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136-活幼心书 >

第10部分

136-活幼心书-第10部分

小说: 136-活幼心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唇黑,手足口气俱冷,是也。始因断脐带不 
紧,为风冷所乘,证亦危急,以白芍药汤、乌梅散、一字金投之。日久则难愈,更参考 
脐风证内议论。盘肠内吊痛,议在夜啼论中。积痛,腹中阴阴而痛,面黄不食,儿大者口 
吐酸馊气,先治积滞,后调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虚实和解治法,见前伤积论中。 瘕痛, 
乃久积所致,亦能成疳,此皆荣卫俱虚,外则感受风寒,内则过伤乳食,停滞既久,不 
能克化,故邪并于阴为症,阴则专静凝而不移,邪并于阳为瘕。假物象形,动而不息,盖 
此二证,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积,或两胁间有块如石,按之则痛,不按则轻,或面黄 
肌瘦,肚硬而胀,及有青筋,昼凉夜热,蒸潮无时,乳食减少,爱吃泥土,或大便酿泻, 
痛则身冷如冰,法当调脾养胃,用醒脾散、参苓白术散,磨积理疳,用化癖丸、三棱散、木 
香莪术丸。治酿泻,没石子丸、沉香槟榔丸。然此积滞之疾,非匕剂可疗,必须次第调理, 
则日久自然平复。 痛者,始则腹内一小长块,其硬如臂,从腰缠转,或左或右,良久 
痛甚,则见于皮下,不妨乳食。其证先因有疾,表解未尽,遽尔下之太过,气虚寒搏郁 
结而成。法宜益气理虚,用参苓白术散、沉香槟榔丸、木香莪术丸为治。或间投白芍药 
汤,加人参、茯苓。水、姜煎服。癖痛者, 瘕 癖四证,大同小异,各有治法,惟癖证 
详论在前。吊肾偏坠痛,论在阴囊肿证内,当理肾和气。寒疝痛,即在疝证论中详备。蛔 
虫动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虫,痛不堪忍,其疾因食甘肥荤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虫 
动作痛。其虫吐来,或生或死,儿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难。先以理中汤加乌梅,水煎 
服,使胃暖不逆,次芦荟丸、使君子丸化虫饮主之。有儿大者,面 白而间黄色,肉食 
倍进,肌体消瘦,腹中时复作痛,此有血鳖蛔虫杂乎其间,以二圣丸下之。又有胃受极 
寒极热,亦令虫动,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当安虫为上。若以治虫,反伤胃气, 
固不可也。因寒而动者,用理中汤加乌梅,水煎服,因热而动者,用 咀五苓散,亦加乌 
梅,水姜煎投。 

卷中·明本论
目疾
属性:纯阳之子,始生旬月忽两目俱红,弦烂涩痒成医,此因在胎,为母感受风热,传于 
心肝而得,先以百解散加当归散,水、姜、灯心煎服,次导赤散及牛蒡汤加黄连、木贼、蝉 
壳,水煎服自效。有热极夹风,则目赤肿痛,昼夜不开,惊啼不已,先用九仙散,水、姜、 
葱煎投,次三解散,温米泔水调下,及点以黄连膏。若豆疮之后,眼生翳障,昏涩流泪, 
或浮肿不开,此豆疮余毒攻肝,投百解散,少加五和汤,水、姜、灯心煎服,次用牛蒡汤 
解之,洗以黄金散,及多投柿煎散。有豆疮后眼中成翳,或大或小,无非余毒使然,亦 
用牛蒡汤及甘桔汤,加蝉壳、白蜜,水煎服,次以金波散、黄金散,无时频洗,更详虚实 
为治,并羌活散加薄荷、谷精草、白菊花,水、灯心、姜皮煎投,间以糖煎散服。若天行时 
证,暴赤肿痛,昼夜苦甚,久则昏蒙,治法先以九仙散解表,次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大黄。 
薄荷、竹叶、生地黄,水煎服,并投草龙胆散,及点用黄连膏,贴以清凉膏。有孩儿胃 
气表虚,脾气实盛眼胞赤肿,羞涩不开,遽投苦寒之剂,以退赤肿,反伤脾胃,不吐则 
泻,或四肢微冷,复以温药调治,则目疾转加,宜先用 咀五苓散,水、姜、灯心煎服, 
次投泻黄散自愈。有心脾蕴热经久,及肝受邪热,致两目羞明,眼胞浮肿,微有紫色, 
大府闭或流利,小便涩或通顺。先以百解散发表,次投明目饮,自然平复,仍忌酒荤三 
五日。有小儿薄劣,多致尘埃入目,揩摩成肿,发热作痛,啼哭不已,宜用辟尘膏治之立效。 

