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2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12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虚空界既不可尽,我礼如何肯尽,是顺释也。
  ○壬二 例显余三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如是二字,承上文意,不是结词。乃至二字,并非超?,是转语词。
  ○辛二 彰无间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相续,即无间也。自非普贤观行之力,如何得念念无间。愿智者审谛思惟,幸不以生灭之心,取相之礼,而修持之,自然不生疲倦之心,不起厌足之念。以下九门,可以例此。
  ○己二 称赞如来愿
  ○庚一 牒二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言称赞者,称、谓称扬。即称述圣德,宣扬优美。赞、谓赞叹。即赞颂德大,褒叹功高也。如来为十号之首,乃仿同先□号也。金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指法身如来也。转法轮经云:“一切智名如,正觉名来。”指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指应身如来也。虽云三身,实非定三。法身,如净月,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亦非定一。若说是一,三义宛然,若说定三,同是一月。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明所赞果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此所赞境文,较前所礼境文,宽廓广多。观此,可见前后文辞,俱有影?。释义,照前例知,可不繁赘。
  ○辛二 释能赞因心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此文较前,亦有影?。前科,彼?此详,此科,彼详此?。谓?法力,但心力也。今既言悉以,即亦含在其中矣。
  ○辛三 辨能赞舌相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
  此文有四义:初至言辞海三句,标能赞相。称扬句,正辨称赞。穷未句,赞所经时。末句,明其周□。言出过等者,大部出现品中,有一天女,有妙舌根。经云:“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彩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彼天女者,出妙音声,不过但合天乐。今以普贤胜解力,所出音声,□合法界,云出过也。余如文不赘。
  ○庚三 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前文释,可以例知。
  ○己三 广修供养愿
  ○庚一 牒三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言广修者,谓广罗五尘贵品,修饰百味珍馐,陈供法界如来,奉养十方海会。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正明供行
  ○壬一 明所供果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释义例前。
  ○壬二 明能供因心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例前可知。
  ○壬三 例所供物品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云,天音乐云,天伞□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首句,总标。诸供养具,不出五尘。如文所显。须知一切诸佛,历劫行因,皆修品物,供养世尊。如我释尊,第二僧祇,于然灯佛前,买华布发等,乃至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所谓下,别释。华、眼根所对,色尘也。乐,耳根所对,声尘也。香,鼻根所对,嗅尘也。衣,身根所对,触尘也。诸香与灯,俱触尘所摄。所谓者,原上诸供具之说,而进显之词也。一一云天,非人间贱品,表尊贵之意。一一云云,表品物之多,周□之意。如须弥山,高大意也。如大海水,宽广意也。文中所出,犹是?举,如是众多品物,供养诸佛。一一皆有广大果报。香言种种者,谓沉,檀,□卜,龙涎,金馥等。华言种种者,谓须曼那、阇提、末利、及天上波利质多罗树,拘□陀罗树等。涂香者,谓和合诸香,煎成香水,以涂身手。行者当供养时,一一俱当发愿。供涂香时,作是愿言:愿无漏涂香,磨痉热恼者,脱彼诸地狱。一切炎蒸苦。供烧香,当愿云:由我供焚香,得佛无碍智,愿回此香云,气馥寒冰苦。灯供养时,作是念言:由我献灯明,获佛智光照,照彼阿修罗,永改骄狂性,傍生鞭挞苦,互相害吞啖,愿得慈惠心,常生人天路。余如大经云云。
  ○壬四 明正供养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问:如上所列多多供品,如何办得?假使能办,又如何能常供养如上所列多多佛耶?答,须知一香一华,无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尽虚空界。即假故,如云普□。即中故,一亦法界,多亦法界。一一品物,无不称于真理。各各等虚空界,即以全法之身,游诸刹土。称真之物,供养诸佛。是故菩萨,不虚行于所修,常值诸佛,恒不失时。一切品物,常称真而成就也。幸勿生疑。
