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

第25部分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25部分

小说: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乎目也;谵语者,神不守乎心也,已属恶候。加之喘满,阳上脱也,故曰死。下利阴下脱也,故曰亦死也。 
【集注】方有执曰∶直视,精不荣于目也;谵语,神不主乎心也。喘则阳争于上,利则阴争于下,胃中土 
也,阴阳争夺于上下,而中气不守,故无法可治,而皆主死也。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注】太阳病,发汗过多,不解,又复重发其汗,以致气液两亡,热邪乘燥传入阳明而生谵语。谵语者, 
胃热阳也;脉短者,气衰阴也。阳病见阴脉,为阴胜于阳,故死也。若脉不短,为阴阳自和,故不死也。 
【集注】喻昌曰∶方注以此为太阳经脱简,不知太阳经无谵语之例,必日久而兼阳明、少阳,方有谵语。 
故此言太阳经得病时,发汗过多,及传阳明时,重发其汗,因有亡阳而谵语之一证也。亡阳之人,所存者阴气 
耳,故神魂不定,而妄见妄闻,与热邪乘心之候不同。脉短则阴阳不附。脉和则阴阳未离,其生死但从脉定耳。 
汪琥曰∶谵语者,脉当大实或洪滑,为自和。自和者,言脉与病不相背也,病虽甚不死。若谵语脉短,为 
邪热盛,正气衰,乃阳证见阴脉也,无法可施。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注】此又承上条以出其治也。谵语者,属阳明热实,可下之证也。若发汗过多,大亡气液而发谵语者, 
乃津枯致燥之谵语,非热甚内实之谵语,不可下也。里有热,宜白虎加人参汤。表不解,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 
卫,以通津液后自愈也。 
【按】发汗过多,亡阳谵语,以无大便硬满痛,故不可下;以无身寒汗出恶寒,故不可温。于此可知发太 
阳汗出过多致谵语者,必无发热汗出恶寒也。发阳明汗出过多致谵语者,必有潮热恶热不大便也。此则发少阳 
汗多致谵语者,即论中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是也。然舍小柴胡汤别无治法,若只用柴胡又恐升散,非亡 
阳所宜,故合桂枝和其营卫,通其津液自可愈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 
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 
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按】续浮之“浮”字,当是“弦”字,始与文义相属,则可与小柴胡汤。若俱是“浮”字,则上之浮, 
既宜用小柴胡汤,下之浮又如何用麻黄汤耶? 
【注】中风传阳明,病太阳未罢,脉当浮缓。今脉弦浮大,弦,少阳脉也;浮,太阳脉也;大,阳明脉也, 
脉既兼见,证亦如之。腹满,太阳阳明证也;胁下及心痛,久按之不通快,少阳证也;鼻干,阳明证也;不得 
汗,太阳证也;嗜卧,少阴证也;面目悉黄,太阴证也;小便难,太阳腑证也;潮热,阳明里证也;哕逆,胃 
败证也;耳前后肿,少阳证也;短气,气衰证也,凡仲景立法无方之条,皆是此等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证, 
但教人俟其病势所向,乘机而施治也。故用刺法,待其小瘥,若外病不解,已成危候。如过十日,脉续弦不浮 
者,则邪机已向少阳,可与小柴胡汤和之,使阳明之邪从少阳而解。若脉但浮不大,而无余证者,则邪机已向 
太阳,当与麻黄汤汗之,使阳明之邪从太阳而解。若已过十余日,病势不减,又不归于胃而成实,更加不尿腹 
满哕甚等逆,即有一二可下之证,胃气已败,不可治也。 
【集注】程知曰∶此条全是表证未解,而无汗出燥渴之证,故不可用白虎。虽有潮热,而无硬满谵语 
汗出之证,故不可用承气。不如俟气之自回,犹可渐引其邪从外出也。 
程应旄曰∶此条证以“不得汗”三字为主,故酌量于柴胡、麻黄二汤间,以通其久闭,总是要得汗耳!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注】脉浮而芤,浮为阳盛,芤为阴虚。阳盛则发热,阴虚则汗出,二者相搏,则胃气生热愈盛,胃中津 
液立亡。其阳则绝者,言阳亡津液绝也。 
【集注】方有执曰∶浮为气上行,故曰阳;芤为血内损,故曰阳。胃中生热者,阴不足以和阳,津液干而 
成枯燥也。 
张璐曰∶此言脾约当下不下,则浮涩转为浮芤,津液竭而难下矣。其阳则绝,即阳绝于里,亡津液之互辞也。 
赵良曰∶胃中阳热亢甚,脾无阴气以和之,孤阳无偶,不至燔灼竭绝不止耳。 
沈明宗曰∶此辨阳明津竭之脉也。浮为邪气强,芤为阴血虚,阳邪盛而阴血虚,为浮芤相搏,胃气生热, 
故曰∶其阳则绝。即亡津液之互词也。若见此脉,当养津液,不可便攻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注】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是寒气内攻也。至二三日呕而咳,寒邪上逆也;手足厥者,寒 
气见于四肢也;气上逆,则咳而苦头痛矣。若不咳、不呕、不厥,则头不痛。此证之头痛者标也,咳逆、手足 
厥者本也。 
【集注】程知曰∶无汗小便利,呕咳肢厥头痛,曷不谓太阳病?盖初起无头痛诸表证也。此头痛是二三日 
后呕咳而厥所致,非因头痛致呕咳而厥也。呕、咳二证,太阳、少阳俱有之,其表证未解,则属太阳病;其寒 
热往来者,则谓之少阳病也。厥,则厥阴有之,但无呕与咳也。 
张璐曰∶阳明无汗,呕咳手足厥者,得之荣卫俱伤而邪入深也。然小便利,则邪不在内而在外,不在下而 
在上,故知必苦头痛,仍宜小青龙主之。若不呕、不咳、不厥而小便利者,邪必顺水道而出,岂有逆攻巅顶之理哉! 
林澜曰∶须识阳明亦有手足厥证,胃主四肢,中虚气寒所致也。然头苦痛而咳,自与阴寒但厥者异矣。此 
类数条最为难解。 
吴人驹曰∶呕咳手足厥头痛,皆由反无汗之故也。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注】阳明病,当恶热不恶寒,若从伤寒传来,则不能食,今从中风传来,故能食也。伤寒挟寒邪,则有 
头痛证,今中风挟风邪,则有头眩证,理固然也。寒邪属阴,若兼饮则咳而呕,今不呕而咽痛,则以风属阳邪, 
风病则兼火,故咳而咽痛,以类相从也。 
【集注】方有执曰∶眩,风旋而目运也,风,故不恶寒能食。咳,逆气也。咽门,胃之系也。胃热而气逆 
攻咽,则咳而咽伤也。 
程知曰∶阴邪下行,故无汗而小便利;阳邪上行,故不恶寒而头眩。寒则呕不能食,风则能食;寒则头 
痛,风则咽痛,是风寒入胃之辨也。 
程应旄曰∶阳明以下行为顺,逆则上行,故中寒则有头痛证,中风则有头眩证。以不恶寒而能食,知其 
郁热在里也。寒上攻能令咳,其咳兼呕,故不能食而手足厥;热上攻亦令咳,其咳不呕,故能食而咽痛,以胃气 
上通于肺,而咽为胃腑之门也。夫咽痛惟少阴有之,今以咳伤致痛,若不咳则咽不痛,况更有头眩不恶寒之证, 
益可辨其为阳明之郁热也。 
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注】病患有寒,谓胃中寒也。复发汗,谓汗而复汗也。胃寒复汗,阳气愈微,胃中冷甚,蛔不能安,故 
必吐蛔也,宜理中汤送乌梅丸可也。 
【集注】程应旄曰∶汗生于谷精,胃中阳气所酿也。有寒复发汗,知胃阳不复存于内矣,蛔何能安?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按】必吐下不止之“下”字,当是衍文。 
【注】此承上条误而又误,必变而成逆也。胃中虚冷,本因误汗,水药不得入口,入口即吐而为逆也。若 
更发其汗,则胃逆益甚,不能司纳。不特水药入口方吐,且必无时而不吐逆也。 
【集注】成无己曰∶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之吐逆。发汗亡阳,胃中虚冷也;若更发汗,则愈损阳气,胃 
气大虚,故吐不止。 
程应旄曰∶发汗后见此者,由未汗之先,其人已是中虚而寒,故一误不堪再误也。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注】阳明病,脉浮而迟,浮主表热,迟主里寒。今其证下利清谷,则为里寒太甚,法当温之,宜四逆汤主之。 
【集注】汪琥曰∶阳明经病,脉当从长,今脉但浮,此在表之热凝也。腑病脉当从数,今脉过迟,此在里 
之寒甚也,故见下利清谷。其所利之谷食,色不变气不臭,即完谷不化也。此里寒已极,故与四逆汤也。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注】凡阳明病,无论在经在腑,必乘其旺时而解。申、酉、戌,阳明旺时也。经气旺,则邪气自退,故解也。 
【集注】张志聪曰∶经云∶日西而阳气衰,阳明之所主也。从申至戌上,乃阳明主气之时,表里之邪欲出, 
必随旺时而解。 

