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黄老智慧 >

第16部分

黄老智慧-第16部分

小说: 黄老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裁挥兄樟耍久挥兴啦凰赖奈侍獯嬖凇R账担骸澳巧钡盟郎硖澹辈凰懒榛甑模灰滤!薄堵硖R舭苏28节》,既然灵魂不死,用刀剑火燎,杀都杀不死的,上面说了那么多,与灵魂又有什么相干?常言道:“诌书俚戏,不可考究。”到此也就不必考究,简直是不可言说了。

  那么,老子又是怎么说的呢?首先,老子把人类的现状用他的“三分法”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生之徒”,第二类是“死之徒”,第三类是“人之生动之死地”,各占三分之一(50章)。老子很喜欢用“三分法”,近年来,留心考察美国的总统选举。民意调查显示,铁定拥护的占三分之一,铁定反对的也占三分之一,还有剩下的三分之一是游走票,最后决胜的就在游走票者的最后决定。最近,白宫宣布,美国青少年中吸毒的占28%强,近三分之一。屡验不爽,是不是巧合?还是天下凡事都是三分的?

  “生之徒”就是珍贵生命,注意养生的一群人。老子称他们为:“善摄生者”(50章)。老子又把“生之徒”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本章中的“善摄生者”。他说:“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50章)。”乍看好像老子有什么法术,还是带着什么神符,野兽不能近他的身,并且刀枪不入。或是有什么绝世武功,上山打虎,百万军中自往还。啊!都不是的,老子自己解开了这个谜。他接着说:“以其无死地。”就是他根本不到那种危险的地方去,不入险地。不到有老虎的山上去,老虎怎么吃得到他。好像是说:市虎(汽车)到处都是,喝了酒绝对不开车,绝对不要开快车。这个回答和21世纪的科学家们同一口吻,真是太科学了。第二种,“生之徒”就是:人如果决定了千里之行,速度是一天走百里,十天就走完了。如果把速度减慢,一天只走十里。那么,就可以拖到一百天以后才走完。同样是千里,慢慢地走,所用天数就比以前加了十倍。同理,人生的路程如果本来走六十年的,若其使用“低调主义”,慢一点走,采取“弱势姿态”,缓一点进行,运用“柔软迂回”走法,或是“进一步,退两步”,很可能六十年的路程,实际上要一百二十年才走得完。换句话说,即是把生命延长了一倍。他说:“安以动之徐(缓慢)生。保此道者,不欲盈(满盈或开足马力)。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弊病不层层发生和旧病不重新复发,所以可不至于速死。)。”(15章)。根据这个论点,老子提出了一连串的智慧和方法,如生而不有……不尚贤……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处众人之所恶……保持单纯,微小,不可急着扩张,以至于不可收拾。等等等等。几乎《道德经》每一篇章都有这样类似的提议。目的是要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否则,就是“不道早已(亡)(55章)。”第三种,“生之徒”就是:叫人随时随地“病病”。他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1章)。“病病”前面一个病是动词,后面的是名词。就是:“祛除疾病”。人若没有小病,就不会有中病。没有中病,就不会有重病。没有重病就不会死。不断把致病的因素祛除,就可以不病。不病就不会死。

  以上“生之徒”的三种情况,适用于个人,适用于家,适用于乡,适用于国,适用于天下。譬如,国家在阶段性的过程中,“韬光养晦”“不搞无谓的正面对抗”“阳示柔和,阴修战备,以待时机。”等等,这些政策都是非常实际有用的,也是智慧的,必要的,目的是使国家不容易受到攻击,造就安定局面,好好建设内部,加强实力,以达到长治久安。

  第二类的“死之徒”,一切都与“生之徒”恰恰相反。这一群人虽然活着,就像已经死了一样。譬如:醉生梦死。大明永乐时代,有个县官,名叫:金祥瑞。他说:“我名金祥瑞,一天三个醉,醒了就喝,喝了就醉,醉了就睡。”(胭脂宝褋——京剧)这个官儿就可想而知了。酒精杀死肝细胞和脑细胞,所以酗酒的人免不了得肝炎、肝肿瘤和脑肿瘤,心思错乱,易怒癫狂。其次,“酒”作用的延伸,就是“毒品”了,人若染上了这个,就会思想怪异,行为乖张,已经早就不是人了。使用毒品,自古有之。譬如晋朝流行的“五石散”,很像现代的LSD,什么摇头丸之类的药物。再其次就是淫乱。《金瓶梅》笔下的西门庆,生得高大健美,他不但把五个宣淫的条件:潘、驴、邓、小、闲,样样具备,还做了县里的提刑官,照样有自己的衙门,可以拜牌、坐堂,打扳子。他通过贿赂,居然搭上了当朝太师——第一权奸蔡京,还做上了蔡京的干儿子,正是“前程无量”。西门庆昼夜宣淫,平时补品补药不断地吃,还未到三十三足岁时,得了急性前列腺炎加梅毒(当时中医诊断:癃闭便毒),没几天就死了。联合国卫生组织发表报告:2003年十个月里艾滋病例,数量已经再创空前,多在亚、非两洲。“死之徒”的生活,一切都是在寻死,弄死,拼死和等死。“死之徒”三字,非常耐人寻味。郑国名相子产有兄公孙朝,终日在醉乡,不知日出日落;有弟公孙穆,窕窈盈庭,左拥右抱,足不出户《列子·杨朱第七》。所谓人各有志,虽贤如子产,也是爱莫能助,徒呼奈何。

