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97部分

谛闲大师遗集-第97部分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迷时全不觉知者可比。即此便是住地无明渐除之相。若不分分渐除,则是依然迷而不觉。必不能大开圆解,了达诸法是虚。即果时无明,何能分灭耶。然今但说果时无明灭,而不说住地分除者,以其觉相甚微。(习气未除,即是觉相微也。)未能全彰。故不说耳。今且下从后追前略明其由。谓今于果时无明灭后,知其住地渐灭者,以其圆解已成,证相似觉也。然则当其在观行位,发于一念进修之心时,是心即是发觉初心。即可知其自彼时来,住地无明亦已渐灭矣。何况今至十信位耶。一念二字最要。言其发修已来。只此一念。更无杂念。若不如此,何能解成。由此可知,持诵弥陀圣号,其要妙惟在一念。如能一念念佛,即能圆伏五住烦恼。若或未然。念既不一,则一边念佛,一边起烦恼,何能做到一心不乱。未免徒劳辛苦矣。又经教但言界内见思灭时,圆伏界外尘沙。(即见思细惑。)不言渐灭。今知但以相微难彰,所以不言。实则若非分分渐灭,即亦不能圆伏耳。
  (戌)二正明灭由。
此义云何。谓以二义因缘故,住地无明业识等,渐已微薄。二义者何。一者,知境虚智熏心故,令旧无明住地习气及业识等渐除也。何以故。智是明法,性能治无明故。二者,细无明虚执及虚境熏心故,虽更起无明住地等,即复轻弱。不同前迷境等所熏起者。何以故。以能熏微细故,所起不觉,亦即薄也。以此义故,住地无明业识等,渐已损灭也。
  此义云何句,牒前标起。前云果时无明灭,住地亦少分除者,何故耶。以有二义为其因缘也。不然。住地及业识等,不能渐薄。等者,等于虚状种子等也。云何二义。一约知境虚智熏心义。以明能熏之智是明,性能对治无明,故令原有之住地渐除。二约细无明虚执等熏心义。以明能熏之力轻弱,不同迷境力强,故新起之不觉亦薄。以有此二因缘义,所以住地无明等渐灭也。○知境虚智,即无尘智。约迷境言,名为意识。在观行位,此识渐知诸法唯虚,转名知境虚智。至相似位,见思粗垢脱落,圆解成就,复转名为无尘智。吾辈修行,宜常将所知之境虚道理,存于心中,反熏净心。盖知境虚是智。智乃明法如灯。无明则如闇。以灯照闇,无闇不明。古德云。千年闇室,一灯能照。可显智性能破无明之理。无明既破,尘闇即无。故转名无尘智也。○细无明,即子时根本无明。虚执,即上文见有虚相,此执亦是妄想者是。虚境,即上文细无明妄想所执,以其细故,名为虚境者是。细无明等能熏力弱,所起不觉即薄者。譬如闇主不为愚仆所耸,横暴即为损减是也。
  (戌)三例后结前。
如迷事无明灭后,既有此义。应知一念创始发修之时,无明住地即分灭也。以其分分灭故,所起智慧分分增明,故得果时迷事无明灭也。
  此义者,指上文二义因缘而言。谓于果时迷事无明灭后,既以有此二义故,住地无明等渐已微薄。即可例知未灭以前,(即是观行位一念创始发修之时。)亦必有能熏之智分明,及能熏之无明分弱二义。而使无明住地分灭也。以其下复换言以申明之。谓自一念创始发修以来。以住地分分灭故,所起智慧乃分分增明。不然。果时无明何由得灭,而登圆十信耶。此以结成上来因末验本文中,若不分除不得分灭之义也。分分增明,谓自观行觉至相似觉,分分增进。遂由知境虚智,转为无尘智。智是明法,故曰增明也。○行人修到相似位,为内凡位。从此更进,即转凡入圣。即是转入分真位。以南岳大师之功行,尚复谦示仅居铁轮。(即相似位也。一名六根清净位。)可见由凡夫证入此位,实非易易。相似云者,言不过与常住真心相像而已。犹未证真也。故继此而明分真觉。分真者,分分证真。亦曰分证。(校上来原本卷三竟。)
  (未)四分。真觉。
