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293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293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理事不二故。第二节经十方微尘如来告阿难言。是点明结亦六根。解亦六根。除却六根。更无生死根本。分明教示从根解结。为脱缠入圆通之妙道。非谓法身与色身之同异也欤。
八识四分说
  要知八个识见相二分。须从四分上说起。言四分者。一证自证分。二自证分。三见分。四相。此四分者。由于最初一念不觉。法尔幻起三种细相。一业相。二转相。三现相。所谓迷真觉而成不觉。蔽妙明而为无明。是以幻出三种细相也。吾人本有之真觉妙明。即现在之第九庵摩罗识。即第一分证自证也。业相者。即第八识之本体。是第二自证分也。转相者。即前七转识。是第三见分也。现相者。即七转识妄缘之境。是第四相分也。须知此四分。不但第八识具之。即前七识心王。五十一心所。亦各各无不具此四分也。请详言之。证自证与自证二分。第八与前七不一不异。不可言一定是一。亦不可言一定是异。如水与波。同具湿性。若言一。心王心所各具各足。若言异。同出一源。即所谓非一非多。而多而一。以体性本不可思议故也。此见相二分。王与王不同。所与所各异。不可不知。若欲知王所二分之异。先须明白所缘之境。此境有三种不同。一者性境。二带质境。三独影境。复须识得三量。一者现量。二者比量。三者非量。第一性境又二。一无本质性境。二有本质性境。二带质境亦二。一真带质。二似带质。三独影境也有二种。一有质独影。二无质独影。此三境三量明白已。然后可知见相二分各各不同也。言第八二分者。本识体上之精明。□于前七心王。及五十一心所。是故王所精明。皆第八之见分。内自根身。外洎器界。皆第八之相分。第八能缘之见分。即是前七王所之精明。所缘之相分。名无本质性境。属现量境也。言第七二分者。此识无根。从第八发生。内依第八为体。外以第六为用。其能缘之见分。用本识之精明。所缘之相分。名真带质境。故曰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此境于三量中。属非量也。言第六二分者。此识从意根生。故名意识。有五种不同。一明了识。又名同事识。与前五同事故。谓前五根门。与五尘实体。初交缘时。最初一念。觉有尘境。未落名言。属前五识。流入第二念。落于名言。即是此识。名同事意也。二散意独头识。谓意识恒审。任运散动。未起作意心所时。名为散意独头也。三定中独头。且如依经修观。或看话头。功用得力。心境相应之时也。四梦中独头。无论清浊昏沉。所现梦境。此时能分别梦境者是也。五乱想意识。谓如修观参禅。功用不力。心境不符。毫无定力把持。任他瞎打妄想者是也。此五种意识。能缘之见分。即识体之精明。而所缘之相分。各各境既不同。量亦有异。第一明了识之相分。是有本质性境也。乃托其第八本质体上。自变其境。为自分所缘。属现量也。须知现量的现义有三。一者现在。非过未。二者显现。非种子。三者现有。非无体。二散意识之相分。有二种不同。谓识当散动时。有昏有朗。昏之境属非量。朗时之境属比量也。非量属独影境。比量属带质境。三定中意识之相分者。佛顶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即此幽清闲旷之境。是定识之相分。属现量之性境也。四梦识之相分者。无论清浊。皆属非量。五乱想意识之相分者。亦属非量。属比量者。名似带质境。故曰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属非量者。名独影境。心中觉得有境当情。名有质独影。自心全不觉知。名无质独影也。言前五识之二分者。此识从胜义五根生。唯根与识。似是而非。最难分辨。故五识颂云。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非虚语也。以根有览境之功。似属有情。其实是清净色法。本是无情。乃第八识之亲相分。山河大地色空景像。皆第八之□相分也。以识有了别之能。非色法乃心法也。以根能任运览境。识能对境分别。言根者。如镜之光也。识能分别光中所现之像。妍丑不同也。且如眼根见色。耳根闻声。此见闻等之精明任运览境者。属根。初念分别者。属识之见分。流入第二念。落于名言美恶妍丑者。属第六同事意识。未落名言。属前五识。是故前五之相分。皆是有本质之性境。属现量也。若落第二念。虽有名言。亦属现量本有之性境。是第六识之相分耳。乃托第八无本(质境)上。自变其境。以为所缘。非缘第八无本之实境。以无本之实境属第八之相分故。故永明云。八识之宗。何成教训。能所未分。是非焉运。初依转识之内。忽起见心。俄关现识之中。倏呈相分。光销积翳。影现重昏。澈古而真源不散。该今而妙用常存。八万四千之教乘。苗抽性地。三十七品之道树。果秀灵根。即此之谓也。譬如一面铜镜。铜之坚性。比证自证分。镜之铜体。比自证分。铜镜之光。比见分。光所现之像。比相分也。心王既尔。心所例然。四分之说。概如是而已。
性心说
  性字。原是人人同有。物物不无。只因众生迷堕。障却本来。随缘颠倒。认相起灭。如失路人。忘记家乡。落在荆棘坑阱。去又去不得。回又回不得。惶骇昏瞆。自仆自立。总无出头处。经云。如婴儿失母。此语极切。世尊发大慈悲。直指心源。令人步步追寻。还源返本。一旦省悟。正如识路归家。婴儿见母。其悲感欢庆。无可譬喻。无可形容。无可思议。无可拟会。妙明圆觉。无灭无生。非无生灭。故证取无生。无果无因。非无因果。故证取无果。学者直须发大勇猛。蓦直前去。有时醒然。有时瞆然。有时扰然。有时寂然。一任生灭灭生。生生灭灭。迷觉觉迷。迷迷觉觉。总不须拟议。不须体会。到功行圆满。瓜熟蒂落。那时本来自现。本来却只如是。目原是目。耳原是耳。人原是人。物原是物。一任有情无情。有相无相。各归本性。同入般若涅槃。共证圆觉。各证圆觉。各具妙明。共具妙明。说本来面目四字。同於戏论。此如来说法。第一义谛。非声闻缘觉所能取证。亦不可认作拈花微笑。为教外别传者。且只向这里究去。自然得个消息。却又不是向这里。讨得消息出也。
  心者。前性字。是万物之同归。此心字。是众生各具。只因凡夫误认知觉作心。因知觉遂成系缀。因系缀。遂成执着。因执着。遂成分别。因分别。遂成颠倒。灵根一昧。尘境纷纭。宿业现前。迷失本体。不知这个心。却本是虚明圆妙。任是千圣出世。并不增一些灵光。任是六道现前。并不减一些妙性。湛然寂然。任行任住。湛然处。如日月普光。寂然处。如阴阳运行。行处如风转云。住处如水澄波。学者但向一念未起。一物未对时。极力参寻。任他参寻不出。到底一力参寻。于万念纷起。万物杂陈时。极力体验。任他体验不出。只是一力体验。久之又久。一旦豁然。正如一圆宝镜。具足光明。任你业山欲海。一例照了。毫无滞染。任你梵天净土。一例看破。毫无系恋。这光明并非从内生。亦非从外来。任是天魔外道。总逃不出。任是菩萨大乘。亦逼不入。长寂长照。长显长隐。这事必须参会。却用不着参会。极须修持。却用不着修持。经云。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佛度众生。众生度佛。学者当下领会。便不妨立地成佛。且如诸佛师。若其不然。亦不妨向漆桶中。任坐百劫千劫。但可惜当面错过。枉自蹉跎。正世尊所谓可怜悯者耳。
开示
丙寅势至菩萨圣诞开示乐清虹桥居士林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

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法门。初于□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憍梵〇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