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伤寒恒论-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太陰中風,四肢煩疼②,陽微陰澀而長者③,為欲愈。原文274
②“煩疼”:指疼之甚,反側安置極不舒適、難於形容之狀也。
③陽微陰澀:陽微陰澀的陰陽二字,應作浮沉解,言輕取之而微,重取之而澀。
鄭論:按太陰為脾臟,既稱中風,夫中者,如矢之中人,既中脾臟,係屬絕證,何竟四肢煩疼,應是太陰受風,庶與病合。而曰四肢煩疼是風邪不勝之意。陽微、言風邪之輕,陰澀而長,言脾氣之旺,故稱曰欲愈,如此處論,庶合經旨。
【闡釋】鄭氏駁“中”字為不當。“中”字應作感受風邪解。太陰屬脾,脾主四肢,太陰經受風邪,所以四肢煩疼。風茫靖。穸ⅲL邪當去;澀是陰茫L是陽茫幟}中而有陽茫瑸檎龤庋}來之征,正氣眩陀辛︱屝巴獬觯蕿橛
三、太陰病,茫≌撸砂l汗,宜桂枝湯。原文276
鄭論:按既稱太陰病,應是理中湯法也。雖見茫。瑏K未見太陽惡風畏寒,不得以桂枝湯發汗,即太陰兼太陽合病,亦無非理中湯內加桂枝耳。今每見茫。瑢亠嬍惩叨啵嗖豢刹徊欤瑢W者宜知。
【闡釋】自此以下凡六節,言太陰病有表、裏、寒、熱、虛、實之不同也。鄭氏謂:“既稱太陰病,應是理中湯法也。……即太陰兼太陽合病,亦無非理中湯內加桂枝耳”。示人不能以茫ú。仨毭}證合參。若果係太陰病,當是“太陰病中風”,四肢煩疼而茫≌撸瑏K有頭疼發熱等表證,無腹滿而嘔,食不下、自利諸症,然後可用桂枝湯。
四、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①,當溫之,宜〔服〕四逆(湯)〔輩〕②。原文277
①髒有寒:指胃腸虛寒而言。
②四逆輩:指四逆湯一類的方劑,如四逆湯、白通湯、通茫哪鏈悺
鄭論:按自利之人,每多口渴,以其氣機下降,津液不得上潮。此則不渴,乙太陰主濕,濕甚故自利,故不渴,稱為髒寒,法固當溫裏,應大劑溫中,而原文所主四逆(湯)〔輩〕。但四逆乃少陰之主方,而非太陰之主方,此中固屬大有關鍵,而圓通之機,即四逆亦大可用也。學者亦不可泥於法,而為法所囿也。
【闡釋】自利而渴者屬少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此節乃太陰自受之裏寒證也,曰自利者,非铡吾嶂吕玻豢收撸撕疂袷⒍鵁o燥熱之化也。曰屬太陰,又曰以其髒有寒,蓋恐人但知太陰之濕,而不知自利不渴者,必有寒在髒也。宜服四逆輩者,當包括理中湯在內,以溫脾腎為要,斟酌用之。
五、傷寒茫《彛肿阕詼卣撸瑐S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胃)〔脾〕家實③,腐穢當去故也④。原文278
③脾家實:指胃腸機能恢復而言。
④腐穢:指腸中宿積腐敗的物伲
鄭論:論發黃與不發黃,專視乎小便之利與不利,利者氣機不能遏鬱,故不發黃,不利者氣機遏鬱,故見發黃。此條專在小便之利與不利上分,大有卓見。至暴煩下利,日十餘行,而曰(胃)〔脾〕家實,腐穢當去,是氣機下降,非若陽明之便鞕便難,故知其屬太陰無疑也。
【闡釋】此節乃太陰表邪入裏之實證也。浮緩之茫m類太陽中風,但無發熱汗出惡風之證,而手足自溫,所以屬於太陰。太陰為濕土之髒,寒濕滯鬱亦能發黃,但此種身黃,色黃而黯晦,為陰黃,與濕熱郁蒸之陽黃,色鮮明如橘子色者很易區別,前者治以附子理中湯加茵陳,後者用茵陳五苓散治之。若小便自利,則濕邪從下而去,濕不內鬱,故不發黃。至暴煩下利,乃脾陽回復,自動祛邪外出,可不藥而愈。
六、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原文279前段
