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167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167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念师长恩故者,居士有世间之师长,凡从幼受学书数,长而习诸职业,一切皆赖师长教诲,得有成就,即其恩也。出家人有出世师长,即剃度师,教授师,羯磨师等,成就戒身,成就法身也。
  四、念施主恩故者,在家亦有施主,即祖宗之遗下财产者。出家人衣食住,皆从施主而得。若无施主,向何处安身立命。故施主之恩,实无有量,人惟无念,故不发菩提心耳。
  五、念众生恩故者,众生恩人多不知。我等出家人受菩萨戒时,读梵网经。经中第二十条戒律云:﹁一切众生男子是我父,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此即前所云过去之父母也。天人鬼畜四趣之中,莫不有之。又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我人对于一切众生,当作未来诸佛观,生恭敬心,孝顺心。故凡老者应作父母观,少者应作兄弟观,幼者应作子女观。
  六、念生死苦故者,众生有身,身是苦本。苦之甚者,莫过生死。生时如龟脱壳,小孩生时,莫不啼哭,故知其苦。死时风刀解体,四大分张,如黄牛活剥皮时一样,我人不察,故不以为苦。
  七、尊重己灵故者,己灵者己之心灵也。一念清净,为成佛之因。一念不净,为九界之因。即己之心灵也。盖一念净时,佛界缘起。一念染时,九界缘起。一念恶心起,地狱相成。一念善心起,天上宫殿出现。自己念头,力量如是,故善念应增长保养,则为尊重己灵也。
  八、忏悔业障故者,人生于世,内有贪嗔痴之三毒,外有身口意之三业。由三毒造三业,身有杀盗淫;口有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有贪嗔痴;共有十恶。上品恶业地狱因,中品饿鬼因,下品畜生因。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皆是善业。但有相戒善,为有漏善业。此二者皆有所障,恶业障人天善果,有漏善障出世圣果。故曰业障。忏悔从惭愧心起,忏前愆,悔后过。悔内自彡责,忏对众发露。不知忏悔,隐恶扬善,是求名利的众生,非发菩提之道者。
  九、求生净土故者,此土修行成佛难,净土修行成佛易。若发菩提心则生上品,否则中下品而已。求生净土者,为在净土可学本领,普度众生。如世间学生游学外国,毕业归国,为国家服务,利益国民。在净土学何等本领,所谓﹁证无生法忍﹂也。此土证忍,甚难甚难。若生净土,则见佛闻法,即证无生法忍。从此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广度众生,同成正觉,游刃有余矣。
  十、念正法得久住故者,此乃大心人能为。正法者,佛法教理行果四者完备时也。但有教理行者为像法,但有教理者为末法。释迦佛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则一万年。今去释迦已二千九百余年,是正在末法之初也。然苟众生果能依理起行,行满证果,又何患正法之不可复见哉。又正法者,佛法也。佛法亦从缘起,人能发菩提心者,即有佛法。
  十种因缘次第:佛为天人师,法中之王,而其恩亦最高广。故居第一。无此身不能报佛恩,而此身从父母生。故第二。父母虽出此身,而无师长之教,则无礼貌可习,无佛法可闻。故师恩第三。有父母生我身,有师长教我法。若无施主,则衣食住从何而来。故第四。一切众生,关系较疏。故又次之第五。此五者皆对于外而言也。其次五者皆对内之事:对内生死切己。故第六。既知生死之苦,甘受轮回,不求出离,是为自暴自弃。故须尊己灵为第七。欲修佛法,若有种种障碍,则修行不成,故须忏悔以除之。故第八。障实有三,业障之前有烦恼障,业障之后则有报障,举中以赅前后也。但此三障,无量无边,若不生净土,如何忏悔得清,故须求生净土。为第九。我求生净土,非有他因,为众生故,为菩提故。众生若证菩提,即为正法住世。故念正法久住为第十。若非令正法久住,何以报佛重恩。故又还为第一。此十种因缘若循环也。
○乙二 别释发心正义
○丙一 念佛重恩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以下分释其义。先释第一因缘。云何,征词也,自问自曰征。念者,明记不忘,念念在心也。恩者,惠也。
  佛,为我教主释迦牟尼佛。牟尼是佛之大智,释迦是佛之大悲。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悲故不住涅槃。
  最初发心者,即发四宏誓愿。而第一愿曰,众生无边誓愿度。我等为众生之一,度众生,即是度我等也。
