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15部分

605-张氏医通-第15部分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常。虚火之故也。虚损转潮热泄泻。脉短数者不治。虚损脉浮大者。属阳虚。细数者。属阴虚。 
芤为失血。若两手俱芤。而中有一部独弦者。为有瘀蓄未尽。当散瘀为先。不可骤补。若见数大 
者。为火旺。必难治。若见涩脉来至者。亦不可治也。弦数为骨蒸。自上而下者。必寸口浮数。 
自下而上者。必尺中弦急。若关尺俱弦细而急。如循弦缕者不治。又尺中弦强者。必因房室发热。 
加之误服寒凉。故脉如是。然虚损之人。虽远房室。其尺脉之弦强。必不能便软。若更犯房室。 
明日反和。此阴阳得交。故尔暂软。后日诊之。其弦强必愈甚。诊察之际。不可不辨也。石顽治 
牙行陶震涵子。伤劳咳嗽失血。势如泉涌。服生地汁、墨汁不止。余及门周子。用热童便二升而 
止。邀石顽诊之。脉得弦大而虚。自汗喘乏。至夜则烦扰不宁。与当归补血汤四帖而热除。时觉 
左胁刺痛。按之漉漉有声。此少年喜酒负气。尝与人斗狠所致。与泽术麋衔汤。加生藕汁调服。 
大便即下累累紫黑血块。数日乃尽。后与四乌 骨一芦茹为末。分四服。入黄牝鸡腹中煮啖。留 
药蜜丸。尽剂而血不复来矣。 
又治颜汝玉女。病虚羸寒热。腹痛里急。自汗喘嗽者三月余。屡更医药不愈。忽然吐血数口。 
前医转邀石顽同往 
诊。候其气口虚涩不调。左皆弦微。而尺微尤甚。令与黄 建中加当归、细辛。前医曰。虚劳失 
血。曷不用滋阴降火。反行辛燥乎。余曰不然。虚劳之成。未必皆本虚也。大抵多由误药所致。 
今病欲成劳。乘其根蒂未固。急以辛温之药提出阳分。庶几挽回前失。若仍用阴药。则阴愈亢而 
血愈逆上矣。从古治劳。莫若金匮诸法。如虚劳里急诸不足。用黄 建中。原有所祖。即腹痛悸 
衄。亦不出此。更兼内补建中之制。加当归以和营血。细辛以利肺气。毋虑辛燥伤血也。遂与数 
帖。血止。次以桂枝人参汤数服。腹痛寒热顿除。后用六味丸。以枣仁易萸肉。或时间进保元、异 
功、当归补血之类。随证调理而安。余治虚劳。尝屏绝一切虚劳之药。使病气不致陷入阴分。深 
得金匮之力也。门人进问虚损之治。今人恒守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二语。咸以清热平肝为务。 
吾师每以扶脾益肝建功。其旨云何。石顽答曰。夫嗽虽言肺病。而实本之于胃。内经咳论有云。 
其本在胃。颇关在肺。其义可见。至于平肝之说。关系匪轻。肝为生发之脏。主藏精血。精血内 
充。证脉俱无由见也。凡虚劳里急。亡血失精。烦热脉弦诸证。良由生气内乏。失其柔和而见乖 
戾。似乎邪热有余之象。是须甘温调补。以扶生发之气。审系阴亏。则壮水以制阳。阳虚则培土 
以浓载。使之荣茂而保其贞固。讵可复加削伐而损既病之胃气乎。 
复问虚损之宜于扶脾益肝。敬闻命矣。先哲治按中。多有三黄、四物等方者。何也。答言风 
土不同故也。西北之人。恒食煤火。煤为水土之精英。得水益炽。作食食之。能助真火。真火过 
极。则为壮火。壮火散气。是以西北之人。患中风者多。虚羸者少。即或有之。惟以苦寒清火为 
务。虽有虚证。无藉辛温也。东南之人。惟食薪火。薪禀水土之 悍。得水即灭。作食食之。专助 
龙火。龙火飞腾。则为邪火。是以东南之人。患中风者少。虚羸者多。纵有肝邪。最忌苦寒 
伤中之剂。虽有木郁。难于升发也。然西北之人。岂无真阳虚剧。宜用姜、附者。东南之人。岂 
无邪热亢极。宜用芩、连者。当知北人禀赋虽强。以水为事。真阳耗竭。非峻投辛烈。乌能扶元 
气于无何有之乡。南人禀赋虽薄。恣情自恃。邪火暴逆。非暂用苦寒。何以救真阴于将竭之顷哉。 
庸师但知辛热有助阳之功。曷知有损阴之患。苦寒有伤中之虑。曷知有救阴之力欤。 

