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491-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第7部分

491-增订叶评伤暑全书-第7部分

小说: 491-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粗稍热,食远服。 
按∶东垣意见精密。立方中和,清暑益气汤一剂近世多宗之。然气血虚弱之人,用之最宜,如遇强壮者,不能取效, 
且助温火,不可不斟酌也。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朱丹溪·中暑论
属性:中暑论曰∶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着人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或腹痛水泻者, 
胃 
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盖黄连退暑热,香薷消 
畜水。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者,或身如针刺者,此为热伤在肉分也。当以解毒汤、白虎汤加柴胡。如气虚者,加人参, 
此 
为伤暑。或咳嗽发寒热,盗汗出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用清肺汤,柴胡汤、天水散之类,急治则可,迟则 
不救,盛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凡治病须要明白辨别,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间亦或有之,切莫执一,随病处方为妙。 
按∶暑病原有轻重,分伤冒中三款是已。但凡感暑而病者,皆从冒火而得,总谓之伤暑,其感火多而热重者,乃为 
中暑。以内外诸杂证分属五脏,犹为近理,至以五脏分属冒伤中三者,则误矣。其内外诸杂证,即有重轻,均 
从脏腑而发,若以分属之三证,岂不泥且左矣。名家亦有此误,又何以破后人之迷也?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辨动得静得
属性:丹溪曰∶若暑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凉台冷馆,大扇风车得之者,是静而得之阴证也。其 
病必 
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心烦,肌肤大热,无汗,此为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辛温 
之剂,以解表散寒,用浓朴、紫苏、干葛、藿香、羌活、苍术之类。若外既受寒,内复伤冰水生冷瓜果之类,前药再加 
干 
姜、缩砂、神曲之类,此皆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 
按∶静动而得,分中暑伤暑,此论出自张洁古,后皆因之。天盛暑之时,炎火若炙,无之非是,故古人闻避暑而未 
闻避 
寒,深堂广厦,正以避暑,安得入而中之?且房室阴凉,正可护卫阳气,又安得而遏伤之乎?即膏粱深处, 
必不能无冒暑,应接其伤暑者,亦于动中得之耳。老子曰∶人能常清静,天地尽皆归。一静即可祛暑,从何而中也?至 
于冰 
水瓜果等寒物,多食自伤脾胃,亦生杂证,谓泻痢杂证,内有此物积聚则可,谓专以此致暑病则不可,若执口得寒物 
,身犯寒气,同冬时寒病治之,则谬以千里矣! 
霖按∶洁古论暴以动静分阴阳,甚属不经,致启后人訾议,然亦出诸不得已也。何以言之,夫暑字从日,云暑而不 
云火,其义可思,盖天日之阳热,蒸地气以上腾,人在气交中,感之者为病暑。《素问·五营运大论》,谓暑以 
蒸之,《礼记·月令》,谓土润溽暑者是也。夏至阴生,人身所伏者阴气,暑在六气,属之君火,在脏属心,在 
卦属离,且离火中虚,则暑为阳热中含阴象可征,是以仲景治 ,三法鼎峙,洁古犹恐世医不明其义,故设阴暑 
阳暑之名以辨治。丹溪引伸洁古之意,故曰此非治暑也,治因暑天所致之病也。何等晓畅,初不料遗讥于后世也。 
夫洁古所谓动而得之为阳暑者,是言藜藿之人,或奔走长途,或戮力田间,暴中天日之热为阳暑,乃动中之动也。 
所谓静而得之为阴暑者,是言膏粱之人,广厦风车,恣欲无度,致损真阳,阴湿内伏,寒热外袭为阴暑,乃静中之 
动也。若果清静无为,真气内守,百邪亦不能侵,岂独一暑病哉!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方古庵·附余暑论
属性:论曰∶寒则伤形,热则伤气,何以言之?人与天地同一橐龠,夏月天之气浮于地表,则人之气浮于肌表,况被 
盛暑所伤,肤腠疏豁,气液为汗发泄于外,是表里之气俱虚矣。不善摄生者,暑热伤于外,生冷戕于中,若之何而 
能运化也?是以水谷停积而为湿热,发为呕吐,为泄泻,甚则吐泻俱作,而挥霍闷乱也。若不即病,湿热怫郁于内, 
他日为疟为痢之所由矣。今大顺散,非治暑热之药,乃治暑月饮凉过多为病之剂也欤。 
按∶此论精当,但大顺散不可轻用。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王节斋·附余暑论
属性:论曰∶夏至日后病热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包络之经,其脉虚,或浮大而散, 
或弦细芤迟,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其为证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身热而烦,心痛大渴引饮,头疼自汗, 
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生斑,甚者火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伤气,宜补 
真气为要。又有恶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 
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然治法不同也。 
按∶节斋此论,气脉证方俱备,种种精妙,暑月可录一通于座右,古庵、节斋,以世代不宜列此,因原系丹溪附 
余,姑附之。 