自迷事无明灭后。业识及住地无明渐薄故,所起虚状果报,亦转轻妙。不同前也。以是义故,似识转转明利。似色等法,复不令意识生迷。以内识生外色尘等,俱细利故,无尘之智倍明。无明妄想极薄。还复熏心,复令住地无明业识习气,渐欲向尽。所现无尘之智,为倍明了。如是念念,转转熏习故,无明住地垂尽。所起无尘之智,即能知彼虚状果报,体性非有。本自不生,今即无灭,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以唯心外无法故,此智即是金刚无碍智也。
  此科文虽不多,而进修位次,共有四十一。即由初住以至等觉是也。(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等觉,共四十一位。)大众须知。何以进修要历许多位次。实因凡夫自无始时,一念不觉。由是而子果无明,相熏相生,惑业苦三,连环不断。直至于今,已历尘沙劫数。病根深固,岂易拔除。所以返妄归真,必须辗转熏修,辗转增进,方能拔尽病根也。可见吾人,但令一念不觉,回头甚难。如给孤独长者,造只桓精舍时,掘地见蚁。舍利弗长老,天眼垂泪。悲其从毗婆尸佛时,即堕蚁身。至今第七佛释迦出世,犹未得脱。嗟乎。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以此蚁观之,岂止百年。恐经过微尘点劫,若不得闻佛法,破我迷梦,那有回头之望。然则我辈幸得人身又闻佛法。光阴易过,岂可蹉跎。又须知修到初住,方登不退。若不修圆顿法门,须历三大阿僧只劫,乃入初住。人身易失,恶缘又多,此长劫中,能保自己不退堕么。然则奈何。幸有释迦教我。弥陀接我。但能一心念佛,发愿往生。尽此报身,径赴莲池海会,便是阿□拔致。阿□拔致者,不退之义。即初住位也。盖净土一宗,乃极圆极顿之法。一修一切修。不历僧祇。亦无渐次。所以能径登不退。我辈幸闻此法,安得不感谢佛恩乎。大众思之。猛进猛进。○迷事无明灭,即上科相似觉所明之十信位。从此业识及住地无明渐薄,乃由初住以上,分分断惑之相。虚状果报,即依正二报。依正皆唯心现,故谓之虚状。内识既渐明利,色尘故渐轻妙。与前三界内之依正染浊,大不同矣。盖圆初住以上,皆居实报庄严土。是依报轻妙也。(弥陀经所明七宝楼台行树等,尚是凡圣同居土境界。实报庄严,倍复过之。)初住以上大士,三心齐发。三德圆明。光明相好,不可思议。是正报轻妙也。以是义故下,申言似识似色等辗转明细。智慧辗转倍明。习气辗转渐薄。如是辗转相熏,以至住地等渐欲向尽。则证入圆十地矣。又复转转熏习增明,而住地无明垂尽。即等觉位也。至此豁然证知,即此虚状之轻妙依正果报,亦复体性非有。本无生灭。唯是一心。于是全体是智,无有分别。何以故。以唯心之外,无有一法故。至此无尘智又转为金刚无碍智矣。金刚者,言其坚利。无碍者,无所障碍也。或曰。此中何言似识。答曰。宗圆记谓,此处似识,不同前文指于六七。乃唯识论之似尘识,即指第八。然本文云。似识转转明利,乃至无尘之智倍明。玩其词意,仍指六七而言,亦无不可。须知六七二识因中转。未至金刚道后。(即未转成金刚无碍智之后。)异熟未空。意识尚在。故约其智用言之,仍名无尘智。约体而言,仍名似识也。又似识转转明利者,以分真位中,前五识有天眼天耳神足通。六识有他心通。七识有宿命通。故云明利也。○上言南岳但证相似觉,何以得知分真觉境界。要知圆教大士,最初在名字觉时,虽未起修,便能了达究竟位中义蕴。岂不能知分证境界。何以故。知一切法当体无性,唯是一心,大开圆解故。大开圆解,禅宗名为彻透三关。盖约位则有分证不同。约悟则一悟一切悟。昔沩山谓仰山曰。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以习气深故,须分分证真。以顿悟同佛故,前位岂不能知后位耶。
