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
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
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难者,为危殆。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
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目闭。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
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苔,烦躁,
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
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
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
下之必烦利不止。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
强;加温针则衄。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卷十七正误存疑篇
存疑
属性:凡言锉如麻豆大者,与 咀同意。夫 咀古之制也。古人无铁刀,以口咬细,令如麻豆,为药煎之,使
药水清,饮于肠中,则易升易散。今人以刀锉如麻豆大,此 咀之易成也。
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每铢约今四分一厘七毫),六铢为一分(去声),四分成
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李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今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
即今之六钱半也)。
今方家云等分者,非分两之分,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尔,多是丸散用之。
丸散云刀圭者,十分(平声)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
度。五匕者,即今五铢钱边五字者,抄之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匕即匙也)。
药以升合分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
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纳散药物,按仰之正尔,微动令平尔(李时珍曰∶古之一升,即今之二
合半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去心皮柞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若干枚者,去皮毕,以
半两准一枚。枳实若干枚者,去穣毕,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
三枚。枣大小三枚准一两。干姜一累者,以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称五两为正。蜀椒一升,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菟丝子一升,九两
为正。 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
称准者,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称五两为正。蜀椒一升,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菟丝子一升,九两
为正。 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
称准者,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二两为正。云某草一束者,三两为正。云一把者,
二两为正。
凡煎汤药,初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根据方多少;大略药二十两用水一斗者,煮取四升,以此为难。然利汤
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服汤宜小沸,热则易下,冷则呕涌。
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令相及,并视人之强弱羸瘦,病之轻重,为之进退增减。不必局于方说,则活
泼泼地也。
凡丸药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略相称尔!黍粟亦然。云如大麻子者,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
即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以三大麻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桐子
者,以二大豆准之。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四十梧子准之。
凡方云蜜一斤者,有七合。猪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也。
x附∶三阳三阴经脉各图x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
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直者,从腰中下侠脊,贯臀入 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侠脊内,过髀
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r足太阳膀胱经图ps101a1。bmpr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
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
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外间;其支者,下廉穴三寸,而别下入
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r足阳明胃经图ps101a2。bmpr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
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 ,下加
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
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
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r足少阳胆经图ps101a3。bmpr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
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r足太阴脾经图ps101a4。bmpr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
心之涌泉穴,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
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r足少阴肾经图ps101a5。bmpr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聚毛之上,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廉,
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
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r足厥阴肝经图ps101a6。bmpr
x附∶伤寒刺灸等穴图x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风池穴在颞 后。颞 ,脑空穴也。后者,谓挟玉枕傍,骨下发际内,大筋外陷中,按之引耳中是
也。足少阳、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浓者可五分,留七呼,禁灸。风府一穴,在项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
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是其穴也。督脉、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薄者只二分,候病患呼气即出,
禁灸。太阳之邪,刺足少阳、督脉者,何也?盖以风府在头部中行,风池在第三行,太阳在第二行,则风池、
风府实挟太阳经而行者也,况二穴皆为阳维之会。阳维者,谓诸阳之总也。刺之,诸阳之气得泄,何患太阳之
邪不去哉!
r太阳刺风池、风府穴图ps101a7。bmpr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按】仲景云∶针足阳明,成注未明指其
穴。考之庞氏《总病论》云∶补足阳明上三里穴。推其意,得补则经气实而不传,殊不知仲景之意,针足阳明
为迎而夺之,以泄其经之热,使热邪得泄,不至再传他经,故云愈也。庞氏不明用针之理,以泄为补,恐误矣。
又考张氏《缵论》云∶刺足阳明冲阳穴。冲阳者,即仲景所谓趺阳脉也,有诊法而不言刺,张氏之言,实本史
氏《伤寒论注》,不足法也。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 骨外廉两筋间宛宛中,坐而竖膝,低跗取之,极重
按之,则跗上动脉即止,是其穴也,可刺五分,留七呼。
r太阳针足阳明三里穴图ps101a8。bmpr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
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按】《图经》云∶期门二穴,在不容傍一寸五分,乳直下,第二肋骨端,近腹处,是其穴也,第二肋
者,从下数至第二肋也。肋骨端者,在软肋骨末之端也。刺四分,肥人量之。
r太阳、阳明、少阳刺期门穴图ps101a9。bmpr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按】《图经》云∶督脉大椎穴,在第一椎上陷中,可刺五分,留三呼,泄五吸。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
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泄,肥人可刺五分。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傍相去各一
寸五分,可刺三分,留六呼。仲景太阳少阳并病,及合邪也,故刺大椎、肺俞、肝俞,亦合泄之法也。
r太阳、少阳并病刺大椎、肺俞、肝俞穴图ps101a10。bmpr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按】当灸之,仲景未言灸何穴。常器之云∶当是足太阳膈关二穴,专灸背恶寒。其穴在第七椎下,两傍
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可灸五壮。盖以太阳为少阴之表,故外灸膈关以温其表,内用附子以温其里也。
r少阴灸膈关穴图ps101a11。bmpr
少阴病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