  ○辛二 校量显胜
  ○壬一 校量
  ○癸一 举所校量
  ○子一 总标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谓以前所列供养虽多,一一无非世间财物,总属有为。何如以法供养之为愈乎?故此总标云,诸供养中,以法为供养之第一也。
  ○子二 别释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问:云何为法供养?如文列明七行,皆法供养也。第一如说修行。大论云:“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据此,如说修行,方得佛法。是为以法供养也。法句经云:“虽诵千言,色情愈固,不如一解,心境忘怀。虽诵千言,不敬何益,不如一行,欣乐奉修??”第二利益众生者,十地品云:“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故利生名法供养也。第三言摄受者,经又云:“诸佛出世,本为慈悲心,摄受众生”。故以摄受众生,名法供养也。所以维摩居士,以善方便,居毗耶离,常以六度行,摄取六蔽众生是真供养。第四言代众生苦者,诸佛世尊,以大悲心,出现于世,故曰为众生故,而起大悲心。今言代苦,即是上契佛心,是为真法供养也。第五言勤修者,经云:“不舍勤修一切善法,善法若不勤修,便不能利乐众生,即与佛心相违”。故以勤修善根,是法供养也。第六言不舍菩萨业者,经云:“若舍菩萨所修事业,是亦不能利乐众生”。故以不舍菩萨事业,为法供养也。第七言不离菩提心者,文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故以不离菩提心,是为真法供养也。大部经云:“善男子?汝应如是解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供养也,何以故,如来恭敬尊重法故。
  ○癸二 正明校量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此段经文,必先释义,而后明正意。释义者,言如前供养者,即指向所言华云香云等多多品物。供养极微尘数如来。能供财大,所供佛多,自然获得无量功德。若比校之于法供养之一念功德,犹不若也。详而言之,彼财供养之百分,千分,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皆不及法供养之一分也。梵云迦罗,华言□折人身一毛,以为百分。意谓,尽人身之毛,皆为百分,取数多义。俱胝,那由他,均是大数名词。梵言优波尼沙陀,此云近少分。意取碎大块为微尘,尘数虽多,亦不及一也。正意者,经中正意,所以设此校量者,唯恐钝根行者,祗知以能供财多,所供佛多,获福必多。但着事行,不修理观。乐著有为,不信无为。永嘉所谓: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非虚语也。如上今解,行者了达一香一华,无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正供养时,心中作观,及以发愿,则财供,即成法供。维摩所谓: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是为钝根人而设此校量,读者幸勿滞文而害意也。
  ○壬二 征释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首句征。谓何以如上多多财供,犹不及少分之法供耶?以诸下释。第一行,标举。所以谓诸佛世尊,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七行,俱能出生诸佛故。次一行,结显法胜。所以财供,校量不上也。
  ○庚三 结显无尽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今言最胜二字,显出前之多多财供。不徒财供,兼有法供。正供养时,作观发愿。即是财法二供,等无差别。事与理称,所以一一结归无尽也。
  ○己四 忏悔业障愿
  ○庚一 牒四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言忏除业障者,梵言具云忏摩,华云悔过,据此则翻忏为悔也。前列名为忏悔者,即是半梵半华也。忏者,陈露先罪。悔者,改往修来。有云梵语忏摩,华言请忍。下加以悔,意言,请三宝忍受悔过,兴善罚恶,追变往愆也。业障二字,举中以赅前后。所谓烦恼障,业障,报障。今云忏除者,一忏俱忏,亦是举一即三意也。须知业由惑生,报由业感。惑业报三,如恶叉聚。生则俱生,灭亦俱灭。今之忏除,岂是仅除中间,而不除前后,无有是处。造罪,必三业俱来,忏除,须事理双忏,事是作法忏,以除身口二业。理即实相忏,除意地业也。当此去圣时遥,众生业重。非事忏不为功,事忏,须对三宝前发露首罪。至诚恳祷,五体投地。如大山崩!理忏,如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宜至诚,忏悔六情根。”维摩教观罪性,不在内外中间,俱理忏也。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举所忏罪多
  ○壬一 正举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
  贪嗔痴是业因,惑也。身口意是业缘,动之,不论善之与恶,均属于业。作诸恶业,即是业体。唯识论云:“大乘三业,皆以思为体。”动身之思,发语之思,及思当体,皆业也。故知身口意,是造业之机器。动三之思,名为三业。业有三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