鄭論:此條原係太陽因铡拢跋蒽镀ⅲ室姼節M時痛,理應溫中醒脾,似非桂枝湯㈠所宜,學者細酌之。
㈠邪陷下而用桂枝湯,使邪眩龔挠诒矶猓由终撸推⒔j之意也,亦妙(頂批)。
【闡釋】本條與下條,傷寒論原文合為一條,成無己則分為兩條,舒馳遠與鄭氏從之。太陽铡拢跋萏幹畬嵶C也。“腹滿時痛”是因铡露缕馐軅拢皇翘幯Y虛本寒,無吐利等證,但以太陽表證未除,故于桂枝湯內加芍藥,以解表而和脾,脾氣和則滿痛自除。鄭氏謂;“理應溫中醒脾,似非桂枝湯所宜,學者細酌之”。示人不可執一,應以辨證為是。
桂枝加芍藥湯方(校補)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三兩(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分三分。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本方即桂枝湯內倍芍藥。《本草經》謂芍藥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本證因太陽铡滦跋萏帲柋硇拔唇猓嗜杂霉鹬獗恚節M時痛,故加芍藥以和脾止痛。現推廣以治拘攣性疼痛、產後乳房紅模浲矗粤〖驳龋饕侵赜蒙炙幹识
七、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原文279後段
鄭論:按大實痛而在太陰,理應大承氣湯以逐其邪,于桂枝何取乎㈠?
㈠此亦太陽之邪,陷於脾而邪實,故表裏兩解之,亦妙法也(頂批)。
【闡釋】此條緊接上條,如鄭氏所言,理應大承氣湯以逐其邪,于桂枝何取乎?但此是太陽病铡露拢蹲C似可急下,此陰實而非陽實,故應從桂枝例,升舉陽邪,但加大黃以破結滯,使表裏兩解,各有去路,則寒隨濕去,不溫而自溫矣。
桂枝加大黃湯方(校補)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本方乃表裏兩解之劑,用桂枝湯領出陷入的陽邪,加大黃以導其滯,以治實痛,使表裏之邪,各有出路。燥尿去而陽明之內道通,則大實痛減矣。現推廣用以治腹中寒熱不眨笸矗〖哺雇矗n麻缘取
八、太陰為病,茫酰淙死m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①,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②。原文280
①行:此處作用字解。
②易動:指胃陽受傷,侗泄不止。
鄭論:按茫醵忠娮岳洳蛔闵跻眩捎性傩写簏S之理,似近畫蛇添足,殊非確論。
【闡釋】此條緊承上條,指出臨床用藥,必須注意患者體伲w伲醯模シニ帒饔茫驕p輕用藥量,以免正氣受損,下利不止。鄭氏所論正確,當從之。
九、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原文275
鄭論:各經皆有旺時,病之輕者,可以當旺時而潛消,宜知。
【闡釋】鄭氏所論各經皆有旺時,涉及時間醫學,從亥至醜上,即下午九時至次日上午三時,此太陰經氣旺時也。如鄭氏所說:病之輕者,當旺時而潛消。
傷寒恒論卷九
少陰〔前〕篇
凡外邪挾水而動之證,列於此篇,計二十七法。(據舒本校增)
一、少陰之為病,茫⒓殺伲隆惨病尝凇T281
①茫⒓殻晃⑹敲}的搏動輕微無力,屬於陽氣衰弱,細是茫男螒B細小,屬於營血不足。
②但欲寐:是指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狀態。
鄭論:按此乃少陰提綱也。茫⒓氄撸柌蛔愣幱叙N也。陽主開故寤,陰主闔故寐。寤則從陽,寐則從陰,故知邪入少陰也。
