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汉字文化中的养生之术:从字到人( >

第10部分

汉字文化中的养生之术:从字到人(-第10部分

小说: 汉字文化中的养生之术:从字到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是把双刃剑,关键看你是否会喝酒、用酒,懂得控制。古人一直在强调“度”的问题,人生和喝酒一样,掌握好度,生命和生活都将有序。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食、色,性也”的说法。食和色是人的天性。人的一生有三个要点:

一是饮之、食之。就是人要吃饱饭,满足个体生存需求。食物实际上就是老百姓的“天”,所以我们经常说“民以食为天”。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人要想安身,让身体好,靠的是食物。

二是“色”。即男女交往而繁衍后代,这是种族生存需求。

“食”字的大篆

三是教之、诲之。人要接受教育,接受培养,挖掘人性善的那面,这样才能使个人、包括种族走得更加美好和长远。

何为“食”?

“食”就是指我们吃的饭。

大篆书的“食”字写做“食”,底下的“匕”代表盛饭的锅或是器具,然后里面装的是食物。

《说文解字》中对“食”字的解释为:“食,亼(jí)米也。”“亼”是聚集的意思。“亼米也”的意思是集众米而成食。

《说文解字》里还有:“饭,食也。”所以“食”的基本含义就是吃的东西。

汉代刘熙所著《释名》则从另外一个途径对“食”进行解释:“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刘熙是用声训的方法解释“食”为什么叫做食。“食”与“殖”字同声,故而“食”有“生殖”的意思。此处的“生殖”是指人类自身生命的保持与繁衍,没有饮食则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命的延续。





























“即”、“既”与食的关系

我们经常会用到两个字,即和既。很多人还经常分不清这两个字的区别,其实这两个字都跟食相关。我们看一下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就明白它们的区别了。

“即”字的甲骨文

“既”字的甲骨文

“即”字的甲骨文写做“即”。左边是一个食器,代表饭;右边是一个人跪坐在那里面朝着饭。意思就是这个人将要吃饭。所以“即”是“将要”的意思。我们常用一个成语——若即若离,就是好像要来,又好像要离开,表达一种复杂的心情。

再来看一下“既”字的甲骨文——既,左边同样是个食器,而右边跪坐的人把头扭过去了。意思就是吃饱了,准备掉头离开了。所以这个“既”就表示“已经”的意思。

“即”表达的是将要来吃饭;而“既”却正好相反,表示已经吃饱饭了。这就是这两个字的不同之处。

一谈到养生,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复杂,其实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中国的养生文化并非晦涩难懂,而且大多简便易行。在养生学里最常说的话就是“不过寝食之间尔”,意思就是养生不过就是一个睡觉、一个吃饭的问题。我在《从头到脚说健康》一书里也曾多次说过:人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运动,不生气。养生的真谛就这几条,看似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药食之别

中医一直强调养生是要吃饭而不是吃药,药补不如食补。这里并不是说食物与药物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在强调二者“性”的不同。

药,强调的是偏性;食,强调的是平和之性。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毒”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草往往而生”,指草生得很浓密,有草药浓厚的意思,而非特指毒性。在中医学里,毒药泛指偏性大的药物,而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会令人致死的毒药。

食物是我们每一天都可以去吃的,而药是不可以天天吃的。药是用来干吗的呢?打个比方说的话,药是用来赈灾的。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药是帮我们解决问题的。人得病的原因是体内阴阳的平衡出现了问题,产生了偏差,用药来攻邪就是利用药的偏性来纠偏,使人体恢复平衡,重回健康。有时人体的阴阳平衡偏差过大,就要用到偏性很大的药,俗称“猛药”,但正是这类“猛药”往往在治疗上才能立竿见影。
中医认为,药物具有偏性,所以没病是不能随便乱吃药的;而食物具有平和之性,正确地调配食物,不仅可以补益精气,用来养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有祛病的作用。比如说红豆粥可以祛湿,薏仁粥可以祛湿热。如果身体的毛病不是很大的话,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来解决。也正因如此,在古代,食医是最高级别的医生,他们是医中的上品。

所谓食医就是一些特别精通膳食方面的配伍的医生,他们的地位往往很高。儒家经典《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医官分为四种: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王宫中把食医列于众医之首,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从中也可看出,中国古代的养生学是非常注重食物养生的。

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四句话是饮食养生的关键。

一般来说,食物可以粗略地分为四类:谷、果、畜和菜。真正有营养的饮食是这四者的合理匹配,这其中每一类食物又都暗含五方和五时,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食物的性味,凸显了食物和而不偏的性质。比如,鱼虾产于东海之滨,生发之气偏盛,对患有疮疥的人来说就是发物。牛羊多产于西北,有收敛收藏的气性,因此营养丰富,但年轻人不可多食,多食则不易代谢,易导致性情粗暴,性欲旺盛;但是老年人通过多吃牛羊肉,则可以达到补益精血的目的。另外,在谷物方面,中国北方人多食面,南方人多食米,“面”甘温入脾,可以润肌肤,厚肠胃,但也易于壅气、助湿;而南方人喜食的“米”,则甘咸微凉,可以除烦渴、固胃开胃。下面,我具体讲一下《黄帝内经》中的食之纲要。

◆五谷为养

(1)“谷”应为“穀”

古代“谷物”的“谷”写成“穀”(gǔ),而“谷”就是山谷的意思,跟粮食没什么关系。

《说文解字》里对“穀”字解释为:“百穀之总名。”就是所有谷物总的名称。

“穀”字的右边是一个“殳”字。“殳”字的上边代表一个武器,下边是只手,意思就是去割麦子或者是割稻子。“穀”字的左边代表稻谷一类的粮食。

(2)五谷都是“种子”

中医一直强调五谷对于养生的重要性,那五谷究竟是如何养人的呢?

