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34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134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以故。执心未息,无明覆障故。
   (巳)二供具观。
又复行者既如是知一切诸佛,是心所作故。当知身及供具,亦从定心出生。以是义故。当想自身心,犹如香藏王。身诸毛孔内,流出香烟云。其云难思议,充满十方刹。各于诸佛前,成大香楼阁。其香楼阁内,无量香天子。手执殊妙香,供养诸最胜。或复想自身,□满十方国。身数等诸佛,亲侍于如来。彼诸一一身,犹如大梵王。色相最殊妙。五体礼尊足。知身及供具,悉是一心为。不生妄想执,谓为心外有。复知诸菩萨,所有诸供具。悉施诸众生,令供养诸佛。是故彼供具,即是我己有。知是己有故,持供诸如来。以己心作物,及施他己者。复回施众生,供献诸最胜。深入缘起观,乃能为此事。此观门礼佛。
  又复至出生,牒上文生起。谓既知佛是心作。当知身及供具,无不可以心作。供具中虽但举香。余如肴膳衣幡,宝盖宝座等,可以例知矣。定心即别境五中之定心所。须知无论作何种观,皆从定心出生。若心不定,即便驰散。必须杂念不生,而后心定。心定而后观门可成。观成谓之出生也。上来一切诸佛,本从定心出生。故今云亦从。以是义故下,正明供具观。其中可分为六。当想至供养诸最胜,初明所供周□。或复至尊足,次明能供周□。知身至外有,三明修观之益。复知至如来,四明随喜功德。以己至最胜,五明普皆回向。深入两句,六结叹功能。初中当想二宇,直贯至第五。盖一一皆想心所作也。香藏王即栴檀树。此树根株枝叶,无一不香,故曰香藏。其香殊胜,故称为王。身心既如香藏王。即从一切毛孔,流出香烟如云。是此不净之臭皮囊,即时变成清净之妙供具矣。奇哉奇哉。心力之不思议也。其云难思议者。此心既难思议,心作之香云,何可思议。其云充满十方国土,复于诸佛前,成无量楼阁,无量天人,故曰难思议也。最胜谓佛。佛称无上士,故曰最胜。盖先想身心如香王,毛孔出香云。继想香云□满十方,幻作无量楼阁天人。更想无量天人,手执妙香,以供养于心中诸佛。此皆从定心出生者也。次明能供周□中,先想自身。色相殊妙,如大梵天王。复想此身,□十方国。其分身之数,等于佛数,五体投地,礼世尊足。更想彼一一身,顶礼尊足已,亲侍一一如来。此亦从定心而出生也。梵者清净之义。诸佛兴世,梵王无不请转法轮。观作此身相者。明行者须身心清净,而请诸佛住世转法也。(杭州海潮寺大殿西,首一尊,即梵王像。色相殊妙。)上来所供之具。能供之身。初学行者,须一一次第观之。一观成已,再及他观。极令明了方为观成。三明修观之益中。谓行者修此观门,既知能供所供,悉是心作。便不执谓心外有法,而妄想可以不生矣。四明随喜功德中。谓菩萨所作供具,悉施众生供佛。我亦众生之一也。是故应当随喜,持以供诸如来。五明普皆回向中。及施他己者他字,应移在施字之上。即谓菩萨施己者也。谓我复学菩萨,普皆回向。以己心所作,及菩萨施己之诸供具。普施众生,令供诸佛。此二段是于供具观中,方便善巧,兼修随喜回向。盖平等心中,自他不二。故应他修我随喜,我修普回向也。第六结叹功能者。谓此之观行,是法界缘起法门。唯深入缘起观者,乃能为此事。明非初心人所易遽及也。盖必缘熏功深,方能现起耳。此观门礼佛句,结礼佛止观之观门已竟。
   (丁)二止门。
止门礼佛者。当知一切诸佛,及以己身,一切供具,皆从心作,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亦不得取于一心之相。何以故。以心外无法能取此心相故。若有能取所取者,即是虚妄。自体非有。如是礼者,即名止门。
  观门礼佛,为从体起用。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也。止门礼佛,为摄用归体。所谓能礼所礼性空寂也。是故若知一切诸佛,身及供具,皆从心作,有即非有。为入分别性止门。知得唯是一心。为入依他性止门。复知不得取于一心之相。为入真实性止门。何以故下,释成不得之故。盖心外无法取此心相。可知能取所取,唯是自心妄作分别,便非净心矣。故不得取也。自体非有者。所谓净心之体,常无分别。夫佛心我心,平等一如。若有能所,便不空寂。何名为如。止门礼佛,如是如是。
  (丁)三双行。
复不得以此止行故,便废息观行。应当止观双行。所谓虽知佛身我身,及诸供具,体唯一心。而即从心出生缘起之用,炽然供养。虽复炽然供养。而复即知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平等无念。是故经言。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相。此是止观双行也。
  修止行,则不坏真寂而得体。修观行,则不坏缘起而达用。因中止观平等,则果上定慧平等。故应当双行也。所谓至炽然供养,即唯是一心而不废常用之义。虽复至无念,即炽然法界而不妨常寂之意。是故下引经证成。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是不坏缘起以明观。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相,是不坏真寂以明止。故结之曰此是止观双行。上来明礼佛止观竟。
   (丙)二明食时止观。亦二。(丁)初观门。二止门。初中二。(戊)初普供观,二除贪观。初又二。(己)初转粗作妙观。二转少为多观。今初。
