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93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93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大科略标大纲竟。
  
  (乙)第二大科广作分别。○此科即正宗分。正曲示心要之文也。心要即止观。观心之要,不过止观而已。机教相扣,感应道交,遂生此文。盖教必投机,有感斯应如应病与药也。分二。(丙)初重问。二详答。今初。
外人曰。余解昧识微。闻斯未能即悟。愿以方便。更为开示。
  闻略说而不悟,依然是外人也。盖对圆教而言,藏通别三,皆名为外。圆教名字位人,即可称为内人矣。以当部言,明得自性清净心,从此得门而入,可名为内。不得其门而入者,即名外也。解昧者,智昏也。识微者。见浅也。法门玄廓,前所闻者又系略说,故难领悟。斯字,指前科。即者,当下。言未能当下领会也。故愿大师更以善巧方便,开我心地。示我修途。
  (丙)二详答。分三。(丁)初许说。二立科。三解释。今初。
沙门曰。然。更当为汝广作分别。亦令未闻,寻之取悟也。
  然者,许其请也。大乘止观,先须开悟。悟后随处可修。不然。即是盲修瞎炼。悟如开目。修如举足。目足兼资,方到宝所达清凉池。故大师许之曰。更当为汝广作开示。意谓略说不悟者,闻广谈当可悟矣。不仅为汝,亦令其余未闻者,寻此广谈而领取法要,开悟心地。此正祖师悲愿宏深,曲示心要之所以也。
  (丁)二立科。
就广分别止观门中,作五番建立。一明止观依止。二明止观境界。三明止观体状。四明止观断得。五明止观作用。
  先明依止者。先令悟得自性清净心也。此如楞严经中,阿难请问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如来乃先令悟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盖此心性,为一切法之所依止。不先悟此,既无所观之境界,奚辨能观之体状。而断得作用,皆无从生起矣。故五番建立,立此为首。次明境界者。对迷而示真性,则有真实境界。迷心而起妄想,则有分别依他境界。三明体状者,依境起修也。体状文中,两重三自性。即其体状。四明断得者,从修而证也。修止,伏见思尘沙等烦恼。止中兼观,则断见思尘沙等烦恼。既断则有得。所谓断见思得般若智,断尘沙得解脱用,断无明得法身体是也。五明作用者,由证得用也。既证妙体,必兴大用。所谓全体起用。自度度他也。此是五番建立生起之次第。
  
  (丁)三解释。即为五。(戊)初明止观依止。至五明止观作用。初中二。(己)初分科。二各释。今初。
就第一依止中,复作三门分别。一明何所依止。二明何故依止。三明以何依止。
  此三科,亦有生起之次第。问。欲修止观,以何为所依止之体耶。答。依止大乘自性清净心。问。何故依止一心耶。答。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譬如枝叶花果,无根不生。菩提道树,心为之本。故须依止。问。然则以何依止此心修止观耶。答。即是第六识心,当文谓之无尘智,他书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即与六识相应之慧心所也。用此依止自性清净心以修止观者何故。当文云。由意识能知名义,能灭境界,能熏本识,令惑灭解成故。
  (己)二各释。即为三。(庚)初明何所依止。至三明以何依止。初中二。(辛)初标列。二释成。今初。
初明何所依止者,谓依止一心以修止观也。就中复有三种差别。一出众名。二释名义。三辨体状。
  一心者,大乘自性清净心也。即是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此之心性体即真如。汝问何所依止以修止观,即依止此一念之心是已。一心既为万法之本,故其名不一。吾人必须知其种种之名,方能会通。故先出众名。一名必有一义,闻名而不知义可乎。故次释名义。有名有义,必辨名义之体状。若不详辨,恐致邪正不分。故三辨体状。此与立科文中之体状不同。彼乃止观之体状,此是众名之体状也。
  (辛)二释成。即为三。(壬)初出众名。至三辨体状。今初。
初出众名者。此心即是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复名法身。又称如来藏。亦号法界。复名法性。如是等名,无量无边。故言众名。
  此七种名。皆一念心之异名也。心既为万法之本,即有无量之名。故曰无量无边。今之七种,但略举耳。
  (壬)二释名义。分三。(癸)初标章。二广释。三结成。今初。
次辨释名义。
  以此一句。标举章段。下文乃逐名辨释其义。
  (癸)二广释。即为七。(子)初释自性清净心。至七释法性。今初。
问曰。云何名为自性清净心耶。答曰。此心无始以来,虽为无明染法所覆,而性净无改。故名为净。何以故。无明染法,本来与心相离故。云何为离。谓以无明,体是无法。有即非有。以非有故,无可与心相应。故言离也。既无无明染法与之相应,故名性净。中实本觉,故名为心。故言自性清净心也。
