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坝--一部关于三峡工程纪实文学-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5年,有开拓精神的刘伯举出任厂长,运用移民经费30万元就地改造扩建、引进技术和人才,只103天便全面建成投产,当年生产化妆品208吨,实现产值118万元,创利税31万元,一次性还清移民贷款;为扩大生产和市场销路,该厂与移民部门协商,再次使用移民经费24万元;1990年,这个厂产量已达400吨,实现产值332万元,创利税69万元,又一次把移民经费24万元还清。
目前,这个厂已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68万元,5年新增340万元,新建厂房600平方米,新建混凝土车场及道路1000平方米,新增设备34台。与此同时,还偿还了扶贫贷款80万元,积累自有资金10万元,上交利税15万元。
最可贵的是,该厂实现了移民资金增殖,且二次滚动!
试点几年来,这个小厂共安置农村移民72人,人均月收入达150元,是当地农村劳动力月平均收入的3。4倍。
据悉,这个厂于1991年2月又将第二次回报移民资金再次投入、反复使用,预计待水库蓄水时,还将安置375人哩。
古语有云:“窥一斑而知全豹”。
但是,这充其量不过是“移民试点”即使有不少取得成功的例子,也还有不尽人意之处,或者说得白一点,存在着少数不成功的试点“实例”。
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的办法,开创新的移民就业安置门路。
还需要冷静思考,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但,谁也不是神仙,能“未卜先知”。“开发”是必要且必需的,问题在于深度和广度:既不侥幸成功,更不气馁失败,有了这种精神,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呢?
欢迎您访问流行小说网popbook
●三峡喜润“毛毛雨”
1991年夏,历时四年的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工作结束。412名专家中,有403人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上庄严地签上了自已的名字。
9位专家没有签字。他们未投赞成票,神情亦很庄严。
403:9很正常;倘若是412:0,则反而不正常了。任何事情,哪能都强求一律呢?绝对困难绝对顺利的工作,世界上能找到么?
围绕着三峡工程的宣传,中央领导人在酝酿着;
而此时的长江下游,却情况不妙:随着汛期的到来,安徽、江苏等地的雨情汛情的紧急电报,昼夜往北京拍发……
江泽民总书记在一份文件上批示:三峡工程要进行正面宣传,可以下“毛毛雨”。
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根据江泽民和李鹏的指示,在首都新闻单位三峡宣传工作通气会上,对“毛毛雨”作出如下阐述:
“三峡工程的提出和论证时间已经很长了,有关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现在国家还没有作最后决策。过去新闻界有个习惯,工程没有决策的,不进行宣传。另外,对工程也有一些不赞成的意见,内部进行了讨论;也有的不讲纪律、出书,发表文章。前几年就是这样,给人的印象是:搞三峡是错误的,不科学的。现在我们说三峡工程要宣传,首先要使大家了解。”徐惟诚指出:“三峡工程决策之前,人民需要足够的材料,了解足够的情况。不管今后哪一级决策,要进行这项工程,按1990年价格计算需要570亿元,牵动都大常大,必然要有全国人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才能干成。三峡工程要建设18年,20年,是跨世纪的工程,必须进行宣传。”
徐惟诚强调:“宣传不能下大雨,在决策之前,宣传不能是公告式、文件式的,也不能没有根据。毛毛雨就是要慢慢渗透,一点一滴。象杜甫讲过的那样,”润物细无声“。”
这个“通气会”,透的风充满谨慎。
于是,中宣部委托水利部,组织了阵容庞大的首都新闻界三峡考察团,分两批开赴长江三峡及中游防洪重点地区:第一批是各新闻单位的负责人;第二批则是“捉刀”的文字和摄影记者。理所当然地,一阵一阵的“毛毛雨”润在了三峡,也润在了全国人民的心田……
●三峡,考察团纷至沓来
继首都新闻界数批主要领导和记者竞相光顾长江三峡后,全国人大常委员副委长、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陈慕华女士于1991年11月13日亲率25人的考察组,风尘仆仆奔向库区及荆江两岸,回京后,向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提义了专题报告,建议国务院尽早将三峡建设方案提交人大审议。
该报告指出:移民问题是兴建三峡工程中最复杂、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部分委员原来比较担心,考察以后,感到三峡工程移民数量虽大,但完全有条件安置好。首先,库区移民分散在水库两侧2000公里的狭长地带,城镇居民占54%,基本不需要重新安置就业;农村涉及淹没的19个县市,326个乡,没有一个乡全部淹没,大部份可在本地就近安置。其次,库区有丰富的农业、矿产和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其三,实行开发型移民,把移民安置与开发当地资源结合起来,为安置移民创造了有利条件……
紧接着,国家计委、水利部、能源部、交通部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结束后,联合组织参加会议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政府负责人47人,组成全国省长江三峡工程考察团,于1991年12月12日至19日自重庆沿江而下,在四川、湖北、湖南三省对拟议中的三峡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考察了三峡库区及移民试点单位后,省长们对“最头疼的问题”释然了,他们认为:三峡库区移民采取开发性方案,5年来的试点经验表明是成功的,受到了库区人民欢迎。他们认定:只要坚持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通过努力,移民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通过实地考察,使省长们形成共识:三峡工程是国家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关系全国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建议国家尽早决策兴建。
黑龙江省省长邵奇惠,海南省副省长鲍克明,一个地北,一个天南,考察后感慨地说:不管受益不受益,修三峡工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支持!