凡食时亦有止观两门。所言观者。初得食时,为供养佛故。即当念于此食,是我心作。我今应当变此疏食之相,以为上味。何以故。以知诸法本从心生,还从心转故。作是念已。即想所持之器,以为七宝之□。其中饮食,想为天上上味。或作甘露,或为粳粮,或作石蜜,或为酥酪,种种胜挜等。作此想已。然后持此所想之食,施与一切众生,共供养三宝四生等食之。当念一切诸佛及贤圣,悉知我等作此供养。悉受我等如是供养。作此供养已。然后食之。是故经言。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诸贤圣,然后可食。问曰。既施与三宝竟,何为得自食。答曰。当施一切众生,共供养三宝时,即兼共施众生食之。我此身中八万户虫,即是众生之数故。是故得自食之,令虫安乐。不自为己。
  凡修行人得食,应先作此普供观已,然后食之。食亦非为自己。为令身中八万户虫,得其安乐。如是起敬起悲,观想熏心。能除我爱。能种福田。功德殊胜也。当念即是作观。此二字统贯全文。疏食粗疏之食。上味无上妙味。诸法本从心生,何不可转粗为妙。七宝者,金银琉璃赤珠玛瑙玻璃砗磲也。甘露亦天上美食。或降人间。石蜜即冰糖。或想作天上上味,或想作人间胜挜,故曰种种等也。施与众生,同供三宝四生,是为善巧回向。诸佛贤圣,悉知悉受者,感应道交故。八万户虫,释已见前。其余可知。
  (巳)二转少为多观。
又复想一□之食,一一米粒,复成一□上味饮食。于彼一切□中,一一粒米。复成一□上味饮食。如是辗转出生,满十方世界,悉是宝□盛满上味饮食。作此想已。持此所想之食,施与一切众生,令供养三宝四生等。作此想已。然后自食,令己身中诸虫饱满。
  想一□中一一米,成一一□。彼一一□中之一一米,复成一一□。如是辗转出生,□满十方。等施众生。皆令种福田,及以得饱满。如丛林中每日食时,以七粒米普施沙界,即作如是观也。
  (戊)二除贪观。
若为除贪味之时。虽得好食,当想作种种不净之物食之。而常知此好恶之食,悉是心作。虚相无实。何故得知。以向者□中好食,我作不净之想看之。即唯见不净,即都见不净故。将知本时净食。亦复如是。是心所作。此是观门。
  上既转粗为妙,以种福田。今复转好为恶,以除贪心。常言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可知好恶悉是心作。本时净食者,本时犹言现时。谓□中净食,因我作不净想故,即唯见不净。然则现时□中所谓好食者,亦由我作净想故,见以为净耳。悉是心作,虚相无实,其故可知矣。须知饮食者,所以药我及身中诸虫饥渴之病。岂可分别好恶。况贪爱好食,必憎厌恶食。爱憎即生死根本也。今想作种种不净而食之。不但除贪,亦复除憎。憎爱悉除,便是出尘罗汉。大师教法众生,作如是观,真善巧哉。
  (丁)二止门。
止门吃食者。当观所食之味,及行食之人,能食之口,别味之舌等。一一观之,各知从心所作故。唯是心相,有即非有。体唯一心。亦不得取于一心之相。何以故。以心外无法能取此心相故。若有能取所取者,即是虚妄。自体非有。此名止门。(从心所作,所字衍。) 
  行食,对所食言。即谓能食之人也。解得所食之味,能食之人,以及进食别味之口舌,皆从心作。有即非有。是知虚相无实。分别性空也。体唯一心,是不着于虚相。依他性空也。即一心之相亦不取着,盖知能取所取,自体非有故。是并横执之真亦无之矣。此名大寂静止门。
   (丙)三明便利时止观。亦二。(丁)初正明。二释疑。初中二。(戊)初观门。二止门。今初。
凡大小便利,亦有止观。所言观者。当于秽处,作是念言,此等不净,悉是心作,有即非有。我今应当变此不净,令作清净。即想此秽处,作宝池宝渠。满中清净香水,或满酥酪。自想己身,作七宝身。所弃便利,即香乳酥蜜等。作此想已。持施一切众生。即复知此净相,唯是心作,虚相无实。是名观门。
  净可想成不净,不净复可想成净。了得悉是心作,便了得净无净相,秽无秽相。如是则三毒可除。此大师教人作除贪观便利观之本旨也。又文中但云持施。而持施之上,复云作此想已。是令行者,特加敬慎。盖必宝池宝渠,香乳酥蜜等,一一观成。方为作此想已。然后堪以作持施想也。此又大师微旨所在,不可不知。
  (戊)二正门。
所言止门者。知此不净之处,及身所弃不净之物,唯是过去恶业熏心,故现此不净之相可见。然此心相,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平等无念。即名止门。
  凡夫无始以来,起贪嗔痴。造种种业。以致招此不净之果。故曰,唯是过去恶业熏心而现。当知既从心现,还从心灭。不必分别。何以故。有即非有故。且本来无生。何以故。唯是一心故。亦不得取于一心之相。何以故。心性平等,本无于念故。则遣三性,入三无性矣。即名为止也。
   (丁)二释疑。又二。(戊)初正释所疑。二例通诸法。今初。
问曰。上来所有净法不净法,虽是心作。皆由过去业熏所起,何得现世假想变之,即从心转。答曰。心体具足一切法性,而非缘不起。是故溷中秽相,由过业而得现。宝池酥酪,无往缘而不发。若能加心净想,即是宝池酥酪之业熏心。故净相得生。厌恶之心,空观之心,即是除灭不净之缘。净熏心故,秽相随灭。此盖过去之业,定能熏心起相。现世之功,亦得熏心显妙用也。
  问意有二。一,上来所有净法不净法,既已心作。何能复转。二,且皆由过去业力熏起。现世假想,何得变之。答意亦二。自心体至随灭,初明缘熏之力。一切法即染净因果。谓染净诸法,虽心性所本具。然非缘熏,不能现起。过业者,过去之业。往缘者,往昔之缘。加心犹言加念。谓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