  问者,自问也。亦名为征。答者,自答也。亦名为释。此心本来清净。即亘古至今,常为染浊之法所覆,其清净之自性,依然不改。何以故。随缘不变故。无始者,不知其所自始。无始以来,即从古至今之意。无明者,迷闇之义。谓不明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也。楞严经云。此身外洎山河大地,咸是妙净明心中所现物。盖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是唯心所起。既皆心起,见法便当见心。不可心外取法。所以禅宗祖师直指本心,而曰。尽大地是老僧一只眼。即是此意。不明此理,便是无明。无明何以谓之染法。无明者,不觉也。不觉者,昏昧之义。乃染浊相,非清净相也。起信论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覆者,障也。何故此清净心,无始以来为无明染法所覆。从来未悟故。不变随缘故。言体虽不变,而随染缘也。所谓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念起便成动相,违于本寂。无明便成昧相,违于本照。遂举心性之全体,而为阿黎耶识。名为业相。由是而全真成妄,妄分能所。能名转相。亦名见分。所名现相。亦名相分。三细既呈,六粗随具。而惑业苦三。连环不息矣。盖因其不变随缘,从来弗悟。所以无始以来,常为无明染法所覆,而净性不显。然因其随缘不变,万劫常新。所以无始以来,虽为无明染法所覆,而性净不改。必不改者,乃谓之性。改变则非性矣。问曰。不改名性之理,吾知之矣。敢问所以能不改者何故耶。答曰。以无明染法,本来与自性清净之心相离。故不改也。此如捏目成眚,见彼虚空,花起花灭。而彼虚空,并无起灭也。然仍不解相离之故,复问曰。云何为离耶。嗟乎。众生背觉合尘,认他为自,久矣。此中自性清净心之自性二字,最宜体认。夫清净心性,为自己本来面目,本有自体,所以名为自性。岂可迷彼无明昏动之染法,以为自体乎。譬如眼见青黄等色。彼青黄色,乃是他物。眼能见者,乃是自性。可知眼见之性,与彼青黄,一自一他。本来相离。故虽彼青黄,遮障我眼。我之清净见性,依然无改也。况乎无明如空中花,本来无体。而此心性为万法本,具有妙体。一有体。一无体,无可相应也。一染一净,无可相应也。应者,合也,既不相合,云何非离。体是无法者,犹言无体之法。本无而幻有,所以有即非有。盖无明全依净心为体,为心识变现之幻相,无有自体。如捏目而见狂花,狂花岂有自体耶。是故以无明无体有即非有故,无可与心相应。以不相应故,说与心离。以相离故,说自性清净也。中实本觉故名为心者,此自性清净中,实具灵明本觉。有体有用,即寂即照,故名为心。言非顽空可比也。性非有无,名之为中。不可误认作对待之中。理非虚谬,谓之为实。不可误认作有质之实。末句乃总括上义,以明立名为自性清净心之所以。学人闻此名,亟当顾名思义,向自己心性上荐取。法众会得么。心性是有体。无明是无体。无可相应。本来相离。若能向这里透得消息,便为知宗达体的英豪。便得返本还源的大路。着眼着眼。
  (子)二释真如。
问曰。云何名为真如。答曰。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望于诸法,法悉虚妄。有即非有。对此虚伪法故,目之为真。又复诸法虽实非有,但以虚妄因缘,而有生灭之相。然彼虚法生时,此心不生。诸法灭时,此心不灭。不生故不增。不灭故不减。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名之为真。三世诸佛,及以众生,同以此一净心为体。凡圣诸法,自有差别异相。而此真心,无异无相。故名之为如。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实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以为真如。若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实。亦不如是。即为伪异相也。是故起信论言。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此义故,自性清净心复名真如也。
  真者,不妄。如者,不异。有分释。有合释。分释者,先释真。后释如。释真字又分两层。初以不妄为释。有两行文。此借妄以显真也。次以不生灭为释。有三行文。此就相以显性也。此中有正显。有反显。正显者,直显自性之心体。然真实心体,本离名字之相。无可言说。直显甚难。为开示学人计,莫妙于从反面诠显之。是为反显。凡说深微之理,用反显法,其理易明。此说法讲经之善巧也。盖能了得由心而生之一切诸法,莫非虚妄生灭。则能生之心体,其为非虚妄,非生灭可知矣。此南岳大师苦心,后人所以名此书为曲示心要也。○一切诸法下五行文,释真。虚妄之法,差别非一。故曰诸法。一切者,括彼世出世间种种诸法而言之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非因缘和合而有。如世间凡夫,以迷心为因。染境为缘。以迷染因缘和合故,遂有六凡诸法。出世圣人,以悟心为因。净法为缘。以悟净因缘和合故,遂有四圣诸法。此凡圣缘生之诸法,既皆以心之迷悟为因,故曰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即楞严所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是也。以此有体之自心,望于无体之诸法,则知诸法皆悉幻有。故曰法悉虚妄。既是虚妄幻有,故曰有即非有。有者,言其幻有。非有者,言非真实有。而此心性自体,实无言说名字之相。为破妄故,显其是真耳。故曰对此虚伪法故,目之为真也。此以不妄显真义竟。又此一切诸法,虽为有即非有。但以因缘和合,不无非有而有。然而缘合即生。缘散即灭。旋有旋无,皆生灭相。以其生灭,名曰虚妄。故曰但以虚妄因缘而有生灭之相。此即幻妄称相之义也。然既诸法无体,以心为体,故此心不随诸法而为生灭。正如翳眼见空花,花起花灭,与空何预焉。夫有生即有增。有灭即有减。真心既不生灭。故不增减。然则诸法生灭,名为虚妄。此心既不生灭不增减,非真而何。故曰名之为真也。此以不生灭显真义竟。吾人闻此二义。即当认明万法皆妄,唯心是真。然不可误认起心动念之心为真也。一切诸法,正是从念而起。此乃生死根本,楞严名为妄心者是也。起信论云。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岂可认此,谓为真心耶。何以故。真心无念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