆。真阳不下通。阴不用事。化不行而水不得泄。故湿 
着下体而重痹也。 
(十九)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 
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芒硝(半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数。音朔。反。音板。脚挛急者。足经始终于足。寒则拘挛也。以上言风寒俱有之表里证。 
故谓与桂枝汤为反。盖桂枝是中风之主治。反。不顺也。厥。谓四肢冷也。咽中干烦燥吐逆者。 
误汗损阳阳虚阴独盛也。甘草益气。干姜助阳。复其阳者。充其气之谓也。厥愈足温。阳气复也。 
芍药用白。酸能敛阴而主血也。甘草用炙。甘能补中而益脾也。脚即伸。阴血行也。 
盖以一误治而表里俱伤。故必求阴阳如此次第而俱复。胃不和而谵语者。亡津液而胃实也。承气 
而曰调胃者。以胃属阳而主里。故用甘草和阴阳而缓中也。重发汗而复加烧针。则二者皆有以大 
损于阳矣。故用偏于助阳之四逆。以救其阳也。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 
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 
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 
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 
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胫。音幸。此申释上文意。象。似也。阳以风言。旦。晓也。言似中风分晓。以不啻中风。 
故设难详申其义。且明治不可苟。序不可紊。以致戒慎之意。末后不复言若重发汗以下一节者。 
以其或然或不然故也。 
(二十)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寸口。气口也。五脏别论。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对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 
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而变见于气口也。故寸口主脾胃。浮紧为弦。是肝脉 
也。乘脾者。肝木自盛。脾胃之土受制也。纵见辨脉法上编。期门见太阳上编。刺之者泻木以救 
土也。 
(二十一)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 
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风寒尚在太阳而未除也。大渴欲饮水者。肝木本自盛而邪热炽欲得润也。 
腹必满者。水漫而泛滥也。自汗出。则津液得外渗矣。小便利。则水得下行矣。夫水。木之母也。 
母必为子。木得水则益甚而横。故挟水为邪。反侮所不胜而上乘于肺。肺金若虚。受其邪而不能 
派散之。则水不得泄而肿作矣。乃金脏实。不纳其邪而转运散之。涣为自汗而外渗。潴为小便而 
下行。此肝乘肺者所以不足为害。而反欲自解也。横亦见辨脉法上纵同条。然纵横不同。而同刺 
期门者。纵以木贼土。横以木侮金。皆由木自盛。而以泻木为主治一也。 
(二十二)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濡。与软同。古字通用。复。亦反也。紧反入里。言寒邪转内伏也。濡。言不硬不痛而柔软 
也。痞。言气隔不通而痞塞也。易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生也。内阴而外阳也。内柔而外刚也。本 
义曰。盖干往居外而坤来居内也。虽然。倾痞有先痞后喜之象。故君子不可不勉。学人不可不知所务。 
(二十三)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此申上条言脉以出其治。脉见关上者。以痞在心下也。以气痞而濡。所以浮也。然痞之濡。 
由热聚也。故用黄连清之于上。聚虽气也。痞则固矣。故用大黄倾之于下。麻沸汤者。其取图经所谓去瘀之义欤。 
(二十四)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痞。本阴邪内伏。而虚热上凝。复恶寒汗出。则表虚而阳不为卫护可知矣。泻心汤。固所以 
为清热倾痞之用。加附子盖所以为敛其汗而固其阳也。黄芩为附子而更加。表里两解具见矣。 
(二十五)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素。旧常也。脐旁。阴分也。脏。阴也。以阴邪结于阴经之脏。攻之不可及。所以于法为当死也。 
(二十六)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无阳证。言当脏结之时。表已罢除。无太阳也。不往来寒热。言痞虽属胁下。由素常有而发。 
非少阳传经之邪也。反静。言无阳明之谵妄也。舌。心之苗也。苔滑。生长滑腻如胎膜也。苔滑 
本由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而成。然丹田。阴也。胸中。阳也。热反在阴而寒反在阳。所以为不可 
攻也。 
(二十七)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也。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 
上白苔滑者难治。 
此设问答以明结胸脏结之同异。时时下利者。阴邪结于阴脏而寒甚也。以寒甚。故脉多小细 
与紧。此其所以下同。盖 
结胸以阳邪结于阳。脏结以阴邪结于阴故也。末复申言脏结有难治之故者。叮咛戒谨之意也。 
(二十八)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 
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 
(半升洗)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水气。谓饮也。咳与喘。皆肺逆也。盖肺属金。金性寒。水者金之子。故水寒相抟则伤肺也。 
或为多证者。水流行不一。无所不之也。夫风寒之表不解。桂枝麻黄甘草所以解之。水寒之相抟。 
干姜半夏细辛所以散之。然水寒欲散而肺欲收。芍药五味子者。酸以收肺气之逆也。然则是汤也。 
乃直易于散水寒也。其犹龙之不难于翻江倒海之谓欤。夫龙。一也。于其翻江倒海也。而小言之。 
以其兴云致雨也。乃大言之。能大能小。化物而不泥于物。龙固如是夫。白虎真武虽无大小 
之可言。其于主乎人身而为四体之元神则不偏殊。故在风寒之厉病。皆有感而遂通之妙应。若谓 
与在天之主四时者期如此。则去道远矣。故曰道不远人。而不为索隐行怪者。圣肾无身外之道也。 
老氏以降龙伏虎为造道之始。其亦知夫反求诸身之谓乎。读者。顾可忽哉。 
加减法(或为诸证之治。)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麻黄发汗。利则不宜。而或为诸证皆去 
者。以汗则重亡津液也。利。水横行也。加荛花。导水也。)若渴者。去半夏。 
加栝蒌根三两(渴。津液不足也。去半夏。以其燥津液也。加栝蒌根。以其彻热而生津也。)若 
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噎与KT 咽同。水寒窒气也。附子者。利气散水寒也。)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水停下焦而不行。则小便不利而少腹满。茯苓淡渗。 
故能通窍而利水道也。)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喘。水气射肺而声息不利也。 
加杏仁。润肺以下其气也。) 
(二十九)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 
主之。 
发热不渴。寒胜也。故以服汤已而渴。为寒去欲解。大意与上条相仿。故治亦同。 
(三十)太阳病。二三日。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