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350-经络汇编 >

第1部分

350-经络汇编-第1部分

小说: 350-经络汇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经络汇编
作者:翟良  
朝代:明·崇祯元年  
年份:公元1628年  


经络统序
属性:经络者,人之元气,伏于气血之中,周身流行,昼夜无间,所谓脉也。其脉之直行大隧者为经,其脉之分派交经者 
为络,其脉络之支别者,如树之有枝,又以其自直行之脉络,而旁行之者也。人肖天地以有生,其经络亦肖天地之时运 
以流行,如每日寅时肺脏生,卯时流入大肠经,辰胃巳脾午心火,未时又到小肠经,申属膀胱酉属肾,戊居包络亥三焦, 
子胆丑肝又属肺,十二经脉任流行。十二经之脉,一有壅滞则病,太过、不及则病,外邪入经络亦病。有始在一经,久 
而传变,为症多端,其症各有经络。如一头疼也,而有左右之分,前后不同;一眼病也,而有大 、小 、黑珠、白珠、 
上下胞之异,当分经络而治。经络不分,倘病在肺经也而用心经药,则肺病不除,徒损其心;病在血分也而用气药,则 
气受其伤,而血病益甚。至外邪入经络,而为传变之症,尤不可不分经络。东垣曰∶伤寒邪在太阳经,误用葛根汤,则 
引邪入阳明,是葛根汤乃阳明经药,非太阳经药也。由此推之,患病之夭于药者,不知其几许人矣。方书云∶“不明十二 
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诚确论也。世之庸医,辄曰吾大方脉也,非针灸科,何必识穴。曾不思先知经络,后能定穴,穴 
可不识,经络亦可不知乎?此其所以为庸也。今所汇之书,经络最晰。穴不混淆,使学人因穴以寻络,因络以寻经,经 
络了然,直寻病源,庶用药无惑。仁人君子有实心济世者,当注意于此矣。 


原始
属性:万物生于造化之中,必赖元气累积,渐次而成形。儿在母腹之中,亦赖气血滋长,渐次而成体。人物之生,皆有所 
本云,何也?太极乃一气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备而万物生矣。当两仪未判之先,总一太极 
也。太极如卵然,内则阴阳混沌也,至开辟而分天地,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天垂象而有日月星辰,地奠形而有山川土 
石,此两仪生四象也。四象具而五行彰,一生水,水全清,未有渣滓;二生火,火则薰灼溷浊而将凝也;三生木,木则 
半刚半柔,而体质成矣,四生金,全至刚而体质坚矣;五生土,土则重大,质浓而成形,是五行备矣。五行既备,则阴 
阳交合,而化生万物也。人得天地之正气而生,既有阴阳,即分男女,故禀干道之粹者为男,禀坤道之粹者为女,乃钟 
五行之秀,得气化之全者也。故头圆象天,足方象地,两目以象日月,四肢以象四时,五脏以象五行,六腑以象六气, 
呼吸以象气机,寤寐以象昼夜,血脉以象江河,毛发以象草木,骨节以象周天之度。一身之中,无不肖乎天地,天地间 
最灵于物者也。上以治历明时,下以分州画野,中以立纲陈纪。辅相天地之不及,裁成天地之太过,所以参天地而为三 
才也。其物之动而为兽者,禀阴阳之偏,头体横,四肢皆足而走。其物之动而为禽者,禀阴阳之盛,头向上,而有翼能 
飞。其物之动而为水族者,禀阴阳之至,无翼足而沉水。植物本乎地,故根入于地,枝叶向乎天,此皆造化自然之妙 
也。今以人之形化言之。《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盖精血会聚,胎孕乃成。其胎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 
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发生。七月游其魂而能动左手,八月游其魄而能动右手,九月三转身,十 
月 
满足而生也。又曰∶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主魂,动生灵也(三魂,一曰爽灵,二月 
胎胱,三曰幽精)。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七魄,一名尸狗,二名伏矢,三名雀阴,四名吞贼,五名非毒,六名 
除秽,七名臭肺)。五月五行分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 
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又有云∶其脏腑生成之次第,若阴包阳者为男,先生左肾; 
阳包阴者为女,先生右肾。其次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胜己者。肾属水,故五赃由是为阴。其次心 
生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胆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已胜者。小肠属火,故六腑由是为阳。其次 
三焦生八脉,八脉生十二经,十二经生十五络。十五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 
孙络生三百二十五骨节,骨节生三百二十五大穴,大穴生八万四千毛窍,则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备矣。 
且妇人怀孕,其各经逐月滋养胎元,皆有次第。一月足厥阴肝脉养,二月足少阳胆脉养,三月手厥阴心包络脉养,四月 
手少阳三焦脉养,五月足太阴脾脉养,六月足阳明胃脉养,七月手太阴肺脉养,八月手阳明大肠脉养,九月足少阴肾脉 
养,十月足太阳膀胱脉养,诸阴阳各养儿三十日,惟手太阳小肠,与手少阴心脉,二脉不养者。以其下主月水,上为乳 
汁故也。若孕妇病而胎不安,就子所养月分,详其气血多寡,察其有余不足而调之。 


