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325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325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说如来十二部经。常称扬净土法门是径路修行。常教人修净土行。常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常教人修念佛三昧。常教人发愿回向。求生西方。常教人勤修善因。庄严净土。常教人发心建立佛像。修诸供养。常劝人发心喜舍。救济贫穷。常劝人矜孤恤寡。敬老怜贫。余如上说。复次身根戒愿。愿我从今日起。至于菩提。身不觉五欲邪媚之触。不觉镬汤炉炭寒冰等触。不觉饿鬼头上火燃。烊铜灌口。焦烂之触。不觉畜生剥裂苦楚之触。不觉四百四病诸苦恼之触。不觉大寒大热难耐之触。不觉蚊蚋蚤虱诸虫之触。不觉刀杖毒药之触。不觉饥渴困苦等触。愿身常觉诸天妙衣着身之触。常觉自然甘露入口之触。常觉清凉不寒热之触。常觉不饥不渴。无病无恼。休强之触。常觉睡卧安稳无诸忧怖之触。常觉十方净土。微风拂身之触。常觉净土七宝池中洗濯身心之触。常觉无老病死诸苦之触。常觉飞行自在。与诸菩萨听法之触。常觉随佛入般涅槃。八大自在之触。余如上说。以上五门如同外机关。唯独最后一门。是一个内机关。每一机关皆有主任及三十四个办事员可惜这五位主任官。位位都像泥塑木雕的偶像。
  好也不理他。歹也任他去。所以这五关的主权都归内机关。弄得外机关的人。一点主宰也没有。故今须将内机关戒愿切实做去。如云我从今以往。意常觉知贪欲、嗔、恚、愚、痴、为患。常知身口所作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罪。常知谤佛法僧。不信因果。及十恶罪。皆是地狱业。常知悭贪鄙吝。不肯济贫是饿鬼因。常知欠债不还。盗劫财物。是畜生业。常知人死投生。是酬偿报。常知善恶因果。纤毫不爽。常知远恶知识。亲近善友。常知外道邪见。拨无因果之法为非。常知三漏、五盖、十缠之法是障。常知刀途、火途、血途之处。甚可怖畏。愿意常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常知诸佛大慈悲父。无上医王。常知一切尊法。为诸众生病之良药。常知一切圣贤。为诸众生看病之母。常知归依三宝。受持五戒。勤行十善。能招天上人间胜报。常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是出世圣人所修。常知诸波罗蜜。能治八万诸尘劳门。常知三贤十圣。高下品位。次第具足。常知以金刚心。断无明暗。得无上果。常知体极一照。万德圆备。患累都尽。成大涅槃。常知信愿持名念佛法门。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余如上说。以上六部。分前五者。为分办的机关。各办各事。不能逾越。并非不敢。实无能力可言。且如眼部。但能见色。不能闻声。其耳部但能闻声。不能见色。其余三部可例知。后一是总办的机关。无论什么事业。均皆能办。所以在外部事。若非内部主使帮办。其各机关当部的事情。恐怕也办不了。是以内部总办事业既多。关员不可不加。故有五十一人办事。而且从旦至暮。一息都没有空。不但日间忙得不得了。到得夜里亦是非常匆忙。此事且暂不说。惟上来所说戒愿须认真做去。当行则行。不行名犯。宜止则止。不止亦名犯。果能如斯实行。安得不达到最高目的。又此戒愿与孔氏所说四条大纲。如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句话。可以包括一切。这视听言动四个字。亦可赅括六根。这个视字。即指眼部之能事。听即耳部。言即舌部。动字赅鼻身意三部分之能事。若遇有非礼之色。故以勿字而诫之。倘逢是礼之色。便用不着勿字。宜以视之。当云是礼能视。余三亦然。可谓孔门释氏。易地皆然。先圣后圣。其揆一也。释迦牟尼世尊当初原是悉达太子。因观生老病死苦决志出家。十九逾城。入山修道。以五年时间。□学外道。各得其奥。洞知皆非了生脱死之法。弃之不为。
  复上雪山。习枯木定。日餐一ざ一麦。甚至雀巢其顶。膝被芦穿。以定资神。不摇不动。如是苦行六年。至三十岁道业成就。始证无上菩提。达到最高目的。然释尊自出家后。到成佛止。不过一十二年功夫。能将究竟最高之目的。已经完全达到。可见亦无什么了不得难处。殊不知释迦于往昔甚大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以来。纯依上所说内外六部机关之戒愿。非礼之事业。丝毫不作。是礼之事业。纤尘不辞。事业莫论粗细。时间不规久近。不计春秋。不分昼夜。勇猛精进。悍劳忍苦。不惜身命。凡有益于自利利他者。虽教伊舍头目髓脑。亦欢欢喜喜布施。不起一念恋爱之心。此外如国城七宝。象马车乘。乃至妻子仆从等等。不待言矣。如此积功累德。旷劫栽培。所谓根深则果大。源远必流长。乃千古不易之定论也。岂十多年功夫。便能达到究竟最高目的哉。但或有人见如是说。必生怯惧。而谓佛道长远。久受勤苦。故又须知佛之性灵。与吾人之性灵。平等不二。无高无下。佛的见闻觉知。与吾人见闻觉知。同一性灵发现。映用一一无殊。古人云。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的确是真实不虚。非大言也。但我释尊。自虽证于无上目的。而怜悯苦恼众生。堕于水深火热之中。沉沦三有。头出头没。其出苦之期。尚不可得。复何能达到最高目的。为此特开方便。说出苦方法。先教他依法修持。离苦得乐。然后直达最高目的。以离苦在先。办目的在后。大学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所言方便者。即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也。如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但能七日持名。