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儒门事亲-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针小而锐者砭之
,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又治一男子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
下,余以凉药灌于鼻中,下十余行,外以拔毒散敷之,阳起石烧赤,与伏龙肝各等分细末,
每日以新水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又尝治一贵妇喉痹,盖龙火也,虽用凉药而不可
使冷服,为龙火宜以火逐之。人火者,烹饪之火是也。乃使曝于烈日之中,登于高堂之上,
令侍婢携火炉,坐药铫于上,使药常极热,不至大沸,通口时时呷之,百余次,龙火自散。
此法以热行寒,不为热病 格故也。大抵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但人畏针,委曲旁
求,瞬息丧命。凡用针而有针创者,宜捣生姜一块,调以热白汤,时时呷之,则创口易合。
《铜人》中亦有灸法,然痛微者可用,病速者,恐迟则杀人。故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
容少待。《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然喉咽中,岂能发汗。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
。后之君子,毋执小方,而曰吾药不动脏腑,又
妙于出血,若幸遇小疾而获功,不幸遇大病而死矣!毋遗后悔可矣!
卷三
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
属性:先贤说五积六聚甚明,惟治法独隐。其言五积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
,如覆杯,有头足,久不已,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者是也;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
脐,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病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大如复盘,久不
已,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俗呼为食劳黄也;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
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嗽,发肺痈;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
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此五积之状,前贤言
之,岂不分明。遍访医门,人人能道。
及问治法,不过三棱、广术、干漆、 砂、陈皮、礞
石、巴豆之类。复有不明标本者,又从而补之。岂有病积之人,大邪不出,而可以补之乎。至于世之磨积
取积之药,余初学医时,亦曾用之,知其不效,遂为改辙。因考《内经》,骤然大悟。《内
经》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王太仆曰∶达谓吐,发谓汗,夺谓
下,泄为利小便,折谓折其冲逆。
此五者,五运为司天所制,故立此五法,与五积若不相似
然。盖五积者,因受胜己之邪,而传于己之所胜,适当旺时,拒而不受,复还于胜己者,胜
己者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肝之积。得于季夏戊巳日;心之积,得于秋庚辛日;脾之积,
得于冬壬癸日;肺之积,得于春甲乙日;肾之积,得于夏丙丁日。此皆抑郁不伸而受其邪也
。岂待司天克运,然后为之郁哉?且积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或伤酸、
苦、甘、辛、咸之
食,或停温、凉、热、寒之饮,或受风、暑、燥、寒、火、湿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导
方寸大而去之。不
幸而遇庸医,强补而留之,留而不去,遂成五积。
夫肥气者,不独气有余也,其中亦有血矣
。盖肝藏血故也。伏梁者,火之郁也,以热药散之则益甚,以火灸之,则弥聚。况伏梁证有
二,名同而实异,不可不详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在肠胃之外,有大脓血,此伏梁
义同肚痈;其一伏梁,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是
为风根,不可动,动则为水溺涩之病。此二者,《内经》虽言不可动,止谓不可大下,非谓
全不可下,恐病去而有害痞气者。举世皆言寒则痞,《内经》以为湿则痞。虽因饮冷而得,其阳
气为湿所蓄,以热攻之则不散,以寒攻之,则湿去而寒退矣。
息贲者,喘息愤而上行也。此旧说
也。余以谓贲者,贲门也。手太阴之筋,结胸里而贯贲,入贲,下抵季胁,其病支转筋,痛
甚则成息贲。手心主结于臂,其病胸痛息贲。又云∶肺下则居贲迫,肝善胁下痛,肝高则上支
贲,两胁 为息贲。若是言之,是积气于贲而不散。
此《灵枢》说五脏处,言此贲自是多,
故予发之。贲豚者,贲与奔同。《铜人》言或因读书得之,未必皆然也。肾主骨,此积最深难疗,大
忌吐涌,以其在下,止宜下之。故予尝以独圣散吐肥气,
疑
之以降火之药调之。又尝治痞气,万举万全,先以瓜蒂散,吐其酸苦黄胶腥腐之物三、二升
,次以导水、禹功,下二、三十行,末以五苓淡剂等药调之。又尝治息贲,用瓜蒂散,不计
四时,置之燠室中,更以火一炉,以助其汗,吐、汗二法齐行。此病不可逗留,久则伤人。又尝治贲豚
,以导水通经,三日一下之,一月十下,前后百行,次用治血化气磨积之药调之。此积虽不伤人
,亦与人偕老。
若六聚之物,在腑属阳而无形,亦无定法。故此而行之,何难之有?或言余
之治积太峻。予曰∶不然。积之在脏,如陈茎之在江河。且积之在脏,中
间多着脂膜曲折之处,区臼之中;陈