【闡釋】本條是少陰病的茫C提綱。少陰病,可分為直中與傳經兩種:寒邪直接侵襲少陰,一開始就是少陰證狀,為直中;由他經發病而邪傳到少陰的,為傳經。傳經則以從太陽傳來的為多,此因太陽與少陰相為表裏,二者關係密切,太陽受病時,正氣旺者,邪就在太陽而解,正氣不足者,邪即乘虛而陷入少陰;其次亦可從太陰傳入。少陰病是全身性虛寒證,較太陰病的脾胃陽虛更深一層,而為心腎陽虛,一派陰霾之氣,彌漫內外,故有四肢厥逆,惡寒踡臥,下利清穀,精神困倦等嚴重的陰盛陽微現象。但少陰之本屬陰而標屬陽,既可從陰化寒,又可從陽化熱,所以少陰是有寒化熱化的區別,也是有熱證的,後面將敍述。
二、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茫琳撸辄S附子細辛湯主之。原文301
鄭論:按既雲少陰病,而茫ㄉ懈。伯敵痢常m有發熱,焉知非真陽外越乎?然麻黃附子細辛,固屬少陰之法,學者總要審其發熱之原委,或有頭痛、身疼,或無頭痛、身疼,畏寒甚否,又審其色之青白,舌之黑幹潤黃,口渴之飲冷飲熱,小便之青長短赤,便得用藥之道,庶不致铡姆窗l熱三字,不可忽略,此髒係根蒂之所,不得草草讀去,務宜細心。
【闡釋】少陰病,當無熱惡寒,鄭氏曰:“反發熱三字,不可忽略”。反發熱者,邪在表也,茫翞樯訇幯Y證,此即太陽與少陰同病,故其治療方法,既不同於太陽,也不同于少陰,但又不離乎太陽和少陰。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麻黃以解太陽少陰之寒,細辛、附子以溫少陰之經,俾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內陽亦不因之外越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校補)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去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惡寒發熱,無汗而茫粒潜硌Y同病,故用麻黃以發汗解表,附子以溫經扶陽,麻附配伍,可使體力增強而表邪易解,並使汗出表解而無損于心陽;更益以細辛配麻黃,專走少陰,而助麻黃辛溫發散。三者合用,補散兼施,雖發微汗,無損于陽氣矣,故為溫經散寒之神劑。本方傷寒論治少陰病反發熱茫琳摺`嵤嫌么朔街畏尢绮灰眩窝措y於轉側,及周身皮膚浮模А壤渖碇厝ⅲ鄠S取其溫經散寒的作用。筆者經驗認為本方治療慢性咽炎、喉炎有很好療效。因少陰經茫堆屎恚瑨渡啾荆恃屎硖弁幢宰瑁瑢偕訇幉≌呱醵啵孀C無铡运幍讲〕S直痉郊忧K、桂枝、甘草,可治寒邪入裏,表裏同病,惡寒發熱,口不渴,全身倦怠無力,但欲寐。時時背部惡寒,小便清長,咳甚痰多,全身骨節疼痛,項強,心累,手足酸軟無力之咳嗽、哮喘,傷寒虛弱之咳、喘,以及因傷寒引起之各種疾病數十種,屢獲顯效。
三、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①,其背惡寒者,當灸之②,附子湯主之。原文304
①口中和:就是舌面潤,口不苦,舌伲唤{,唇不幹剑豢省
②灸之:即將艾火放在薑片上來燒。當灸隔俞、關元穴。鄭論:按背惡寒,口中和,證似太陽,而非少陰,何也?太陽行身之背,惡寒乃太陽提綱,此以為少陰者,太陽底面即是少陰,少陰寒甚,溢於太陽地面,故惡寒而見於背,是亦裏病及表之驗也,故灸之,主以附子湯,皆是助陽祛陰之意也。
【闡釋】此節乃少陰陽虛寒盛的證狀和治法,採用艾灸之法與湯藥配合施用。灸法用於回陽救急,應灸膈俞、關元等穴,方劑用附子湯,亦取其溫經散寒,補益陽氣。
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