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91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91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皆以此现前一念之心性为体也。如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即是此义。略引证者。问。云何知自性清净心。为当部之体乎。答。可略引当部之文证之。如当部,一明止观依止中云。谓依止于一心,以修止观。又云。此心即是自性清净心。又云。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二明止观境界中云。一者有垢净心,以为真实性。二者无垢净心,以为真实性。有垢净心。即是众生之体实,事染之本性。无垢净心,即是诸佛之体性,净德之本实。所谓依熏约用,故有有垢无垢之殊。就体谈真,本无无染有染之异。即是平等实性大总法门,故言真实性。其义彰彰明矣。何谓通异名。此自性清净心,异名甚多。可会而通之。如当部出众名中,即列有七种。他如有垢净心,无垢净心,皆一体之异名也。若三藏中异名,尤多不胜举。华严之一真法界,楞严之妙净明心,及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维摩诘之真性解脱,大集之染净融通,宝积之根尘泯合,般若之摩诃衍,净土之自性惟心,法华□门之诸法实相。本门之非如非异,涅槃之三德秘藏等等。皆即自性清净心也。上来五重玄义中第二显体已竟。
  (丙)三明宗。○此科分二节明之。先须明宗。次正明宗。何谓须明宗。显体者,显于性也。明宗者,明于修也。宗者,归趣之义。乃修行之归宿。会体之枢机。若不修宗,何能会体耶。且宗有因果。体非因果。宗之与体,不可混而为一也。夫吾人因体起修。因修而得受用其体。是虽全修在性,二而不二。然而全性起修,不二而二。故宗之与体,虽不可说二。亦不可说一。所以显体之后,须明宗也。正明宗者。止观二字,即当部之妙宗也。问。前云宗有因果。止观既为当部妙宗。因果若何。答。初由名字入观行。依自性清净心为依止,观照自性。息灭幻魔。圆伏五住烦恼。进而粗烦恼先落,入相似位。所谓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也。由此再进。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则由相似入分证位矣。悟得从来真是妄,方知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是由分证达到究竟地位。自始至终,从因克果。因赅果海。果澈因源。因果不二。是故但以止观,即摄因果以为宗也。向后止观体状门中。约染浊清净两种三性以修止观。故得佛心我心平等一如。此正修宗之法门。学者当从此门中学。何以故。明宗方能得体,自度度他故。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已竟。
  (丙)四论用。○此科先简宗用。次正论用。盖宗与用。又有别。宗者修德。用者功能也。且宗复有宗宗。有用宗。用亦有宗用。有用用。宗之宗,因果是也。宗之用,因果各有断伏是也。用之宗,大慈悲是也。用之用,法华之断疑生信。净土之离苦得乐是也。若言于宗,但明因果。不言断伏。若言于用,但言断疑生信。不言慈悲。此宗用之别也。然则本部之用为何。则以除障得益为其大用焉。除障者。障有三。所谓烦恼,业,报。烦恼又三。见思,尘沙,无明。业又三。有漏,无漏,漏无漏二边。报又二。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得益者。益有三。所谓般若,解脱,法身。般若为除烦恼障而得。解脱为除业障而得。法身为除报障而得。吾人不得无上菩提,即为三障所障。三障除而益得矣。此当部之妙用也。初心人熏修止观。能了诸法本空,无有真实,则迷事无明先落。迷事无明。痴障也。痴障既除,贪嗔自薄。虽有罪垢,不为业系。设受痛苦,解苦无苦。即是除障。无尘智用,随心行故,即为得益。此初心人依分别性修行止观,除障得益之相也。上来五重玄义中第四论用已竟。