  菩萨道者,自利利他,上求下化之道也。
  经无量劫二句:藏教大士,经三大阿僧祗劫。别教大士,经无量劫。度生时必受诸苦,头目手足,一切施舍。
  佛则哀怜下。佛度众生,或现人道,或现他道,故曰,种种方便。
  佛复悲痛下,悲痛,即大悲也。父子上山,各自努力,如何可代,故佛欲代我受苦而卒不能。
  常受佛恩者,如生人道。一切善知识,皆是诸佛化身;即各处宏法之人,皆是如来之使。佛之化身,是如来使行如来事者,生生世世,不舍众生也。
  发广大心下,此下即教发心也。广大心,即慈悲心菩提心也。无佛法则提倡之,有佛法则护持之,此为建立佛法也。有佛法之地,可以救度众生。救为救拔,大悲也。度为度脱,大慈也。有慈悲心为体佛心,体佛心则畅佛怀,畅佛怀则佛喜欢,此所以为报佛恩也。佛重恩为缘,念恩为因,因缘具足,方可发心。此为第一种。
○丙二 念父母恩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父母对于儿女分上,有多少勤劳辛苦。所以不念则已,念及则不觉心痛。故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也。重言哀者,言悲之切,痛之极也。父母之恩,侧重在母,故举十月怀胎等以为缘也。
  十月怀胎者,人自识神,投入母胎。初七日名曰歌罗罗,即父母精血初凝如酪状。二七日名羯罗蓝,此云软肉。三七日名遏部昙,四七日名闭尸,此言坚肉。五七日名形位,六七日名泡位,(头手足五泡出)九七名发毛爪齿位。在母胎中三十八个七日而出,即二百六十六日,名为十月。母孕子胎,腰酸脚软,饮食行动,均失常态。此十月中,母之劬劳为何如也。
  推干去湿者,婴儿便利,污秽褓被。母将乾者推以与之,湿者抽以去之也。
  咽苦吐甘者,母喂儿时,若食味苦,咽下自食。若是味甘,即吐以喂之。在家女人,至己生育儿女时,方知母氏之苦。故女子孝亲,多于男子。子已成人,男为之娶,女为之嫁。母氏心念,无刻不系于子。如此之恩,宜如何报。母若存时,宜时常存问,劝他念佛。母与女儿,爱情更重。女若能劝,母必能听。须知食母衣母,不足为孝。劝母念佛,求生西方,方是真孝。母老,临终要念佛生西。母能生西,方是孝女。如母已没,应于自己做功课时,代母拜佛回向。文中绍继云云,指儿子而言。然此等实是世人之愚见,不是出世的正知见也。何以故?凡为子女来者,不是讨债,即是还债。如前世欠他债,是来讨债的。如前世放他债,是来还债的。世人不知,贪着子女,真是可笑。
  若论祭礼。若你一生造善得生天上,或生他家为人,安能享受。惟堕鬼趣,或稍能享受。如业重的饿鬼,亦不能得享。若入畜生道中,亦无享受之分。
  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二句,固系世间情见。然出家者,如不能以佛法利亲,反不若俗人之一片痴孝也。
  出家者,但出父母家,非真出家。若真出家,须出三界家。出三界外,成等正觉,方为出家,否则不过名为出家而已。
  释子者,释迦佛之子。沙门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滥者,混也。滥称,犹言冒称也。忝,辱也,愧也。出家衣食,皆从施主边化来。若无功德,岂不于世有损。
  唯有百劫千生下,出发菩提心报恩之法也。昔有一人出家,其母在家啼哭,不几年就死了。其人参学他方,归家省母。知母已殁,乃趋墓上,痛哭一场。祝问母生何处?空中报言:若到阿育王寺,礼拜如来真身舍利一藏,即可知母生处。其人如法,礼至四千一百拜时。闻母在云中,唤子名。告曰:我已得生天上矣。所以出家能发道心,则于父母有益。若奔走经忏,则于父母毫无实益也。
  发愿常行佛道者,即依四宏誓愿做去,不外上求下化。发此愿者,即是发菩提心也。
○丙三 念师长恩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袈裟此云解脱衣,身穿解脱服,是堂堂僧相。戒品者,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品、类也。戒目众多,故曰品。
○丙四 念施主恩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此就出家人说,但汝等在家人亦要听听,晓得出家人的苦处。在家人虽贫穷者,亦有施主恩。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农夫躬耕之苦。
  悲智双运句下,言发菩提心也。下化曰悲,上求曰智。悲属于福,智属于慧。
  檀信沾恩者,施主供养,无非为求福。汝有福慧,则可令他受福。倘能念佛求生西方,将来回入娑婆,亦可广度有情,令檀信沾惠矣。
○丙五 念众生恩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