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 >

第35部分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第35部分

小说: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悬枢
  【别名】悬柱。
  【穴义】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
  【名解】
  1)悬枢。悬,吊挂也。枢,枢纽也。悬枢名意指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本穴物质为命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由本穴横向外传腰脊各部,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吊挂的水湿之气,故名悬枢。
  2)悬柱。悬,吊挂也。柱,支柱也。悬柱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强劲之气。本穴物质为命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其气强劲,如同支柱一般充实着督脉及腰脊各部,故名悬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强劲阳气。
  【运行规律】循天部传于督脉上下及腰脊各部。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脊中
  【别名】神宗,脊俞。
  【穴义】脊骨中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在此急速气化。
  【名解】
  1)脊中。脊,穴内气血来自脊骨也。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外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为人体重力场在背部体表的中心位置,穴内气血为脊骨内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水液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故名脊中。脊俞名意与脊中同,俞同输。
  2)神宗。神,与鬼相对,指天部阳气也。宗,祖宗也,气之源头也,水也。神宗名意指穴内的天部阳气为来自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所化。理同脊中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督脉传于中枢穴和悬枢穴。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7中枢
  【穴义】督脉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脊背各部。
  【名解】中,指穴内气血所处为天地人三部中的中部。枢,枢纽也。中枢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脊背各部。本穴物质为脊中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水湿风气由本穴外输脊背各部,本穴如同督脉气血外输脊背的枢纽一般,故名中枢。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督脉传于筋缩穴及外散腰背各部。
  【功能作用】生发风气,运化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8筋缩
  【穴义】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名解】筋,肝之所主的风气也。缩,收也,减也。筋缩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散热缩合。本穴物质为中枢穴传来的天部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此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风气的运行速度收而减慢,故名筋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缓行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督脉传于至阳穴。
  【功能作用】息风定志。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9至阳
  【别名】金阳。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
  【名解】
  1)至阳。至,极也。阳,阳气也。至阳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故名至阳。
  2)金阳。金,肺金之气也。阳,阳气也。金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气。理同至阳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灵台穴及外散于脊背各部。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0灵台
  【别名】灵阳,肺底。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
  【名解】
  1)灵台。灵,神灵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台,停住之所也。灵台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化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至阳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阳气在穴内为停住之状,故名灵台。灵阳名意与灵台同。
  2)肺底。肺,肺脏也。底,底部也。肺底名意指本穴的天部阳热之气相对于肺脏来说是处于底部。本穴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气,与肺金之气同性,此气相对于肩胛上部的肺气而言是处于底部,故名肺底。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督脉传于神道穴。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1神道
  【别名】神通,冲道,脏俞。
  【穴义】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
  【名解】
  1)神道。神,天之气也。道,通道也。神道名意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本穴物质为灵台穴传来的阳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此气由天之上部冷降至天之下部并循督脉的固有通道而行,故名神道。神通、冲道名意与神道同,通为通道,冲为冲行。
  2)脏俞。脏,内部脏腑也。俞,输也。脏俞名意指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输督脉。本穴位处脊背上部,与体内的心脏相邻,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传体表督脉,故名脏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督脉上传身柱穴。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2身柱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名解】身,身体也。柱,支柱也。身柱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本穴物质为神道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此气因受体内外传之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充斥穴内并快速循督脉传送使督脉的经脉通道充胀,如皮球充气而坚可受重负一般,故名身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盛饱满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下相传。
  【功能作用】补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陶道
  督脉足太阳之会。
  【穴义】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
  【名解】
  1)陶道。陶,金玉之属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道,通行的道路也。陶道名意指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化为温热之性,但仍循督脉道路向上而行,故名陶道。
  2)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身柱穴传来的强劲阳气,亦有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之气,故为督脉膀胱经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大椎穴。
  【功能作用】补益肺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4大椎
  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
  【别名】百劳,上杼。
  【穴义】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名解】
  1)大椎。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
  2)百劳。百,数量词,多之意。劳,劳作也。百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各条阳经上行气血汇聚而成。理同大椎名解。
  3)上杼。上,上行也。杼,织布的梭子,此指穴内气血为坚实饱满之状。上杼名意指穴内的阳气为坚实饱满之状。理同大椎名解。
  4)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的阳气及督脉的阳气汇合而成,故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坚实饱满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头颈。
  【功能作用】益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哑门
  【别名】瘖门,舌厌,横舌,舌黄,舌肿。
  【穴义】督脉阳气在此散热冷缩。
  【名解】
  1)哑门。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哑门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故名哑门。瘖门名意与哑门同,瘖为失语之意。
  2)舌厌。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软自如是因为阳气充盛使然也。厌,厌恶也。舌厌名意指督脉的阳气在此散热冷缩为舌所厌恶。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人体的阳气不足则至柔之地的舌部阳气先衰,舌部阳气衰败则舌不能运动自如,故名舌厌。舌肿名意与舌厌近同,肿指阳气太过阴不足则舌为之肿。
  3)横舌。横,横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横舌名意指穴内阳气充盛则舌能活动自如。舌黄名意与横舌同,黄通横。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缩合后横向传来于风俯穴。
  【功能作用】收引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6风府
  【别名】舌本,鬼穴。 【穴义】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
  【名解】
  1)风府。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
  2)舌本。舌,口中之舌也。本根本也。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湿风气为舌活动自如的根本。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与至柔之性的舌部气血同性,故名舌本。
  3)鬼穴。鬼,与神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湿冷水气也。穴,空窍也。鬼穴名意指穴内为湿冷水气的聚散之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脑户穴。
  【功能作用】散热吸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脑户督脉足太阳之会。 【别名】匝风,会额,合颅,仰风,会颅,迎风。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名解】
  1)脑户。脑,大脑也。户,出入的门户也。脑户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风府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二气相合而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此气能随人体所受风寒而冷降归地并入于脑,故名脑户。
  2)匝风。匝,环绕之意。风,风气也。匝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理同脑户名解。
  3)会额。会,交会也。额,头之前额,此指穴内物质其性如前额之阴。会额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会聚的天部湿冷之气。理同脑户名解。合颅名意与会额近同,颅指颅骨,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气特征的寒湿水气。
  4)仰风。仰,向上看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风,风气也。仰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之上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