  (未)五究竟觉。
此智成已。即复熏心。心为明智熏故,即一念无明习气,于此即灭。无明尽故,业识染法种子习气,即亦随坏。是故经言。其地坏者,彼亦随坏。即其义也。
  金刚智已成,又复熏心者。以异熟识(即第八识。)中,尚有一分微细无明。所谓一念无明习气。即生住异灭四相中之生相。极其微细。前等觉位中,谓住地垂尽。即明其尚有一丝生相,未能净尽耳。须用金刚智断之,而后异熟识空。则住地全坏,彼业识等即亦随坏。而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即究竟觉果位也。是故下引经以证其义。○此中明智,即金刚智。前明二熏文中云。不觉自动显现虚状。须知最初不觉,即此中一念无明。所谓微细生相是也。自动即此中业识。显现者,转相。虚状者,现相。此二即此中染法。无明生相既灭,则业识染法之种子习气,一切永尽。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也。○以金刚智断异熟。若论位次,则如我世尊,从兜率降生,示现八相成道。从金刚干慧,历经金刚信,住,行,向,地,等觉,而至金刚,金刚方至究竟妙觉位也。(圆教位次,一位摄一切位。)上来初明能觉净心义已竟。
  (午)次明净心自觉义。
种子习气坏故,虚状永泯。虚状泯故,心体寂照。名为体证真如。何以故。以无异法为能证故。即是寂照。无能证所证之别,名为无分别智。何以故。以此智外,无别有真如可分别故。此即是心显成智。智是心用,心是智体。体用一法。自性无二。故名自性体证也。
  上来明觉于净心义,全是修证功夫。故分五科详谈。今明净心自觉义,则证无别证,证于自心之本觉。觉无别觉,觉于自心之本具。具无别具,具于诸佛之自证。则唯一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之真如本体是已。所谓全体是觉。全体是智。不可思议。然此不可思议之全体,实具于吾人当下之一念。又极浅近。一念即是,非浅而何。当下即是,非近而何。然则众生何不自证耶。无他。向外驰求故。若能彻底放下,回光返照,即可见其少分如如佛性。若欲证到全分,令智慧佛出生,即须从上观行功夫,步步修进。而相似。(此位为转凡入圣之枢机。)而分真。(至此则超凡入圣矣。)而究竟。(即妙觉。)至于究竟,称为佛果,实亦不过复其本有之性而已。所谓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是也。众生所以不能证者。所谓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是也。此众生与佛之别也。须知从名字觉至究竟觉,皆是做一复字功夫耳。功夫做到究竟,则无明之种子习气尽坏。生灭虚状,永永泯息。唯一不生不灭净心真体。即寂即照。即照即寂。是名真如。到此地位,真如寂照,性体全彰。别无异法而为所证,所证即真如自体。故曰体证真如。其别无所证者何故耶。因其本无异法而为能证,能证即自体寂照。故曰即是寂照。既无能所,安有分别。故名为无分别智。盖心缘永息。圆智现前。灵峰曰。无分别智,即大圆镜智是也。夫所以谓之无分别者,以此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唯一真如自体。并非此外别有真如为寂为照,而可为之分别故也。盖此常寂常照之智,即是净心显成。故智用是心之用。心体即智之体。体用合一,非有二法也。以自性本无二故。故名为自性体证。上文但言体证真如,今更加自性二字者。显其自性无二,非别有体也。○觉于净心义,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