脏腑联系分合详说
属性:人生而百骸俱备,九窍(耳目口鼻阳七窍,前后阴二窍)皆灵,惟口之一窍,乃饮食之所从入,气息呼吸之 
道路,门户之首称也。如口之上下口唇,名为飞门,言其动运开张,如物之飞摇也。上下牙齿,名为户门,言其能司出 
入,如户之启闭也。虽属足阳明经,其本又从肾生,肾主骨,故曰牙齿者骨之余。牙齿以内,则舌居焉。舌乃心之 
苗,其本又兼脾肾二经,舌上隐窍曰廉泉,舌动而津液涌出,穴在结喉下。又有云∶舌根下近牙处一小穴,名玉池穴, 
下通肾经,舌动而清水出,即肾水上潮,仙家谓之赤龙搅海。上 之后,如小舌而下垂者,曰悬雍,乃发声之机也。悬 
雍之下,舌之后,有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异涂施化,二道并行,各不相犯。喉在前,主出纳,名吸门;其管坚空, 
其硬若骨,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肺之窍,以激诸脉之行,此气管也。咽在后,主吞咽,名咽门; 
其管柔空,其软若皮,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水食同下,并归胃中,此食管也。吸门、咽门之间,又有会厌,其形非 
肉非骨,由似肉似骨,如钱之大,覆于吸门之上,为声音之关,薄则易于启发,音出快而利便,浓则启发迟,音出慢而 
声重。吸门气出,则会厌开张,若饮食自口入咽,必由吸门而过,会厌即垂,紧盖吸门,饮食由会厌之上而入咽门,毫 
不犯喉,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若当食之时,偶有言语,会厌因之而开张,覆盖不严,则饮食乘气逆入喉门而呛矣。 
气管九节,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内有十二小孔,孔不外透,乃气息之路,谓之十二重楼,仙家谓之十 
二等级。下联肺本,以肺乃相传之官,又为华盖,居诸脏之上,以覆盖诸脏,统一身之气,六叶两耳,中有二十四空, 
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无有穷也。主藏魄,重三斤三两,附着于脊之第 
三椎。肺之下而心系焉。心乃君主之官,形如未放莲花,中有七孔三毛。又有云∶其象尖长扁圆,其色黑赤黄,其中窍 
数,多寡各异,迥不相同,上通于舌,下无透窍,统一身之血。主藏神,重十二两,藏精汁三合,附着于脊之第五椎。 
外有脂膜包裹,赤黄色为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联,共成一片,周回斜着于脊胁,俗名谓之罗 
膈。遮隔肠胃浊气,使不得上薰心肺。所谓膻中也,膻在两乳之间,为气之海,清气所居之地,主呼吸而条贯百脉者。 
包络罗膈,与诸赃腑所联之脂膜,俱系于脊之上下。而包络罗膈,则系于脊之第七节,诸脏系皆于此而通于心,而心亦 
于是而通诸脏。《经》云∶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傍,非傍侧之傍,脊有左右两傍,而小心居于其前),乃神灵之官也, 
禁不可刺。心有四系∶一系上通于肺,肺受清气,下乃灌注,以朝百脉。一系循脊,从左透膈而通于肝。肝乃将军之官, 
如木甲折之象,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亦有系上络心肺,为血之海,上通于目,下亦无透窍。主藏魂,重四斤四两, 
附着于脊之第九椎。胆即系于肝之短叶。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重三两三铢,藏汁三合,一名谓之青肠。一系循脊, 
近右透膈而通于脾。脾在肝下,乃仓廪之官,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鸟脾赤紫,其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磨胃, 
食乃消化。主藏意与智,重三斤三两,长五寸,广三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而藏荣,附着于脊之第十椎。一系入肺两 
大叶间,由肺叶而下,曲折后向,并连脊膂细络,贯脊髓,透膈而通于肾。肾在脾下,肾乃作强之官,形如豇豆,色紫 
黑,有二枚相并,而附着于脊之十四椎,两傍各一寸五分,右为阳水,左为阴水,相对有横管一条相通,中间有一穴, 
是命门,乃相火也。经云∶两个一般无两样,中间一点是真明,正此之谓也。主藏精与志,外有黄脂包裹,内裹淡白, 
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下,有大骨在脊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窍,是肾经带脉过处,上 
行夹脊,至脑中,是谓髓海。五脏之真,惟肾为根,上下有窍,谷味之液,化为气血,气血壮盛,化生精脉,精脉满足, 
人乃久生。盖五脏皆有精,而肾乃其聚处,所以谓肾乃精之舍。若肾精绝,则五脏之气血无余,岂能久生乎?所以人当 
调和饮食,以养后天之气血;保摄精脉,以养先天之元气。此喉之一窍,脏相联系者如此。食管自咽门至胃,长一尺六 
寸,透膈而通于胃。胃之上口,即食管下口,名为贲门,言其如物之奔而不返也。胃乃仓禀之官,水谷之海,号曰太仓, 
又谓之黄肠。重三斤十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广一尺五寸,径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为受纳之府,腐 
化水谷。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为幽门,言其幽暗隐秘之处,水谷由此而入小肠。小肠乃承受之官,化物出焉。重 
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盘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又 
谓之赤肠。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名为阑门,言其阑约水谷,从此泌别清浊。其清之如水者,渗入膀胱而为溺。膀胱 
与小肠,以脂膜相联,有下口,无上口,承受阑门之清而为溺者,亦藉此脂膜以相通也。为其内空,善受湿气,湿气入 
始化而为溺,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三合。又谓之黑肠,其浊之滓 
秽者,传入大肠。大肠乃传导之官,变化出焉,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右回叠积, 
盘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又名回肠。大肠下口,即直肠上口,名为魄门。直肠下口,名为肛门,滓秽之物,从 
此出焉。此咽之一窍,腑相联系者如此(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