中医认为,五谷都是“种子”。种子都有再生的能力,就是生发之力,所以人吃的就是这种生发之性,用以滋养人的生命力。

比如说小米,虽然粒很小,但是把它种在地下,就可以长出一嘟噜来,所以它的生发性是很强的。中原地区的人一般以纤维性的食物为主,所以偏爱种子而不是衍生物。所谓衍生物是什么意思呢?比如牛奶就算衍生物,把牛奶泼在地上什么也长不出来,而把种子种在地下可以生发出很多。牛奶实际上是该那些常吃牛羊肉的人喝的,因为牛奶偏寒的特性可用来平衡牛羊肉的热性。在我国的西北,当地的风俗是在牛奶里面加上炒米来饮用,就是用炒米的热性来中和牛奶的寒凉之性。

那五谷指的是什么东西呢?在《黄帝内经》中“五谷”指的是: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黏黄米)和菽(豆类)。

稷(小米):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微寒,入肾、脾、胃经,食小米有利于调理脾胃,养血养阴,有安眠作用,还可防止衰老。天下食物成千上万,最养人的就是小米。因为小米是热性的东西,所以小米粥最好是早晨服用,小米为黄色,可以入脾,里面再放一些红枣之类的会更好,因为上午正值胃经、脾经当令,且阳气足,人的消化吸收能力强。晚上则应该喝白米粥,因为晚上要取其清凉之性。据调查,很多长寿村的晚饭都是白米粥配萝卜。我们现在很多人恰恰把晚饭当做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餐,大吃特吃,这样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病都是吃出来的,如何吃好、喝好,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小米养人,但容易使人发胖,在山西、陕西等地,人们都很喜欢吃小米,所以相比较其他不食小米的地方来说,那里丰乳肥臀的女人比较常见。
“来”字的甲骨文

“麦”字的甲骨文

小麦(面):“麦”字最初写做“来”(来),有点像麦芒之形。中国的古人认为,麦子都是老天赐予我们的,是从天上来的。后来就把这个“来”字用做来往的“来”了,于是只好另外造了个“麦”(麦)字。

小麦是秋种、冬长、春秀(抽穗)、夏收,得四时中和之气。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什么东西生长期越长,它的营养价值就越高,最好的东西一定是得一年四季之气。比如我们中国人喜欢喝菊花茶,认为菊花可以败火,菊花和其他花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所有的花基本上都是春夏开花,只走春夏两气,其气都是向上宣散;而惟独菊不同,菊是秋冬也开花的植物,所以菊花独得金水二气。所谓“金水”二气,金指秋,水指冬。秋冬的气机就是收敛、收藏,所以惟独菊花具有降气的作用。这就是中国人认为喝菊花可以败火的原因。

回到麦子上,我们从温凉寒热上看看它的特性:麦子本身是凉性的。如果把它发酵了以后,成为麹(qū),就属于温性的。而麦麸子属于冷性的,把它磨成面,就属于热性了。面的这种热性在《黄帝内经》五性归属中为火,所以为五谷之贵。中医将火与心相对应,所以面被认为最补心气。夏天,我们人由于出汗,汗为心液,过汗则心气伤,所以这时我们应该适当吃一些面食,以补心气。

《本草纲目》记载:“面,性甘温,能除烦止渴。”它可以除掉烦恼。所谓烦是什么呢?“烦”这个字左边为“火”,右边为“页”,页表示“头”的意思。“烦”字的意思是火上头,就是你的肾精不足,固敛不住虚火,所以虚火都上头了。“烦”是心气不收敛的象,所以如果吃面食的话,就能够使心气有下沉之象,心气下沉就能够收住这个心火。同时,面可以止渴,因为“面”能够厚肠胃,肠胃足则土生金,长肺气;金生水,则止渴、润肌肤。但是由于面食有点偏湿气,所以容易使人气机壅滞和肥胖。

稻(大米):大米性偏凉,清凉顺气,晚上吃比较好。可见,我们早晨喝小米粥比较合适,晚上喝白粥比较适宜。

传统中医不主张让老人吃新米、新面。因为新米和新面生发之性过强,容易引发原先藏在身体里的旧疾。老人的身体偏弱,所以老人吃陈米和陈面较好。尤其是陈面,《本草纲目》里认为如果把它做成面糊糊的话,可以止虚汗。汗为心液,当心气不足时,肌肤腠理固摄不住汗,就容易动不动冒虚汗。如果多吃陈面煎汤的话,就能固摄住虚汗。

面,性甘温;米,性甘凉。食物里面都含有“甘”味,因为惟有甘味可入脾胃。食物基本都有点甜丝丝的感觉,因为它首先要补脾胃。米有甘味,性偏凉,可以“除烦渴”。

黍(黏黄米):黏黄米热性十足,但也有难以消化的缺点。像我们出去爬山、游玩,需要走长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