   (丙)五判教相。○此中先述纲要。后判本书。教者,我佛所说之言教也。判者,分别同异也。如来一代时教,智者大师以通别五时,两种四教,而判摄之。两种者。一谓顿,渐,秘密,不定,之化仪四教。二谓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必用两种四教者,实具妙义。盖非化法不能摄。非化仪不能判也。别五时者。一华严时。喻如乳。二阿含时。喻如酪。三方等时。喻如生酥。四般若时。喻如熟酥。五法华涅槃合为一时,喻如醍醐。通五时者。如来说法。原无定时。结集时。有文通者,有义通者,按类收经。未可定拘年限。详见教观纲宗等书,恐繁不述。然则当部判属何教乎。于化法为圆教。何以故。灵峰云。无上醍醐为教相故。如法华味属醍醐,为纯圆之教是也。于化仪为顿教。何以故。依此法门,可以一生取办故。如当部云。令未闻者,寻之取悟是也。上来五重玄义中第五判教已竟。
卷第一
  此卷目也。古时经书,不用方册,制成卷轴。故曰卷。此书原共两卷。因太厚故。分作四卷。第一者,卷首也。余可例知。后不复及。以上释法题竟。
  (乙)二人题
南岳思大禅师
  南狱思大师。为智者大师受业之师。生平灵应多多,未能殚述。略说其概。南岳者。山名。为思大师归隐之处。举其处称之者,避其名也。印度多连人父母之名称之以为尊。如舍利弗是也。我土则反以为亵。必避名举处以示敬。如天台清凉是也。师俗姓李。讳慧思。元魏南豫州武津人也。(今河南上蔡县东。)称为思大禅师者。陈帝所封之号也。出世于梁。涅槃于陈。六七岁时,梦一梵僧劝令出家。顿发信心。求得法华经。昼夜读诵。虽遇疾病,而读如故。又梦普贤乘六牙白象,来摩其顶。顶上隆起,遂成肉髻。昔所未识之文字,自然领解。十五出家。受具足戒。复梦梵僧二十四人为加羯磨。圆满戒法。又梦阿弥陀,弥勒佛,为之说法。随弥勒,同胜友,俱会龙华。年二十,读妙胜定经,好乐禅定。往依慧文大师,得受观心之法。勇猛精进,常坐不卧。三七日得轻安。更复精进,遂动八触。发根本禅。因见三生行道之□。某岁夏竟。(佛制僧律。常以四月半至七月半,结夏安居。期满。解制。是为夏竟。岁岁如此。故以一夏为一岁。)慨无所获。生大惭愧。放身倚壁,背尚未至壁间。豁然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无师智,自然智,一切现前。从此专弘大乘。讲大般若经最多。时有人以毒药害之。师一心念般若波罗蜜。毒即为消。智者廿三岁时,往亲近之。师曰。善哉佛子。我与尔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遂令专诵法华。一日诵至药王品是真精进句。恍见灵山法会未散。师证之曰。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非尔莫证。非我莫识。因令代讲般若。至一心具万行,忽有所疑。师曰。吾昔于夏中,一念顿证诸法现前。此是法华圆顿妙旨。我既亲证。汝不必疑。智者问。师所证是十地耶。师曰。吾本望入铜轮。(圆十住位。此位即可分身作佛。)以领徒早。损己益他。但居铁轮耳。(圆教十信。即六根清净位。)古之作大法师者,如是如是。何可及哉。陈大建九年六月。端坐唱佛来迎。合掌而逝。时六十三岁。
