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桓楷,于桓范死前居济北相之职,桓范之诛,桓楷必在株连之列,或死或逃。魏晋易代之际,网禁森严,桓氏人物不可能在政治上露面,所以史籍无闻。禅代告成之后,时过境迁,网禁渐弛,遂有桓楷之子、桓氏第八世桓颢出仕西晋,其门望及官位均甚平平。其时桓氏后人逃死的恐惧已成过去,但是求官西晋又可能招致印帐鲁鹬ィ馐腔甘虾笕瞬荒懿豢悸堑摹o苁私叵纫猿龃ψ缮教危褪俏搜谑问鲁鹨皇碌拟钼踝魈R残硎浅鲇谡庵衷颍甘虾笕巳圆辉赶匝韵缺彩录#甘鲜老邓煲允д妗;蛤印⒒甘系诰攀阑敢凸Τ迹澜抑选4撕笤蛴械谑阑肝屡ǔⅲ谑皇阑感欢却6甘献沸鹌湎仁溃恋诎耸阑蛤梗纱松纤荩涞谄呤馈⒌诹涝蛞浴懊徊幌浴蔽剩酝技绦谑斡牖阜兜墓叵怠;感螅嗖辉附沂净甘霞易謇返恼嫦螅匀换淠缟睿踔脸砑乐患坝诨感富肝拢娓富敢鸵嗖辉ぜ馈W掖呶婊甘献铀锸私铝籼迕妫⒉蝗セ蓟甘鲜老怠V劣诹浇俜剑比灰膊辉敢獯ゼ耙状笪拧U庋谔刂仄紫档慕笪宄绱酥匾内劭ち夯甘希淦紫荡砺胰甭矸θ耍甘霞掖男拮咭膊荒芗右钥际担灾燎в嗄昀矗薮臃⒏病�
考镜桓温先世,能够钩稽的历史资料虽有一些,但直接证据迄未求得。所以结论中有推演成分,不敢自信确凿。尤其是桓范、桓楷究竟是何种亲属关系;桓温一系究竟是直接出于桓范,还是出于桓范的兄弟,这些问题至今不能落实。前面所附的《龙亢桓氏世系表》,于桓范之父、之子,也只敢以虚线相联。不过从大处言之,江左桓氏先世与曹魏时桓范有密切关系,就此一点说来,我认为是可以成立的。除此以外,细节只好暂时存疑。此篇以“推测”为题,目的也是等待新证出现,以便重作考虑。
① 《三国志·吴志·孙坚传》陈寿评。
①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于此无说。
② 《世说新语·德行》“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条注引《桓彝别传》作颖,盖形近而讹。
③ 公府掾见《世说人名谱》,郎中见《晋书·桓彝传》。
① 《世说人名谱》亦有误处,例见本书第一六三页。
② 晔,《后汉书》本传、《世说人名谱》均谓“一名严”。《后汉书》注引《东观记》严作■。李慈铭据《水经·渐江水注》沛国桓俨避地会稽,然后浮海入交州事,判定严、■乃俨之误。见《越缦堂读书记》中华书局版第二○五页。
③ 案古人述其先人世数,或连先人本人计算,或不连先人本人计算,有时不免有一世之差。如颜之推《观我生赋》“逮微躬之九叶”句,谓颜含南渡,至颜之推为九世,故《北齐书》卷四五《颜之推传》直谓颜之推九世祖为颜含。但《梁书》卷五○《颜协传》则谓颜协七世祖颜含,而颜协为颜之推之父,是颜含至颜之推只八世。准此,据《世说人名谱》以论桓荣至桓彝世数,作九世、八世均可。
① 《世要论》见《群书治要》卷四七,作《政要论》。严可均《全三国文》、马 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另辑有佚文。
② 《三国志·魏志·徐宣传》。
① 司马氏取士也并非一成不变。尔后司马氏为代魏作准备,也曾强调才略而不重细行。《晋书》卷三三《石苞传》,苞为中护军司马师司马。司马懿闻苞好色薄行,以责司马师,师答曰:“苞虽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夫贞廉之士未必能经济世务”云云。这又回到了“度世授才”的标准。
