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伤寒指掌-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见舌苔白带灰黑色。或白中带黑点。或边黄中黑。或前半黄后半黑。或纯黄燥苔。或
黄分八字。种种形色。皆阳明太阴之验。外症身体灼热。口渴唇燥。左关数。右
关滑。此阳明热邪内蕴。以致 不得透。毒不得解。因与太阴为表里而传入也。急宜透之提之。不使毒
邪陷入三阴。用二角、芩连、连翘、牛蒡、桔梗、薄荷等。使 外达而解。如 点隐隐不得外透。加
角刺数分以透之。如大便秘而潮热谵语者。阳明为重。太阴为轻。下之可也。
邵评∶阳明热邪内郁成 。不外达而内传太阴。实热症也。仍宜提邪外达。
卷一阳明新法
阳明少阴
属性:前阳明太阴。因阳明之邪失表失清。以致将陷太阴。作实证治。故犹用提透。此阳明少阴。由其人本属
阴虚。即病在阳明。而少阴已不能支。此土来克水。水不济火也。当作虚症治。
凡见舌苔中黄边紫。前半黄。后半紫。或前半白。后半红。脉左数右洪。外症潮热。舌
燥唇焦。口糜气秽。齿衄烦渴。此景岳所谓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之症也。宜大小甘
露、玉女煎之类。随症加减。无不应手。
邵评∶此肾阴亏而胃有热。气血两燔。灼耗肾水之正法。
卷一
少阳总要述古
属性:x小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柴胡去参夏加桂枝蒌根汤。小建中汤。黄连汤。x
卷一
少阳本病述古
属性: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往来寒热。胸胁满痛呕。
按少阳属半表半里。故仲景以口苦。咽干目眩。为一经主病。盖胆属木。而少阳为相火。此皆木火上
炎之证。已该伤寒杂症而言。阅少阳篇内。或言伤寒。或言中风。或言并病。或言转属。本无一定。
若执定从太阳阳明传入。不啻痴人说梦矣。
凡遇伤寒初起头痛发热。而脉弦细者。此少阳初感寒邪。故头痛发热与太阳同。
而脉则现少阳本象也。少阳少血多火。虽有表邪。不可发汗。当以小柴胡汤和之。
若发热耳聋。目赤胸满而烦者。此少阳中风也。盖少阳属木火。风中其经。亦同气相感。风动火炎。
故见症如此。耳目为表之里。胸中为里之表。亦当用小柴胡汤和之。
若头痛胸满。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脉浮而弦。自下利者。此太阳少阳合病也。缘热邪入少阳之里。
胆移热于脾。故下利。黄芩汤主之。其邪不在半表。而在半里。故不用柴胡而主黄芩。呕加半夏、生
姜。治痰饮也。
伤寒汗出不解。十余日。结热在里。心下痞硬。呕吐下利。复往来寒热者。大柴胡汤主之。此热邪从
少阳而结于阳明。故合治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桂枝症)胁下满。(柴胡症)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按此是太阳少阳并病。当用小柴胡。去参夏。加桂枝、栝蒌根两解之。
阳明病发潮热。(阳明)大便溏。小便自可。(胃未实)胸胁满者。(少阳)小柴胡汤主之。按
此阳明少阳合病。因胃家未实。故从少阳胸胁满一症。即用小柴胡和之。使热邪
从少阳而解。不复入阳明矣。
阳明病。不大便。胸下硬满而呕。(尚在少阳部位)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按白苔。属
痰饮溢于上焦。与小柴胡。则痰饮化而津液行。胃气一和。则上焦仍得汗出而解矣。