卷三寒热门
发热
属性:东垣云。仲景论内外不足。发热自汗之证。大禁发汗。若饮食劳倦。杂病发热。自汗表虚之 
证。认作有余。误用表药发之。汗大出而表益虚也。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为外伤。 
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如火。先少阳也。从内而之外者为内伤。伤食令人头痛。脉数发热。但左手 
脉平和。身不疼痛是也。人迎气口俱紧盛。或举按皆实大。发热而恶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内外 
俱伤也。夏月火乘土位。湿热相合。病多烦躁闷乱。四肢发热。或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皆湿热 
相搏。郁而不伸。故致热也。发热身疼。而身如熏黄者。湿热也。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 
风湿也。汗出而身热者。风热也。身热脉弦数。战栗而不恶寒者。瘅疟也。中脘有痰。令人憎寒 
发热。恶风自汗。寸口脉浮。胸膈痞满。有类伤寒。但头不疼。项不强为异。虚烦与伤寒相似。 
身热脉不浮紧。不恶寒。但热而烦。头不痛。香港脚为病。大便坚。脚膝两胫肿痛。或枯细者。当 
其发时。亦发热憎寒呕恶。有似伤寒也。春夏之交。发热而渴。或微恶寒。右手脉来数盛者。温 
病也。身热头疼。自汗多眠。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风温也。夏月大热而渴。脉盛躁者。热 
病也。夏月脉虚。身热而喘乏者。伤暑也。四肢发热。口舌咽干。烦躁闷乱者。心与小肠之火。 
乘脾土之位。脾主四 
肢。为诸阳之本。脾热故四肢发热。每日晡时憎寒壮热。脉数盛而有痛处者。痈毒之将发也。 
李士材治夏彝仲太夫人。年届八十。因彝仲远仕闽中。忧思成疾。忽发热头疼。医以伤寒发散 
禁食。一剂而汗如浴。喘促神昏。其脉大无力。即令进食。而投参、 、白术、橘红、甘草、煨 
姜。一剂而喘汗差减。倍用参、术至一两。证愈七八。惟食未强。此火衰不能生土。加熟附、干 
姜。服二月而痊。 