② 例如王沉“与荀、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见《晋书》卷三九 《王沉传》。
① 《世说新语·政事》。
② 《关陇丛书》本。
① 王利器先生《颜氏家训集解·风操》引赵曦明曰:“孙以王父(祖父)字为 氏,如公子展之孙无骇卒,公命以其字为展氏,见左氏隐八年传。”案。 《日知录》卷二三“子孙称祖父字”、“以字为讳”诸条,合而观之,似讳字 因时代及地区习俗而异,殊难准确立论。
② 本书交付出版后,仍觉桓氏家讳问题未得确证,不能自安,乃陈问题原委,求教于校订《史讳举例》的刘乃和先生。刘先生覆示中提及,桓范、桓楷名意相近,元则、正则,字亦相排,二人似有兄弟之嫌。刘先生此一提示,很有意思。但桓范、桓楷关系由此又别生一难解问题,暂时补志于此,以待后证。若桓范、桓楷果属兄弟辈,桓氏世系排列虽当另作考虑,但于桓 范确系桓温先世这一问题,反而又得一坚实证明。
① 汉魏桓氏除了望出谯郡者外,据知还有《元和姓纂》卷五引应劭《风俗 通》楚大夫桓思之后的桓,当即长沙临湘桓氏;还有《三国志·魏志·裴 潜传》注引《魏略》所云冯翊甲族桓氏;同书同志《王粲传》所云安成令下邳桓威,等等,《文选》卷二八陆机《吴趋行》注引张勃《吴录》,吴八族中有桓氏。《三国志·吴志·士燮传》有交趾桓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谓西晋时扶风王司马骏有长史荣阳桓隰。桑世昌《兰亭考》卷一载修禊赋诗者有“荣(荥)阳桓伟”(张淏《云谷杂记》卷一,桓伟误作柏伟),则桓氏尚有荣阳一望。又,《隶释》卷二《东海庙碑》尚有南阳桓氏。此外,《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内入诸姓:“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① 《后汉书》卷三八(上)《桓谭传》。
② 《世说新语·方正》“桓公(温)问桓子野(伊)”条注引《续晋阳秋》,桓 伊“少有才艺,又善音律,加以标悟省率,为王濛、刘惔所知。”但《晋 书》卷八一《桓伊传》谓伊有武干,历任边将,晚年始徵拜护军将军。桓 伊际遇不佳,疑与其父桓景行事有关。桓景历任侍中、丹阳尹、护军将军, 陶回谓其“佞事王导”而非正人,见《晋书》卷七八《陶回传》。
① 卢弼《三国志集解》于“我祖德薄”之下缀以《后汉书·桓荣传》章怀注引《东观记》:“齐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齐桓公支庶以桓为氏,盖指龙亢桓氏。似乎卢弼亦于无意中接触到桓范为龙亢桓氏桓荣之后这一事实,但并未进一步探究,没有形成论断。
① 《后汉书》卷六七《桓典传》,典从汉献帝西入关,“赐爵关内侯”。如果前 考桓范为桓典之子不误,则桓范可从其父嗣爵,而桓普爵传至曾孙而绝者 也可能为与桓范同辈的另一不知名的桓氏子弟。这些细节已不可考。
二 桓彝事迹杂考
谯郡龙亢桓氏出于曹魏嘉平之狱的刑家,居然能够在门阀政治的东晋时期,在王、庾家族势力就衰之后获得机会,上升到很高的地位,专制朝政,甚至一度改移晋鼎。我们知道,权势之家编造家传,改叙谱系,以攀援显贵,求得虚荣,是五朝习见之事。但是龙亢桓氏桓范之狱昭然在人耳目,只可以回避掩饰,而难于另行编造。所以为桓氏作家传者只好改易事迹,把渡江南来的桓彝说成是中朝名士,与衣冠士族素相结识,以此证明桓氏家族尊显的社会地位其来有自。江左史籍转相抄袭,以假乱真。所以唐修《晋书》,于《桓彝传》遂多不实之词,有待后之读《晋书》者辨而正之。