卷中·明本论
丹毒
属性:经云∶赤紫丹瘤,皆心火内郁而发,赤如丹砂,故名丹毒。心主血而火性热,血热 
相搏,阴滞于阳,即发丹毒。心虚寒则痒,心实热则痛,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 
入腹者难疗。先用百解散表之,次以当归散加连翘、荆芥,水煎服,及牛蒡汤加炒麻仁, 
研碎同煎与宣热拔毒。其次赤葛散,或初用化丹汤亦好。有身上发时,亦如前证,不甚 
燥痒,但见出浮于遍体,神昏不悦,名阴湿毒证。先以冲和饮加南木香、水、姜煎服,次 
用当归散、雄黄散。然此二证,不问赤白,若入腹入肾,多致为害,不可轻视如常,自取困尔。 

卷中·明本论
重舌
属性:凡患此证,是脾与心肝屡受极热,有所谓重舌、木舌,又谓之舌黄、鹅口,名虽异, 
皆热也。大抵重舌生于舌下,挺露如舌,故曰重舌。然脾之络脉系舌旁,肝之络脉系舌 
本,心之络脉系舌根。凡此三经,或为湿热风寒所中,则舌卷(音 )缩,或舒长,或肿满, 
宜消黄散、绿袍散主之,及当归散、羌活散与服。木舌者,舌肿硬而妨乳食,此为风热 
盛也,以当归泻黄散、玉露饮,皆可服之次消黄散点擦舌上。盖舌者心之官,心热则生 
疮破裂,肝壅则血出如涌,脾闭则白胎如雪,热则肿满,风则强木,口合不开,四肢壮热, 
气喘语涩,即其候也。治法凉解上焦,及心肝脾三经邪热,疏风化痰,初用百解散加五和汤,水、姜、灯心煎投,次以 
牛蒡汤,同当归散,入生地黄,水、姜煎服。鹅口者,始生婴儿,自一月之外,至半岁以上,忽口内 
白屑满舌,则上 戴碍,状如鹅口,开而不合,语声不出,饮食多艰,亦因感受热毒,停 
积于脾,故上 于舌,至极时药不能顿治,急以绢线札针嘴,约以粟谷长,刺破舌上下小 
,如芥子大,见黄水清血微出即减,方投前证内药同服,及以朱砂膏、地黄膏,调化 
涂点舌上,咽下无妨,或消黄散亦好。 

卷中·明本论
五软
属性:戴氏论五软证,名曰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诚哉是言。以愚推之,有 
因母血海久冷,用药强补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好色贪酒,气体虚弱,或 
年事已迈,而后见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堕胎之剂不去,而竟成孕者徒尔耗伤真气, 
苟或有生,譬诸阴地浅土之草,虽有发生,而畅茂者少,又如培植树木,动摇其根,而成 
者鲜矣。由是论之,婴孩怯弱,不耐寒暑,纵使成人,亦多有疾。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 
充,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炊。治 
法用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渐次调养,日久乃安。若投药不效,亦为废人。有小儿体肥容 
壮,不为瘦瘁,忽然项软倾倒,此名下窜,皆因肝肾气虚,客邪侵袭风府,传于筋骨,故 
成斯疾。盖肝主乎筋,肾主乎骨,筋骨俱弱,则项软垂下无力又名天柱倒。与五软相类不 
远,治同前药。有解颅一证,其囟缝不合,此肾气不足。肾主骨而脑为髓海,肾气不足则 
脑髓不满,故不合也,名曰解颅。凡得此候,不及千日之内,间有数岁者,偶因他疾攻激, 
遂成废人。若气色精明,能饮食者,多服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旬月内颇见效者,次第 
调理,或有可治。若投药后如故,亦难疗矣。世言囟肿皆以为热,殊不知有阴阳二证,切 
宜详辨,坚硬为阴,红软为阳,故《婴孩宝书》云∶寒气上冲则牢 (音报),热气上冲则柔 
软。正此之谓。若阴证,以匀气散、理中汤主之,阳证,用玉露饮、当归散、防风汤为 
治。有囟陷者,虚之极也。胃气虚寒则囟陷,慢惊中有之。胃寒脾困吐泻者为虚极,急以 
金液丹、固真汤及诸救元等药治之,外则贴以乌附膏。有后枕陷者,其证尤重,治法以 
囟陷药同,不效亦为难疗,此大虚极,百无一活耳。 