什么叫凝聚力?
省长们的话,代表着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
●解惑释疑:专家名流话三峡
自199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名流,张光斗、严恺、马宾、沈鸿、陶述曾、潘家铮、林秉南、洪庆余……先后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文章和接受记者采访。从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分析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明确回答了多年来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他们共同的看法是:兴建三峡工程是合理的,应尽早作出决案,早上早受益。
与众多专家学者们形成共识的各级领导干部,象国务院“三经办”主任李伯宁、湖北省长郭树言、湖南省长陈那柱、江西副省长张逢雨、安徽副省长汪涉云、江苏副省长凌启鸿、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县委会主任魏廷铮、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筹建处主任陈赓仪……分别撰文或向中央写报告,纷纷要求尽早作出兴建三峡工程的决策,指出:早上比晚上有利。
1992年初,国务委员、财政部长王丙乾带领国务院三峡考察团实地考察后,就库区移民发表了意见。他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要加快步伐,开发型移民包括城市迁建、工厂搬迁、农村移民几个问题,早搞可减少损失,减少投资,移民工程需上下左右配合支持;这不仅是库区的事情,长江中下游受益地区也要支持移民工作。
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早几年前就曾视察过三峡,他的认识尤深:“三峡工程关系亿万人民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应当列入国家十年规划。”
●自发捐款:人民掏出的仅仅是钱么?
1991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紧迫现实,警醒了人们“侥天之幸”的美梦。当三峡工程再度被党中央和政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的消息发表后,老百姓的反响异乎寻常。尽管没谁号召,没人组织,但为三峡工程早日上马,全国各地发生了自发捐款的新鲜事——
最早为三峡捐资的是中国社科院的王勇跃,他于1990年7月将100元汇至李伯宁的“三经办”,“勇跃”名符其实。他在附言说:“这是一名普通干部的心愿。”
从1991年9月开始,先后捐款的有:
福建省平和县陆溪供销社叶清士,捐国库券10元;
河南太康县朱培行,捐了一个月的工资;
江苏仪征化纤公司胡雪松,捐献20元;
湖北黄州杜皮乡67岁老人刘汉文,捐款100元;
江西吉水县农民捐献10元,“算是我投入的一锹混凝土”;江苏江阴职工李不银捐助100元,“献上我10亿分之一的心愿”;
湖北宜昌师专张永红,捐献100元;
退休工人张满业、黄格明,捐款200元……
三峡工程同样牵动着新一代的心。福州大学电力专业学生夏刚军致信钱正英副主席,盼望三峡工程早动工,并寄去余下的50元生活费。他在信中表示:盼望毕业后为三峡工程奉献自已的表春。
四川万县高中生罗澍,捐献了他平时积下的16元零用钱,并表示将来报考水电学校,为三峡工程作贡献。
紧步罗澍之后捐“小钱”的,还有湖北秭归县小学生王雨。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罗澍”、“王雨”,都争先恐后向祖国的建设事业,献上了一份童贞……
这里,尤其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普通的女工,她叫胡炎芬,今年34岁。说起她,还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34年前(即1958年)农历正月12,周恩来总理一行视察三峡大坝坝址中堡岛。路过居民望作秀家时,听见了婴儿哭声。一打听这家3天前添了个小宝宝,便留下了一份“喜钱”道贺。咛嘱望
作秀好好把孩子哺养大,好好读书,将来为三峡工程服务,为国家建设出力。
这个幸运儿就是宜昌印铁制罐厂的胡炎芬。
在听到三峡工程的消息后,这位普通女工显得十分活动。她说:“自我懂事起就盼大坝,盼了好久好久哇……我捐50元钱,表示我微不足道的心愿。”
50元钱的确“微不足道”,可心愿,却比金钱珍贵得多!此外,全国各地数以千计、万计……亿计的“微不足道”的5元、10元、100元……汇成了一条溪、一条河!
人心似秤,三峡工程的天平将向哪边倾斜,还用得着细说么?
——我为我的同胞而骄傲!
——我更为我们的国家自豪!
●4月3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
公元1992年4月3日,2633名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聚会,行使他们的权力。
“现在请表决,请按表决器。”万里委员长发布命令:
“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