(一)中朝桓彝无令誉
《晋书》卷七四《桓彝传》:“彝少孤贫,……性通朗,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时人方之许、郭。”①《艺文类聚》卷六引《晋中兴书》:桓彝“年在弱冠,便有知人之鉴。”《晋书》卷七四《徐宁传》:“彝称有人伦识鉴。”案桓彝死于苏峻之乱中,年五十三,推其生卒年为晋武帝咸宁二年至成帝咸和三年(276—328年)。何法盛谓其弱冠知人,当谓在惠帝元康之时,这就是说,桓彝属于中朝元康名士,其知名度相当于东汉的许劭、郭泰。但是检阅史籍,桓彝在元康时,事迹全无踪影。桓彝荐人,只《徐宁传》一见,事在江左而非中朝。《晋书》卷九三《外戚·杜又传》桓彝目卫、杜曰:“卫玠神清,杜又形清”;同书同卷《褚裒传》桓彝目褚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这些固然是人伦识鉴的掌故,但也都是东晋之事。颇疑桓彝弱冠知人之说,是桓彝显达以后始出现,史籍以后方前,巧为缝合,未足置信。《世说新语·文学》“袁彦伯作《名士传》成”条注,谓袁宏以裴楷、乐广、王衍、庾、王承、阮瞻、卫玠、谢鲲为中朝名士,即元康名士,其中并无桓彝。《名士传》据谢安所道撰成,谢安谙悉中朝掌故,应当不至于在列数元康名士时遗漏掉比踪许、郭,显贵江左的桓彝,如果桓彝果真是元康名士的话。又,陶潜《群辅录》著录有“晋中朝‘八达’,近世闻之故老”云云。陶潜所列的八人,与本文下节所说的江左早期的“八达”,部分相同,但却没有桓彝,与袁宏《名士传》不载桓彝,情况一样。这也是桓彝在西晋时并无令誉一证。
《桓彝传》彝“少与庾亮深交”,事系于桓氏渡江之前。案庾亮生卒在武帝太康十年至成帝咸和六年(289—340年),小于桓彝十三岁。桓彝年少时,庾亮尚在童稚,其时何得相与为深交?根据现知资料,桓、庾交游都是在江左之事,无一例在中原者。《太平御览》卷六七引《桓彝别传》:“明帝世,彝与当时英彦名德庾亮、温峤、羊曼等共集青溪池①上,郭璞预焉。”《斠注》引此条资料置于《桓彝传》“少与庾亮深交”处,论理正好可用来辨《晋书》叙事时间之误。但吴仕鉴氏偏偏删却“明帝世”三字,因此反而证成了《晋书》之误。桓彝年少时在洛阳具有胜流身价的说法,是没有史料可以证明的。
又据《世说新语·德行》,桓彝尝谓高僧竺道潜(深公)“与先人至交”。案《高僧传》卷四《竺道潜传》,道潜永嘉初渡江时年仅二十余,死于孝武帝宁康二年,年八十九,其生卒年当为285—374年,小于桓彝近十岁。按常情而论,桓彝之父桓颖,似不得与小于己子近十岁的道潜为至交。忘年之交虽然并非全无可能,但年差也不能太大。这究竟属于《世说》误记,还是属于桓彝妄说,就无从稽考了。
(二)桓彝过江后脐身“八达”而又志在立功
桓彝在八王之乱时,曾以州主簿预齐王同反对赵王伦的义举,但在尔后东海王越和成都王颖相争之时无所依傍,甚至未得列名于号称多名士俊异的东海王越府。我们知道,东晋政权从渊源说来,是东海王越为之创造条件,始得经营起来的,桓彝既未附越,也就与东晋的王、马没有历史关系。
桓彝南下时间可能较早,但止于江北,由江北渡江,是很晚的事。桓彝初来时,司马睿犹为安东将军,在永嘉五年(311年)五月以前。司马睿板授桓彝为逡遒令。逡遒在合肥之南,西晋属淮南郡。《宋书》卷三五《州郡志》谓东晋“分无湖(芜湖)为境”,逡遒始得迁治江南,时在苏峻乱后,桓彝已死。司马睿对于自己不甚信任的甫来人物,常阻之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