卷中·明本论
诸汗
属性:汗者,心之液,故叔和心脏歌曰∶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盖人之气血,犹水火 
也。平则宁,偏则病,阴虚阳必凑,则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则发厥自汗。小儿脾虚 
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全蝎观音散,用姜、枣煎汤调服,及沉香饮为 
治。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即有,此候大虚,急当补脾,投益黄散、 
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肺虚自汗,其候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盖久因咳嗽, 
连声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用补肺散为治,及以藿香饮调脾。 
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冰,此证已危,金液丹、固真汤主之。 
有实证自汗,外因感冒风邪发热,无问昏醒,浸浸汗出,当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水煎服。 
或间投五苓散,温白汤调下。有小儿无疾,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觉而经久不干,此名积证 
盗汗,脾冷所致,用三棱散,水、煨姜煎服,次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有时时冷汗微出, 
发根如贯珠,面额上 然,此为惊汗证,宜镇惊丸或琥珀抱龙丸,及茯神汤加麻黄根,水 
煎服取效。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曰盗汗。《巢元方论》云∶病因睡寐中而身体汗流,此 
因阳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 ,水。 
姜、枣烧盐煎服。 

卷中·明本论
黄证
属性:凡黄病者,不可一概而论。标本不同,证治亦异。故《婴孩宝书》云∶黄病皆因胃热 
所为。由是观之,乃脾胃气虚,感受湿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蕴积成黄,熏发于外,故 
有此证。或脾胃虚弱,内因症癖攻之而成。然疳泻亦主皮黄发竖,肚大青筋,肌肉消瘦,外 
无色泽,身必发黄,此又本于疳病而作,致有是证,治法若感湿热而得,身黄如烟熏之 
色,以 咀五苓散加麻黄,水姜煎投,汗之即愈。或用茵陈蒿汤调下五苓散亦好。若 
得于疳癖者,其形如黄土相类,以醒脾散、化癖丸,醒脾快胃,磨积理疳。胃气既和,饮 
食倍进,运化精微,荣养百骸,灌溉脏腑,五色各见于本部,精华乃形于面貌,其黄自除。 
有婴孩生下,便见遍体俱黄,惟两目弦浓如金色,身发壮热,名为胎黄。皆因未产之前, 
母受极热而传于胎,故有其证。乳母宜服生地黄汤,使药入于乳,令儿饮之,必获安矣。 

卷中·明本论
失血
属性:小儿九道出血,何为而然?盖人之所有者,血与气也。心者血之主,肺者气之主,气 
主之,血主濡之,荣养百骸,灌溉孙脉,升降上下,荣卫谐和,自然顺适。一或不调,疾 
由生矣。或外为六淫所侵,内因七情所汨,气乃留而不行,血乃壅而不濡。内外抑郁,不 
能流注,以荣于身,必有妄动之患。叔和以芤脉为失血之义,在七表属阳故也。阳明主 
乎多气多血,未有不因热而得。盖气血俱热,毒郁内逼,失其常度,是以妄行。有在襁褓 
患此证者,因非七情所伤,皆因乳母执着,不自宽释,及淡辛辣之味,流于乳络,儿饮之 
后,停滞不散,郁蒸于内,亦能动血。又或居重帏暖阁,火气熏逼不令常见风日,积温 
成热,或极则涌泄,或吐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