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而达究竟觉地之最高目的。或问彼极乐国土。与此间娑婆世界。远隔十万亿刹土。佛眼何以能见。答。此以唯心故十万亿佛刹。原不出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佛已亲证唯心之理。故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彻见河沙。了无挂碍。故虽远在十万亿土外之极乐。所有依正庄严。鸟语花香等。无不洞彻也。惟众生之眼。隔一纸窗。便不能见者。即迷此唯心耳。即如人类中。明目者能见明暗色空。彼瞎眼者。便不能见。其明眼者。目无病也。瞎眼者。目有病也。瞎既知是目病。迷则知是心病矣。迷者何。烦恼是也。烦恼有三。(一)见思烦恼。见思阻乎空寂。是凡夫心病。(二)尘沙烦恼。尘沙障乎化导。是二乘心病。(三)无明烦恼。无明翳乎法性。是菩萨心病。唯佛一人。三惑烦恼断尽。心既无病。故能彻见。如彼瞎者。眚翳既净。即能了见一切明暗色空矣。是以证到彼初果须陀洹。已除去见惑烦恼。能彻见四王天。证到四果阿罗汉。除去见思烦恼。能彻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证到初欢喜地菩萨。除去一分无明烦恼。能彻见一百三千大千。乃至第十法云地。每地进破一品无明。增十倍见量。证到等觉位。尚有一品极微细之生相无明。未尽其源。则见彼世界。犹隔罗见月。明未透彻。务必净尽无明之源。匪惟十万亿土外之极乐世界。如视诸掌。乃至尽虚空界。亦彻见无遗矣。故知眼之明。即心之光。见之量。即心之体。并非见量有远近。心体有大小。实烦恼有厚薄。迷垢有轻重。所以能去一分烦恼。即增一分心光。去一品无明。增十倍见量。直至无明净尽。心体毕露。见量圆满。证到妙觉佛果。所谓妙觉者。妙其自心本有之体耳。并无丝毫可得。故曰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是故我此土释迦世尊。以佛眼彻见彼国土。所有亭台楼阁。行树园林。衣食天然。无边快乐。其所居人民。皆是莲花化生。三明六通。相好具足。风吹水动。皆演法音。禽声和雅。咸宣妙法。有如是等无边乐趣。故特劝人发愿求生西方。彼国之弥陀慈父。亦以佛眼彻见此世界中。诸众生等。沉沦苦海。无解脱期。故同观音势至。亲垂接引。此两土教主。皆度心内之众生。往生唯心乐国也。或谓两土教主。均度心内之众生。生惟心之国土。为生弥陀之惟心乎。抑生释迦之惟心乎。曰佛心生心。平等不二。一而二。二而一也。例如尔我二人。同观一物。尔眼见者。即尔心内之物。我眼见者。说我惟心之物。不亦可乎。尔见我见。尔心我心。互□互摄。无在不在。迷之分自分他。悟之平等不二。一道齐平。有何彼此之分。譬如一室之中。一灯之光。周□一室。多灯之光。亦□一室。生心佛心。亦复如是。无可疑矣。佛见心内之生。如是苦恼。而众生心内之佛。何忍不度。故最初发心时。一悟惟心之理。即发弘愿。如云。众生无边誓愿度。华严经普贤愿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又如地藏云。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楞严经。阿难在会闻法。随闻入观。悟证惟心之理。脱落见惑烦恼。遂发愿云。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泥洹即涅槃也。)足证亲见惟心之士不忍不发大愿以度众生。此上诸圣之愿。皆从同体大悲心中流出。真实不虚。有如是大愿。建立如是大行。愿如海。行如山。自非行山。不足以填愿海也。今复读无量寿经。则知弥陀之愿行。更无穷尽。愿如香水海。行若须弥山。其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亦得往生。第十九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命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亲垂接引。往生我国。所以弥陀因中如是弘愿。果上乘愿度生。理所然也。我们国中自古至今。苦恼众生。若男若女。念佛往生者。不计其数。如比丘比丘尼。王臣长者。宰官居士。往生西方者。且不必说。今但说一女生西事。以证弥陀之愿。果不虚说。宋时越国夫人王氏。荆王之妻也。专修净业。昼夜无间。导诸妾婢。同志西方。中有一婢。懒惰偷安。夫人斥之曰不可以尔一人。坏我规矩。遂摈逐之。婢恐慌。乃发愤精进。久之弗倦。一日谓同事曰。吾行矣。至夜间。忽尔异香满室。无病而终。经宿。其同事者。告夫人曰。夜梦化去之婢。令致谢夫人。幸蒙训责。得生西方感德无量。夫人曰。彼能入我梦。乃可信尔。其夕。夫人梦婢致谢如前。夫人问曰。西方可至乎。曰可。遂导夫人行。顷之见一大池。有莲花大小间错。或荣或悴。夫人乃问其故。答曰。世间修净业者。才发一念。此中便生一华。勤惰不同。荣悴顿异。精进者荣。怠废者悴。若经久不息。念熟观成。形消神谢。决生其中。内有一人。朝服而坐。宝冠璎珞。庄严其身。问何人。答。此无为州人。姓杨。名杰也。又见一人亦朝服而坐。其华颇悴。问何人。曰。合肥人。马仲玉也。又问我生何处。婢又导之行。可数里。见一华台。金碧晃耀。指曰。此是夫人生处。乃上品之金台也。夫人既觉。悲喜交集。其年夫人生日。晨起焚香。望观音而立。诸眷属方趣前。为夫人寿。视之。则已立化矣。又唐时有一恶人。姓张名善和。一生屠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十头。作人言曰。汝杀我。我索汝命。和告妻曰。急即为我请僧念佛。僧至谓和曰。经云。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能至心十念。称阿弥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