邵评∶若痰饮溢于上中焦。症见少阳阳明。可用柴胡温胆汤。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按尺寸俱弦。为少阳受病。
今阳涩阴弦。是寒邪伤于厥阴也。腹中为厥阴部位。故急痛。先用小建中。所以平肝散寒也。未瘥。
仍用柴胡者。使邪引出少阳而解也。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此寒热相持于内。故用姜连以和里。胃
中寒邪尚可外达。故用桂枝以和表。此仍不离少阳之和法。亦可兼治厥阴寒热呕逆。
邵评∶因上热下寒。格拒中宫。故腹痛而呕吐。用黄连汤开痞而和上下也。且黄连汤与小柴胡汤。
俱是枢机之剂。而为和法。小柴胡和其表里。黄连汤和其上下。同一和法。而有横直之不同也。
卷一少阳本病述古
口苦咽干
属性:论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皆胆火内盛。上走空窍而然。不拘伤寒杂症。以少阳相
火治之。柴芩、栀子、丹皮之类。
邵评∶此症是胆火上升。不拘伤寒杂病。皆当清其相火。
卷一少阳本病述古
目眩
属性:眩。头旋目花也。在少阳。为木火上炎。凡钩藤、天麻、池菊等。均属熄风妙品。宜加入之。
汗吐下后。属虚无疑。
卷一少阳本病述古
耳聋
属性:少阳中风。则耳聋无闻。厥阴荣卫不通。耳聋囊缩者死。凡伤寒温疫。耳聋为常
例。然以此可察病之重轻。其耳渐醒。其病渐退。其聋渐甚。其病渐进。
按金鉴云。目眩耳聋。少阳本病。病退自复。若三法后。目眩兼神昏语乱者。乃神散
气脱之候。不治。若误发湿温之汗。以致耳聋不能言语者。名重 。死证也。
邵评∶以耳聋察病之轻重。验其精气之伤与不伤也。惟瘟疫耳聋。不关少阳。治不同例。
卷一少阳本病述古
往来寒热
属性:少阳有往来寒热。寒已而热作。热已而寒起。相因不已是也。为少阳主证。小柴胡汤。
邵评∶邪与阳争则寒。与阴争则热。在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少阳在半表半里。故为主症。
太阳有如疟寒热。寒热无休止之常。日三五发。谓之如疟。此太阳未尽之表邪也。
无汗。宜麻桂各半汤。有汗。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若寒热有作止之常。一日一次。或间日一次。谓之疟。不得概以小柴胡治之。(参金鉴)
邵评∶太阳表邪未尽。不可不汗。故用此三方。然亦不可过汗。故用此二方微汗之。
按往来寒热。虽为少阳本病。而所因有三。如少阳自受寒邪。阴气郁遏。初则不能
发热恶寒。至五六日。郁热内发。与寒邪相争。则为往来寒热。一也。或太阳受寒。过
五六日。余邪转属少阳。而为往来寒热。二也。或少阳自受风邪。即为往来寒热。三
也。不得执定从太阳传来。其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此皆少阳本病
也。或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此皆少阳或
有之证也。总以小柴胡汤主之。其或有之证。治法悉在本方加减内。须细阅之。(参来苏集)
邵评∶少阳在半表半里。为枢机之经。偏寒偏热。本无一定。故多或然之症。
卷一少阳本病述古
胸胁满痛
属性:邪气传里。必先自胸而胁。以次经心腹而入胃也。是以胸满多带表症。胁满多带半表半里。故胸中窒。
栀子豉汤。以吐虚烦。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瓜蒂散。以吐实痰。作表症治。若胸满痛及胁。
为少阳症。小柴胡汤。(参准绳)按金鉴云。脉浮。惟胸满而不及胁者。仍属太阳表分也。宜麻黄汤。
因胸及胁而皆满者。属少阳经。宜小柴胡汤。若十余日不解。胸胁满而兼干呕潮热者。是少阳兼阳明也。宜大柴
胡加芒硝两解之。若表已解。心下及腹。引胁满硬而痛。干呕。小便不利者。是停饮内实也。宜十枣汤攻之。