  曲授心要(行者若欲修之,当于下止观体状文中学。若有所疑不决,然后□读,当有断疑之处也。又此所明,悉依经论。其中多有经文论偈。不得不净御之,恐招无敬之罪。)
  此四字后人所加。一以表大师之悲深。一以生世人之敬仰。要者有三。一心要。二境要。三法门要。心即自性清净心。修止观者,必以此心为所依止。故曰要也。此处亦兼第六识心言。修止观者,必藉识心为能依止。故曰要也。境者境界。即本文五番建立第二止观境界中,所言之分别依他真实三自性是也。是为境要。法门即大乘止观法门。诸佛背尘合觉,历祖明心见性,皆由此门。岂不要乎。今但举心要者,举一以赅余也。曲授者,如大人接引小儿,非曲身授手不可。故不曰直说而曰曲授。本文广分别止观门中,作五番建立。即大师委曲传授之悲心也。凡夫业障深重。直指本性,领悟者稀。今蒙大师如此委曲相授,则利钝三根,皆可造修。吾辈当生难遭之想,庶不负大师苦心建立耳。此下尚有小字数行,亦宜加意。经文者,佛说。论偈者,祖师所说也。末二句尤应注意。尝见世人卷握经书,或挟之腋下,或反置背后,是皆不敬之甚者。须知阅诵经书。必须双手捧承。不然招罪不小。诸君勉之。以上释人题竟。
  自此以下,入本文矣。将欲释文,必先分科。即七番共解之标章是也。凡讲经看经,必须标章。方能有条不紊。得其纲要。极不可忽。本文分三大科。第一科,略标大纲。文只一幅许。即三番问答是也。此为序分。本书无通序。只有别序。别序者,发起序也。第二科,广作分别。其中又分五科。直至第四卷之第十二页止。此为正宗分。第三科,历事指点。文在第四卷迄末。此如流通分。第一大科略标大纲者。纲纲纪也。纲不提则目不张。其文不多。故曰略标也。
  
  (甲)二别解文义。分三大科。(乙)初略标大纲(即序分) 。二广作分别(即正宗分)。三历事指点(即流通分)。初又分三。(丙)初泛标正法。次标宗大乘。三标示止观。初又二。(丁)初问。次答。今初。
有人问沙门曰。夫禀性斯质。托修异焉。但匠有殊雕。故器成不一。吾闻大德,洞于究竟之理。鉴于玄廓之宗。故以策修,冀闻正法尔。
  有人问者。大师设为问端,以资发起。不必实指何人。沙门,梵语。此云勤息。勤修众善。息灭众恶也。以广义言之。凡在人道,皆可称沙门。以人人皆宜修善息恶故。然自古相承,此二字久为出家人之专称矣。故师即以自承。善有多多。如有漏善,无漏善,二边善等。恶亦多多。根本不外贪嗔痴。就出家人言。必须修戒定慧。息贪嗔痴。不然。非沙门也。即在圣位,亦皆如是勤息。何况凡夫耶。性者,即本书自性清净心。乃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性是。质者体质。即是五阴色身。禀,禀受。斯,此也。凡有此身,皆禀此性。不禀此性,便非生物。托,依托。修,进修。异者,十法界之差别。禀性斯质,本是一而不异。所谓性相近也。托修异焉,乃致异而不一。所谓习相远也。盖因迷悟之心。托染净之缘。起逆顺之修。成十界之异。可不惧哉。匠,师匠,雕即雕字。雕凿也。殊,不一也。器成不一者。如一木材,因匠人雕凿之高低不一。故成器之精粗美恶。亦因之而不一。此喻师友皆以其所自得者,传授于人。自非有过人之资,即随所传习者,而成种种差别。如遇恶友,即牵入三恶道。遇善人,即导归三善道。学出世间法者,倘不遇善知识,而遇邪知邪见,及外道邪师,求其不入歧途,难矣。或遇自了汉,即今证果,亦不过成一自了汉。能遇大道心人,劝令发大心自度度他,广修万行,即可望成菩萨。更能遇净土家,教令念佛,回向往生,则一生取办,径登不退。尤妙之妙也。此即所谓匠有殊雕。器成不一。由此可知。吾人得遇善知识,真堪庆幸。不可当面错过也。大德二字,褒赞之词。所谓名称远闻,道尊德备是也。洞者,洞达。理者,理性。即是性德。此之性德,古今不变。万劫常新。故曰究竟。鉴者,明澈。宗者,修德。不滞浅近,是为深玄。所谓发深心也。不局小境,是为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