霖按∶节斋此论,似是而非。夫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应地之五行,则木水火土金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暑为君火,在卦为离,离中虚,乃明两作之义,故曰暑中多挟湿也。暑先入心,应乎君火,包络主手厥阴相火,其气 
与心相通,其脉与心相连。心病每治包络者,以心为君主之宫藏,义不受邪也,不得舍君火而言相火,是六气尚不能 
明,岂可录之座右哉!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陶节庵·辨张仲景《伤寒论》
属性:辨张仲景《伤寒论》曰∶伤寒者,乃冬时感寒即病之名。桂枝麻黄二汤,为当时之伤寒设,与过时之温暑者,有何 
预焉?夫受病之原则同,亦可均谓之伤寒,所发之时既异,治之则不可混也。请略陈之。夫春温夏热,秋凉冬 
寒者,四时之正气也,以成生长收藏之用,风亦因四时之气而成温凉寒热也。若气候严寒,风亦凛冽,天道和煦,风亦 
温暖,冬时坎水用事,天令闭藏,水冰地冻,风于寒相因,而成杀厉之气,人触冒之,腠理郁塞,乃有恶风恶寒之证, 
其余时月,则无此证也。仲景固知伤寒乃冬时杀厉之气所成,非比他病可缓,故其为言,特详于此书,而略于杂病,倘 
能因名以求其实,则思过半矣。不幸此书传世久远,遗帙颇多。晋太医令王叔和,得散亡之余,诠次流传,其功博矣。惜 
乎以己论混经,未免穿凿附会。陈无已氏因之顺文注释,并无缺疑正误之言,以致将冬时伤寒之方,通解温暑,遗祸至 
今而未已也。温暑必别有方,今皆失而无征也。我朝宋景濂学士,尝叹《伤寒论》非全书,得其旨哉,盖伤寒之国中人, 
必先入表,表者何?即足太阳寒水之经,此经行身之后,自头贯脊,乃有头疼脊强,恶寒之证,在他经则无 
此证矣。况此经乃一身之纲维,为诸阳之主气,犹四通八达之衢,治之一差,其变有不可胜言者矣,故宜此二汤发 
散表中寒邪。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者是也。若以此汤通治春温夏热之病,则误之甚矣。 
按∶麻黄桂枝汤,原为冬月伤寒正药,温暑二病,不可混施。节庵力破从来之迷,至于辩仲景书中多遗帙缺误, 
归罪于王叔和之诠次,陈无已之注释,可谓发前人所未发,但仲景医书,专明伤寒,故详于寒病,略于温暑,原 
不为温暑设也。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治伤寒用药大略
属性:论曰∶四时皆有伤寒,治之不可一概论也。冬时气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温不可,故以桂枝等汤以治之。然风与 
寒常相因,寒伤荣,恶寒头痛,脉浮紧而无汗,则用麻黄汤,开发腠理以散邪,得汗即愈。风则伤卫,头痛恶风, 
脉浮缓而自汗,则用桂枝汤,克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经云∶辛甘发散为阳者是也。若夫荣卫俱伤,又非此二汤 
所能治也。须大青龙汤,然此汤太峻,又非庸俗所可拟也,予亦有代之者。盖冬时为正伤寒,天气严凝,风寒猛 
烈,触冒之者,必宜用辛温散之。其非冬时,亦有恶寒头疼之证,皆宜辛凉之剂,通表里和之,则愈矣。若以冬时所用 
桂枝辛温之药通治之,则杀人多矣。曰辛凉者何?羌活冲和汤是也,兼能代大青龙为至稳,呜呼!一方可代三 
方危险之药。 
按∶辨寒温暑药甚明,冲和一汤,尤为温凉二证穿杨之剂,百发百中者也。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伤寒变温热病
属性:论曰∶《活人书》发于温病曰∶阳热未盛,为寒所制,岂有伏寒既已变而为温?尚可言寒,能制其阳热耶?又于热 
病曰∶阳热已盛,寒不能制,亦不当复言其为寒也。盖是春夏阳热已变其伏寒,即非有寒能制其阳热耳,外有寒邪,能 
折阳气者,乃是时行寒疾,仲景所谓春分以后,秋分节前,天有暴寒,为时行寒疫是也。三月四月,其时阳气尚弱,为 
寒 
所折,病热则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是知时行 
寒 
疾,与温热二病所论阳气盛衰时月则同。至于论暴寒之寒,与伏寒已变之寒,自是相违,名不正则言不顺矣。张仲景又 
云∶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要在辨其病源,寒热温三者之殊,则用药之冷热判然矣。 
按∶南阳发变字,大有慧心,至于伏寒之误,南翁亦灼然知其然,而不敢明攻其非,恐起袭闻者议耳。乃亦为非时 
寒 
疾,以破其惑,始自东垣设寒疫一款,皆可羽翼《内经》,启蒙万世也。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温病辨
属性:《难经》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如太阳证头疼恶寒,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浮者,太阳病温也。 
过时而发,不在表也,已经汗下,亦不在表也。经曰∶不恶寒而反渴者温病也。明其热自内达外,无表证明矣。 
按∶伤寒传经,由腑入脏,由阳入阴。温病不传经,止中一二经,或乘某经火,或乘某经虚,被春时寒气所中,自 
内 
发外,而作寒热等证,或中腑则腑病,或中脏则脏病,不论日期,始终惟此一二经。《内经》言惟经所动,随经而 
取,自是明明断案,节庵分经良是,而以过太阳经不传别经,定为温病,此辨别寒温之口诀,所当佩服者。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辨恶寒
属性:论曰∶恶寒否乎?曰伤寒自冬月风寒而成,外则有恶寒恶风之证,既名为温,则无此证矣。曰∶然则子之言何所据 
乎? 
曰∶据乎经耳。经曰∶太阳病,发热不恶寒而渴者,温病也。不恶寒则病非因外来,渴则明其自内达 
表。 
按∶冬月伤寒,由于外感而恶寒是矣。曰∶温证不恶寒非也。盖温证缘阳气发畅,为春时风寒所迫,虽系内 
热,亦由外感,故亦有恶寒等证,岂独温即暑病?亦有此证,盖暑属外火伤于脏腑,内外炎炎,故热极战栗而成 
恶寒,医不知,遂为伤寒,不可不详辨也。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辨温暑凉寒诸证
属性:论曰∶伤暑与伤寒俱有热,若误作伤寒治之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