  第三类,“人之生,动之死地。”这群人为了要生活得更美满,更丰厚(生生之厚),努力以赴,反而促成了死亡。一般人生,古人用酒(包括吃)、色、财、气四个字来概括。有些人则用功、名、利、禄来概括。纪晓岚答乾隆皇帝语:“臣以为江中的船虽多,其实不过是名、利两条船。”这样把人生概括成两个字,更简单了。人生如工蜂,如蚂蚁,从痛下决心到锲而不舍,为名为利,劳苦奔波,死而无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佼佼者,为众人所称羡的。其实,在中国历史中,“伟大”的人物可车载斗量,而出身卑微,竟然搞到轰轰烈烈,无与伦比的,恐怕千古只有魏忠贤一人。魏忠贤是个黄毛小太监,从小就做了“阉人”,是个五体不全之人。长话短说,他居然在短期内,不但能使“阳道复兴”,而且爬到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朝中文武百官之中,“佼佼者”都拜了他做义父。他著了一个“魏忠贤理论”的小册子,凡是违背这个小册子理论的文章和书籍,不是严禁,就是烧毁。朝廷里发言也不能有违反这本小册子的言论,如有人敢在泰山头上动土,小则徒,大则满门抄斩。皇帝没有人能见得到,他才是真有实权的皇帝。天下万方贡献,他家财宝堆积如山。最奇的是,他竟然还有“盖世武功”,万方奉表颂扬。秦皇汉武做了皇帝想登仙,都没有做到“神”。而魏忠贤的“生祠”遍天下,他活着就当了“神”,享受万方香火。论权、位、钱、势、名、乐、神,集于一身的,试问历史上还有谁?可是说倒就倒,连他自己都不能相信。说死就死,连别人都不敢相信。炎炎者灭,赫赫者绝,他的作风不但把自身搞垮了,把他的家族搞垮了,把整个大明国朝也断送了。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4章)。要防止和救治这种现象,就只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还是老子的“低调主义”。

  辩证逻辑的第二种形式——循环式,就是阴阳的运行互为因果。这是老子“认识论”很特殊突出的一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章)。是老子的名言,是很多中国人都能朗朗上口的。俗语也有:“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说法。事物向着自身反对的方向发展,经过逐渐地加量,到了一定的时候,就突然变成与自身相反的事物。术语叫做:量变引起质变。人生在世,坐的不过是名利两条船。“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13章)。人之所望的是宠;所怕是辱。所爱的是得,所厌恶的是失。人们一身随时随地都在这“宠辱”“得失”中翻滚。

  “塞翁失马”是一个有名的成语,也是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是:有个塞翁,他的一匹好马不见了,就忧伤懊恼,气愤填胸。后来,这匹马又找到了,就高兴得了不得。正好是他的独生爱子的生日,就把这匹马送给爱子做生日礼物(现代,很多人把一辆敞篷大红跑车送给过十六岁生日的儿子或女儿,这些人有祸了!),那个小孩子高兴极了,就去骑它。跑了没有两圈,孩子从马上摔了下来,幸好未曾丧命,只把腿摔断了,从此成了残废。于是就有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话。等到故事发展到儿子成了残废时,又多了两句话:“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后来秦始皇征役夫去筑长城,去的都没能活着回来。塞翁的儿子,因为残废,不必去服役,平平安安在家过活。故事又回到了“塞马伤儿,焉知非福。”

  列子《说符第八》里有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三代专做好事的人,一向很平安。家里的黑牛忽然生出了白牛犊来,就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不到一年,他的眼睛无缘故地瞎了。这时那黑牛又生了白牛犊,他就叫儿子去问孔子,孔子还说是吉祥。又过了一年,儿子的眼又无缘故瞎了。不久楚国来攻打宋国(这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战争,《左传》宣公14年,楚围宋都商丘9个月,使得城内,易子相食,析骸为爨。)所有的男人都要去服役作战,大半都战死了。只有这家父子都是瞎子,因而免役。等到战争结束之后,他们父子的眼睛又都医好复明了。

  人若有了这种认识,在得意的时候就不会太张狂,就不会使失意迅速飞到。失意的时候也不必太忧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苦撑过去,否极自然泰来。不管怎么样,都在鼓励人们积极地、乐观地、好好地活下去。同时教导人:“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乐,必顾其所败。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御览459说苑》。庄子在《德充符》里,鲁哀公和孔子的对话中,借孔子的口说:死、生、得、失、穷、达、贫、富、贤、愚、毁、誉、饥渴、寒暑都是事物定型的变化,就像白天、黑夜在人们面前轮流交替一样。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要让穷、达、寿、夭等一切变化来搅乱我们心中的淳和之气,也不让它们搅扰我们的心神思想。如果我们能保持住思想里淳和之气的流通,就不会丢失我们天真的喜悦。无论什么现象发生在我们面前,我们都能随机应付,而且时在欢乐之中。同时,庄子在《应帝王》里,建议我们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祸来了,照出来的是祸;里面反映出来的是祸的样子。福来的时候,照出来的是福的样子。镜子并不去“欢迎”祸的到来,也不去“欢送”祸的离去。同理,镜子不去“欢迎”福,也不“欢送”福。让他们来去自如,而镜子也不把它们的映像守藏在“心中”,根本丝毫不受它们来去的影响,镜子自己还是镜子。因此,镜子永远胜过祸福、得失,本身永远都不会受到伤害。 
 
 
  
 黄老智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