邵评∶胸胁满痛。有表里病因之不同。当分经辨症施治。惟伏暑湿温胁痛。寒热
如疟。不可误作柴胡证。以香附、旋复花、苏子、广皮、半夏、茯苓、米仁。治腹满。加川
朴。痛甚。加降香。久不解。间用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为末。神曲糊丸。)
卷一少阳本病述古
呕
属性:邪在半表半里。多呕。故呕属少阳。然六经皆有呕症。各照本经治之。
邵评∶呕属少阳。以木火上升犯胃。胃逆不降而呕也。然六经皆有呕症。故分别治之。
按金鉴云。表邪入里。里气拒格。上逆作呕。属少阳。宜小柴胡汤主之。若表邪不解
而呕。属太阳。宜柴桂汤。若食谷欲呕。属阳明中寒。宜吴茱萸汤。呕吐涎沫。属厥阴。
亦宜吴茱萸汤。呕吐蛔。乌梅丸。呕而饮。饮而呕。相因不已。是停水也。宜五苓散。
邵评∶呕有多因。宜分经辨症为治。临症时切须细审。
卷一
少阳新法
属性: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夏必病热。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故凡肾虚多欲
之人。寒邪乘间而伏于少阴。久则寒化为热。至春阳气升发。新邪引动而发于少阳者。为温病。至夏阳
气大泄。新邪外触而发于阳明者。为热病。
邵评∶冬令闭藏。邪不外发。春夏阳气泄越。而病温热。温病发出之途由少阳。热
病发出之途由阳明。但有伏气所发。受而即发两种。极宜分辨。
然温热之症。四时俱有。有伏气内发而病者。如冬月伏寒。夏月伏暑。再感新邪而发者是也。有时
邪外触而病者。如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感其气而即病者是也。辨症之法。凡见纯热无寒而
口渴者。即是温热。非伤寒也。但看舌苔白黄而燥者。乃阳明见象。纯红而燥者。乃少阳见象。阳明宜
存肺胃之津。少阳宜顾肝肾之液。前阳明新法。已陈温热之概。兹专以少阳温病为主。而兼以手三阴为治焉。
邵评∶纯热无寒而口渴。伏气所发温热则然也。若受而即发之病。邪遏肺气。初起必微寒。而后发热不
已。须分辨之。若苔燥。是温热病之的据。
凡人腠理疏豁。风温之邪。即能直入少阳。以少阳属木火。同气相感也。或由其人
素有伏邪。因风寒外触。其邪直从内发。而出于少阳者。亦温病也。其症初起。或见微寒。即发热不已。
口苦目赤。胁痛胸满。渴而欲呕。脉来弦滑而数。舌苔白兼边红。或淡红色。此邪初发于少阳也。宜柴、
芩、栀、丹、翘、薄清解之。至四五日。舌苔纯红起
刺。烦躁不宁。六七日。耳聋颧红。神昏。谵语。或汗出不解。或 疹透于胸前。此时木
火大炽。营分血热已极。大忌风药劫液。宜用鲜生地一二两。犀角、连翘、黄芩、薄荷、
丹皮、黑栀、钩藤、银花之属。以清胆腑之热。兼解营分之邪。热毒自解矣。(少阳兼营热)
如见目赤面红。神呆不语。舌如芒刺。或 见紫色。此包络之火亦盛也。宜犀角、鲜
地、钩丁、连翘、川连、菖蒲、丹皮、黑栀、银花等解之。芒刺一退。即当水中养木。寒凉不
可过分。宜六味甘露等汤加减。(少阳兼包络火)
邵评∶滋肾阴。清胃热。以生津液。乃少阳兼心包络正法。
如初起即见舌苔鲜红。神昏谵语。烦躁不宁者。此温邪上乘包络也。防发丹疹。切
忌升、葛、荆、防。宜犀角、连翘、钩丁、薄荷、丹皮、川斛、菖蒲、天竺黄、淡竹叶、人中黄、净银
花之类。以解包络营分之热。则毒透而神清矣。(温邪上乘包络)
如舌苔红中兼白色。症见谵语咳嗽者。此风温入于心肺两经也。宜透营分之热。
兼泄气分之邪。当用羚羊角、连翘、薄荷、黄芩、象贝、杏仁、蒌皮、丹皮、元参、栀子之类。
次用梨汁、蔗浆、金斛、麦冬、花粉、粉参之类。以养肺胃之阴。(温邪入心肺两经)
邵评∶温邪入心肺。以存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