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65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165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钞】夫因迷谛成惑,复因修观而显觉。能了本觉之理,即成始觉。不有始觉。何至究竟!极其究竟,始知吾心不离当处,本自明觉,一而三,三而一,皆不出一心之妙,是谓圆证圆成,故曰能所不二,同在刹那,此所以为始终心要也。
○丙四 明非次第
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
  【解】此结翻迷成悟,从性起修,成因证果,展转相由也。意谓迷一心而起三惑,无别有迷,即迷此三谛也。如依方故有迷,惑东谓西也。悟一心而为三因,无别有悟,即悟此三谛也。如悟东西之方,分明不惑也。修一心而为三止三观,无别有修,即依三谛而修也。如人既不迷东西之路,可直道而行也。依真谛而修,为体真止,名空观。即观一念心,当体了不可得也。依俗谛而修,为随缘止,名假观。即观一念心,当下历历明明也。依中谛而修,为息边止,名中观。即观一念心,当了不可得时,正历历明明;当历历明明时,正了不可得。如是则能观之观,空假不二。所观之境,真俗不二也。证一心而为三智,无别有证,证此三谛也。成一心而为三德,无别有成,成此三谛也。如人就道而行,得路还家也。止观是因,智德是果。因果本乎一心,故非渐修。始终不离当处,故非次第,同一三谛之理耳。
  【钞】止观虽分为三,其实修一含三,即如修体真止、空观,随处皆用此工夫,即是方便随缘止、假观也。又对外遇境,不起分别,则息有。对内不以静为究竟,则息空。即是息二边分别止、中观也。任修其一,三者具足。所观一念心,即现前一念之心,亦即无念无住之圆成实性也。当此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孤孤一念,为能观之智。观此本性无念之境,初次用功,未忘能所。久久境智一如,能所两忘矣。然切不可将已灭之前念,为所观之境,是为至要!但以智观境,此智并非真智,仍是情识。特下手时,不能不借之以为用耳。若欲知修证功夫得否,三惑断否,自己亦可试验。即如平日临事之时,境界当前,对于顺境,能不起贪慕否?对于逆境,能不起嗔恶否?对于眷属,能不起爱恋否?对于他人,能不起轻慢否?贪嗔爱慢,为根本烦恼。谄曲嫉妒,是小随烦恼。若根本虽除,而微细之相,难保不生,尤须注意!果其贪嗔痴慢等,对境不生,便是功夫得力。果其彼我恩爱等,一切寂灭,便是惑业已断也。
○乙四 总结
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解】大纲、指心要。网目、指教眼也。教法无量,犹之弥天之网。即以谛观为纲,性修为目耳。三谛原一法,佛说种种名,龙树悟之而造论。智者证之而立宗。佛祖授受,递代相承。莫不教人悟乎三谛,修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今则观修谛显,惑破智证,则始终之能事毕矣。故荆溪用之为心要,说之为大纲。纲提目张,观明道悟。俾学者,庶免问程泣歧之叹!故曰:网目可寻矣!释文竟。
  【钞】释论下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是故诸大乘经,同以实相为印,为经正体。今三谛即是实相正印,但有异名,更无异体。佛说种种名,如华严名一真法界,维摩名不思议解脱,般若名一切种智,法华名一乘实相,涅槃名常住佛性,楞严名如来藏妙真如性等是也。龙树菩萨,造中论五百偈,破二边之见,显中道之理。至北齐有慧文大师,因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遂悟入三观旨趣。一传南岳思大师,再传天台智者大师,因以立宗焉。
  (骆印雄钞、大光标科参梓)
  

  始终心要者,乃台宗九祖荆溪尊者之杰着。文略而义广,词简而意幽。诚山家提纲挈领之要典。故谛老人既述解于前,复频讲于后,良有深意存焉。余出家之第二年,戊午秋,入观宗学舍,开始即闻斯心要。而此后听经,无不明解无滞。是诚大纲有在,网目了然。去夏老人莅绍,亦为启迪初机起见,阐弘心要。有现居士身者,为大云报社编辑之骆君印雄,闻法会心,独欣然有得。复从事记录,及诸征引,述成略钞,揭载于大云旬刊。余见而珍之,惟恐久后散失,不特埋没老人与骆君之苦心,似亦非尊重法流之道。是以倩人按期抄录成本,以备付印流通。适有方君志梵,青年耆德,笃信佛乘。既已宏刊皇忏随闻录于前矣,兹偶将此钞相告。谁知方君初觐老人,亦蒙授心要解。三复研读,颇有契悟。今复□骆君之略钞,益见心要显彻。不禁喜跃无量,且以日久复归磨灭为虑,毅然独任印资付梓,以供诸世。余念谛老人之婆心妙舌,固垂不朽。而两居士不先不后,无独有偶之热诚,尤觉难能可贵。愧余不文,何足叹美于万一。第欢欣之余,难安缄默,略述缘起,聊致钦崇云尔。
  民国乙丑岁暮观宗学社宝静跋
  (民国二十二年上海佛学书局印行本)
  
  
  
  
  
  
  
  
  
  
  
  
  
  
  
  
  
  
  
  
  