卷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
属性:少阳主春,其气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气亦如之,故主半表半里也。半表者,谓在外之太阳也;半 
里者,谓在内之太阴也。邪入其间,阴阳相移,寒热交作,邪正相持,进退互拒,此际汗、吐、下三法俱在所 
禁,故立小柴胡汤和解法,加减施治。然小柴胡加减法中,又有口不渴身有微热者,加桂枝以取汗,及下后胸 
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汗之。又有柴胡证具,而反下之, 
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及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更有本柴胡证,医以丸药,下之微利,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 
汤下之等法。是仲景亦有汗、下之法,惟在临证详察,因病施治,不可执一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注】少阳者,胆经也。其脉起于目锐 ,从耳后入耳中,挟咽出颐颔中。邪伤其经,故口苦、咽干、 
目眩也,口苦者,热蒸胆气上溢也;咽干者,热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热熏眼发黑也。此揭中风、伤寒邪传少 
阳之总纲,凡篇中称少阳中风、伤寒者,即具此证之谓也。 
【集注】林澜曰∶论中言少阳病,胸胁痛耳聋,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痞硬,半表半里之证详矣。 
此何以曰口苦咽干目眩也?大抵病于经络者,此篇诸条已悉之矣,若胆热腑自病,则又必有此证也。 
沈明宗曰∶此虽少阳总证,然偏里矣。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仲景另出手眼, 
以补口苦、咽干、目眩之里证,乃括少阳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伤而言也。 
吴人驹曰∶少阳者,一阳也。少阳之上,相火主之。若从火化,火盛则干,故口苦咽干也。少阳属木,木 
主肝,肝主目,故病则目眩也。 
魏荔彤曰∶胆腑与少阳经为表里,而非半表半里之谓。半表者,对太阳之全表言;半里者,对太阴之全里 
言。故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总以经络之界为言。又曰∶经中所谓不必悉具者,指或中余证,而少阳经胆腑之 
主病,未有不悉具而遽可指为少阳病成者。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