茎之在江河,不在中流,多在汀湾洄薄之地。遇江河之
溢,一漂而去。积之在脏,理亦如之。故予先以丸药驱逐新受之食,使无梗塞。其碎着之积,已离而未下。
次以散药满胃而下。横江之筏,一壅而尽。设未尽者,以药调之。惟坚积不可用此法,宜以
渐除。《内经》曰∶坚者削之。今人言块癖是也。因述九积图,附于篇末,以俟来
哲,知余用心独苦久矣,而世无知者。食积,酸心腹满,大黄、牵牛之类,甚者礞石、巴豆。
酒积,目黄口干,葛根、麦 之类,甚者甘遂、牵牛。
气积,噫气痞塞,木香、槟榔之类,甚者枳壳、牵牛。
涎积,咽如拽锯,朱砂、腻粉之类,甚者瓜蒂、甘遂。
痰积,涕唾稠粘,半夏、南星之类,甚者瓜蒂、藜芦。
癖积,两胁刺痛,三棱、广术之类,甚者甘遂、蝎梢。
水积,足胫胀满,郁李、商陆之类,甚者甘遂、芫花。
血积,打扑肭瘀,产后不月,桃仁、地榆之类,甚者虻虫、水蛭。
肉积, 瘤核疠,腻粉、白丁香,砭刺出血,甚者
九积皆以气为主,各据所属之状而对治之。今人总此诸药,并为一方,曰∶可治诸积,大谬
也!吾无此病,焉用此药?吾无彼病,焉用彼药?十羊九牧,何所适从?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卷三
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二十三
属性:病派之分,自巢氏始也。病失其本,亦自巢氏始也。何者?老子曰∶少则得,多
则惑。且俗谓噎食一证,在《内经》苦无多语,惟曰∶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谓大肠、
小肠、膀胱也。结,谓结热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后不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
则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
谓胃为水谷之海,日受
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病噎者,三日、五日,或五、七日不便,是乖其度也
,亦明矣。岂非三阳俱结于下,广肠枯涸,所食之物,为咽所拒。纵入太仓,还出咽嗌。此
阳火不下,推而上行也。故经曰∶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此理岂不晓然?又《气厥论》云∶
肝移寒于心为狂膈中阳气与寒相搏,故膈食而中不通,此膈阳与寒为之也,非独专于寒
也。《六节脏象》又云∶人迎四盛以上为格阳。王太仆云∶阳盛之极,故膈拒而食不得入。
《正理论》曰∶格则吐逆。故膈亦当为格。
后世强分为五噎,谓气、忧、食、思、劳也。后又分
为十膈五噎。其派既多,其惑滋甚。人之溢食,初未必遽然也。初,或伤酒食,或胃热欲吐。或胃风欲吐,
医氏不察本原,火里烧姜,汤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继之,荜茇未已,胡椒继之。虽曰和胃
,胃本不寒;虽曰补胃,胃本不虚。设如伤饮止可逐饮;设如伤食,止可逐食。岂可言虚,
便将热补?《素问》无者,于法犹非。素热之人,三阳必结,三阳既结,食必上潮。医氏犹云
∶胃寒不纳。燔针钻肉,炷艾灼肌,苦楚万千。三阳热结,分明一句,到了难从。不过抽薪最
为紧要,扬汤止沸,愈急愈增。岁月弥深,为医所误。人言可下,退阳养阴。张眼吐舌,恐
伤元气。止在冲和,闭塞不通,经无来路,肠宜通畅,是以鸣肠。肠既不通,遂成噎病。
世传五噎宽中散,有姜有桂;十膈散,有附有乌。今予既斥其方,信乎与否,以听后贤。或云
∶忧恚气结,亦可下乎?余曰∶忧恚磐礴,便同火郁,太仓公见此皆下。法废以来,千年不
复。今代刘河间治膈气噎食,用承气三汤,独超近代。今用药者,不明主使,如病风狂嘻嘻
,不及观其效,犹昧本原,既懒问咨,妄兴非毁。今予不恤,姑示后人。用药之时,更详轻
重。假如闭久,慎勿陡攻,纵得攻开,必虑后患,宜先润养,小着汤丸,累累加之,关扃自
透。其或咽噎,上阻涎痰,轻用苦酸,微微涌出,因而治下,药势易行。设或不行,蜜盐下
导,始终勾引,两药相通,结散阳消,饮食自下。莫将巴豆,耗却天真,液燥津枯,留毒不
去。人言此病,曾下夺之,从下夺来,转虚转痞。此为巴豆,非大黄牵牛之过。箕城一酒官
,病呕吐,逾年不愈,皆以胃寒治之,丁香、半夏、青陈、姜附,种种燥热,烧锥燎艾
,莫知其数。或少愈,或复剧,且十年,大便涩燥,小便赤黄。命予视之。予曰∶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王太仆云∶上,谓上焦也。火气炎上之气,谓皆热甚而为呕。以四生丸下三十行,燥粪肠
垢,何啻数升?其人昏困一、二日,频以冰水呷之,渐投凉乳酪、芝麻饮,时时咽之。数日外
,大啜饮食,精神气血如昔。继生三子,至五旬而卒。
卷三
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二十四
属性:留饮,止证也,不过蓄水而已。王氏脉经中,派之为四∶痰饮、悬饮、支饮、溢
饮。《千金方》又派之为五饮,皆观病之形状而定名也。今予皆不论,此论饮之所得。其
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冷而
得之者。饮证虽多,无出于此。
夫愤郁而不得伸,则肝气乘脾,脾气不化,故为留饮。肝主虑
,久虑而不决,则饮气不行。脾主思,久思而不已,则脾结,故亦为留饮。人因劳役远来,
乘困饮水,脾胃力衰,因而嗜卧,不能布散于脉,亦为留饮。人饮酒过多,肠胃已满,又复
增之,脬经不及渗泄,久久如斯,亦为留饮。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饮寒水,本欲止渴,乘快
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人若病饮者,岂能出此五者之外乎?
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生燥,久则成痰。在左胁者,同肥气;在右胁者,同息贲;上入肺则
多嗽;下入大肠则为泻;入肾则为涌水,濯濯如囊浆。上下无所之,故在太阳则为支饮,皆
由气逆而得之。故湿在上者,目黄面浮;在下者,股膝肿厥;在中者,支满痞隔痰逆。在阳
不去者,久则化气;在阴不去者,久则成形。
今之用方者,例言饮为寒积,皆用温热之剂,
以补之燥之。夫寒饮在中,反以热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