省庵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录要
   ││民国二十年夏在无锡念佛社讲││
  
释题 282
 甲一 释文题 282
 乙一 文之来由 282
 乙二 文之价值 283
 乙三 文题之分释 283
 乙四 通别能所 283
 乙五 五重玄义 283
 丙一 释名 283
 丙二 显体 285
 丙三 明宗 285
 丙四 论用 285
 丙五 教相 285
 甲二 释人题 286
释文 286
 甲一 绪论││序分 286
 乙一 总标心愿为修行之先容 287
 乙二 别辨心愿为立行之标准 290
 甲二 本论││正宗分 293
 乙一 总标发心因缘 293
 乙二 别释发心正义 297
 丙一 念佛重恩 297
 丙二 念父母恩 299
 丙三 念师长恩 302
 丙四 念施主恩 302
 丙五 念众生恩 303
 丙六 念生死苦 305
 丁一 地狱苦 305
 丁二 畜生苦 306
 丁三 生死苦 307
 丙七 尊重己灵 308
 丙八 忏悔业障 310
 丙九 求生净土 311
 丙十 令正法久住 314
 丁一 痛念正法难遇 314
 丁二 正明必须发心 315
 甲三 结论││流通分 315
 乙一 躬自反省 316
 乙二 普劝大众 317
 乙三 苦乐相校 318
 乙四 至再叮咛 318

  
  释题
○甲一 释文题
○乙一 文之来由
  此一篇文,是净土大德,省庵法师所作,师在阿育王寺,供养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发起两种感想:其一为不生佛世,不见真佛,自悲悲人。其二为犹得读经典,犹得见真身舍利(灵骨),自庆庆人。于涅槃纪念日,作供舍利大会,发四十八大愿,作此文以劝人发心,详见省庵法师语录。
○乙二 文之价值
  此文是祖师所作,名虽非经非律非论,而经律论三藏无不摄在其中。劝人发佛果之因心,为显法身续慧命之关键,实可当作经读,当作律看,当作论研究。故今讲此文,即当作讲经讲律讲论也。
○乙三 文题之分释
  劝发菩提心文为文题,古杭梵天寺沙门实贤撰为人题。
○乙四 通别能所
  此题有通别二分,文之一字是通题,劝发菩提心五字是别题。又有三重能所:(一)文为能诠,劝发菩提心为所诠。(二)祖师是能劝人,大众是所劝人。(三)发是能发,菩提心是所发。
○乙五 五重玄义
  五重玄义,为就一经题开出幽微难见,深有所以之旨也。天台宗祖师释经之遗规如此。五重者: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教相。
○丙一 释名
  此题以单法立名。一切经题可分七种:单人,单法,单喻,人法,人喻,法喻,及人法喻也。此题﹁劝发菩提心﹂都是法,无人,无喻,故曰单法。
  所言法者,有性法,有修法,此菩提心为性法(性德本具)劝发为修法。(修德所显)
  心即我人日常思虑之心,此可为善可为恶,成佛亦此心,做人亦此心,地狱亦此心。菩提此云觉道,亦即是心。然前心是妄心,此是真心;但妄者全真成妄,真者全妄即真也。此有三义:一真性,二实智,三方便。
  真性菩提者,即我人现前一念心性,上至诸佛,下至地狱,十法界众生,无不具足。是自性本具的如如理,又名本觉,不假造作,离诸虚妄,故曰真性菩提。
  实智菩提者,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又名始觉,如我人发起好心听经,皆是始觉之智。此智即是意识相应之慧心所,用此慧心所,照本觉理,如实了知,故名实智菩提也。
  方便菩提者,用此菩提心,行菩萨道,鉴机说法,种种设施,度脱众生,是为方便菩提也。
  心字是凡夫心,菩提是佛之妙心,即是圣心。今合言之者,欲人即凡心见圣心,依本智求佛智故,何以能尔?发字其要矣!菩提心无人不具,凡圣平等,生佛体一之法,无论智愚贤不肖皆具,既然皆具,何以不同诸佛?即无此发字耳。
  发者,心本无生,仗境方起。如世间顺逆境界,能令善恶心生,今发菩提心;亦须缘境,约而言之,有其四种:(一)外见佛,内观身,自惭奋勉故。(二)悯念众生同己欲化净故。(三)观佛相好功德,因喜乐故。(四)最胜佛果,非不可得,因勤求故。
  劝者,劝勉也,文中举十种因缘,皆是劝勉之词,观文可知,不烦历举。
  别题四义已释,今通题﹁文﹂字,文者文章也,积名成句,积句成章。
○丙二 显体
  此文以真性为体。虚明洞澈,湛寂常恒,寂照不二之体,不但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皆以为体;即山河大地虚空,莫不以此为体也。
○丙三 明宗
  此文以慈悲为宗。既发菩提心后,慈悲之心自然能生。与乐曰慈,拔苦曰悲。
○丙四 论用
  此文以与乐拔苦为用。以慈悲之心,观于四谛,发四宏誓愿,不外慈悲二用。
○丙五 教相
  此文以方等生酥为教相。佛一代时教,有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及法华涅槃五时,喻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此文属第三时者,以非余四时所摄也。既是第三时,则大乘教法矣。
○甲二 释人题
古杭梵天寺沙门实贤撰
  前讲文题,次讲人题。
  撰即作也。实贤,祖师之法名。贤者望上非圣,望下非愚也。实本是行辈,但亦可作义解,祖师字思齐,能实践贤位,不徒空悬思想而已,祖师四十九岁生西,上品上生,且是西方圣人,名曰实贤,不亦宜哉。
  沙门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言非世俗人也。
  古杭即今杭州,梵天寺在凤山门外,宋时开山,明代中兴。祖师在清雍正时住持此寺,掩关寸香斋,课佛十万声。师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八月初八日,于雍正十一年二月十四日生西。
  释文
  此文甚长,先分三大科,如诸经之三分。序分从文初至﹁方得名为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