卷三寒热门

属性:经云。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 螈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 
肉痛。血溢血泄。淋闭之病生矣。病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 
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五条分属五脏证。)诸厥固泄。皆属 
于下。(谓下焦肝肾之病。)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谓上焦心肺之病。)诸热瞀螈。皆属于火。 
(手少阳三焦经。)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手少阴心经。)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足太阳膀胱经。)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手厥阴心胞络经。)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足太 
阴脾经。)诸躁狂越。皆属于心。(足阳明胃经。)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足厥阴肝经。)诸 
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手太阴肺经。)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手阳明大 
肠经。)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手太阳小肠经。)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足少阴肾经。)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足少阳胆经。) 
按病机十九条。邵元伟分属经脏。前五条各属五脏之病。次二条兼该上下之病。后十二条分 
隶十二经证。而河间原病式从未论及。皆偏言盛气实邪。立言若此。虚者何堪。故楼氏指其治法 
之偏。诚非过也。观十九条中。除五 
脏上下外。其间属火者五。属热者四。其外惟风寒湿三气而已。况五脏中之心脏。岂非亦属火乎。 
今以全节类诸热门。使学人比例而观。庶寒热热盛之机。可了然无惑矣。 
盛启东云。治热须辨真假。夫真热则发热恶寒。脉数有力。按之更实。烦躁口渴。大便燥。 
小便赤涩。或利臭积。发言壮厉。不欲近衣者是也。亲乎表者宜发散。亲乎里者宜通泄。假热亦 
发热恶寒。而足必不热。脉大而虚。按之微弱。身虽炽热而不躁不渴。或见虚狂躁渴而不能引饮。 
发过顷之即止。终不及声高詈骂者也。经曰。寒热有真假。治法有逆从。此之谓也。 
杂病发热。阴虚于下也。经云。阴虚则发热。夫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精 
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间而发热也。实非有热。当作阴虚治。 
而用补养之法可也。 
丹溪论昼夜发热。昼重夜轻。口中无味为阳虚。午后发热。夜半则止。口中知味为阴虚。阳 
全阴半。阳得以兼阴。阴不得以兼阳也。至于或昼或夜。或作或止。不时而发者。此脾胃气血俱 
虚。火气不宁之证。不可拘于昼夜之候也。阳虚责在胃。阴虚责在肾。盖饥饱伤胃。劳役则兼伤 
脾。阳气虚矣。房劳伤肾。竭力则伤肝。阴血亏矣。 
肾虚火不归源。游行于外而发热者。烦渴引饮。面目俱赤。遍舌生刺。两唇黑裂。喉间如烟 
火上冲。两足心似烙。痰涎壅盛。喘急气促。脉洪大而数疾无伦。按之微弱者是也。法当导火归 
源。误用寒凉必殆。即或知其本虚而用补益。不辨阴虚阳虚。漫投参、术。则阳愈盛。而阴愈虚。 
壮热转增。八味、桂、附之属愈不敢施。不得已用知、枯、芩、连折之。必至燥渴咽痛腹痛泄泻而死。 
凡暴热不止。脉滑数。或洪盛。皆为实热。宜随表里孰轻孰重而清理之。或脉虽沉而按之实坚者。 
为里实。必用苦寒下夺之。若热久不止。脉来虚数无力。服调补药不应。饮食无味。或至夜烦渴。 
或反加干咳者。此必阴血受伤。当以血药调补其阴。则阳热自化。阴阳虚盛之机。不可不审而急 
为转关也。 
〔诊〕脉数为热。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无力虚热。有力实热。滑数心下结热。缓而滑为热中。 
牢为脾胃盛热。若发热而脉反沉细。或数疾无力者。病脉相反也死。病热有火者生。心脉洪是也。 
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四肢厥。 
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 

卷三寒热门
潮热
属性:潮热有作有止。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也。 
有虚有实。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其余有潮热者。当审其虚实。若大便坚涩。喜 
冷畏热。心下 然。睡卧不着。此皆气盛。所谓实而潮热也。凉膈散、大柴胡辈下之。若胃气消 
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 羸。病虽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宜逍遥散、小柴 
胡等加减。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患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 
阴不济阳。朝用加味逍遥散。暮用六味丸。不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八味丸。有潮热似疟。胸 
膈痞塞。背心疼痛。气弱脉弦。服补药不效者。此属饮证。随气而潮。故热亦随饮而潮。于痰饮 
门求之。气口脉滑。内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者。于伤饮食门求之。 

卷三寒热门
恶寒(背恶寒)
属性:经云。阳虚则外寒。奈何。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 
而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恶寒者。虽当夏月。若遇风霜。欲得重绵。时觉凛凛战栗如丧神守。 
此热伏于里。而反觉自冷。实非寒也。或曰。往往见有服热药而愈者。何也。曰。病热之人。其 
气炎上。郁为痰饮。抑遏清道。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