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 历代医论选1-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匮钩玄·六郁》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得升,当降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曰:“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也。气血充盈,则百邪外御,病安从来?气血虚损,则诸邪辐凑,百病丛集。”
第七部分 预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末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刺法论》曰:“黄帝日: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又一法,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曰:“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放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医学源流论·防微论》曰:“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盖病之始人,风寒既浅,气血脏腑未伤,自然治之甚易;至于邪气深入,则邪气与正气相乱,欲攻邪则碍正,欲扶正则助邪,即使邪渐去,而正气已不支矣。”
《难经·七十七难》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第八部分 治则
一、治病求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
《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曰:“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治法虽多,对证则一。故凡治病之道,必确知为寒,则尽散其寒;确知为热,则尽清其热。一拔其本,诸证尽除矣。”“医诊治法有日: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景岳全书·传思录·求本论》曰:“万事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为首务。所谓本者,惟一而无两也。盖或因外感者,本于表也;或因内伤者,本于里也;或病热者,本于火也;或病冷者,本于寒也;邪有余者,本于实也;正不足者,本于虚也。但察因何而起,起病之因便是病本。万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六者而已。……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矣。”
《素问病机气直保命集·病机论》曰:“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
二、正治反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曰:“治法有逆从,以寒热有真假也。此《内经》之旨也。经曰:逆者从治,从者反治。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正治也。正即逆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此反治也。反即从也。”
三、标本缓急
《素问·标本病传论》臼:“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曰:“凡治病,不辨新病邪实,久病正虚,缓急先后失序,而实实虚虚,医之罪也。”
《景岳全书·传忠录·标本论》曰:“病有标本者,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曰:“夫用药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外为标,内为本;气为标,血为本;阳为标,阴为本;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传变为标。”
《医宗必读·辨治大法论》曰:“标本先后者,受病为本,见证为标;五虚为本,五邪为标。如腹胀因于湿者,其来必速,当利水除湿,则胀自止,是标急于本,先治其标。若因脾虚渐成胀满,夜剧昼静,当补脾阴,夜静昼剧,当补胃阳,是本急于标,先治其本。”
《类经·标本类》曰:“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医论三十篇》曰:“病有标、有本,不可偏废,而危急之际,则必先治其标。”
四、扶正祛邪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灵枢·邪客》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曰:“治病之则,当知邪正,当权重轻。”“补泻之法,补亦治病,泻亦治病,但当知其要也。”“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须先缓后峻,及病则已。”
《景岳全书·传思录·虚实篇》曰:“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
《医学源流论》曰:“虚证宜补,实证宜泻,尽人而知之者。然或人虚而证实,如体弱之人冒风、伤食之类;或人实而证虚,如强壮之人劳倦、亡阳之类;或有人本不虚,而邪深难出;又有人已极虚,而外邪尚优。种种不同,若纯用补,则邪气益固;纯用攻,则正气随脱。此病未愈,彼病益深,古方所以有攻补同用之法。”
《读医随笔·虚实补泻论》曰:“虚实者,病之体类也。补泻者,治之律令也。”“为医之要,不过辨病之虚实也已。虚实之不明,妄下场药,则冰炭相反,坐误性命,是以临处之际,不容毫有率略矣。”“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诚医之所难也……唯医之所最难者,在真实真虚混淆糅杂者而已。何者?其病视为虚乎,挟有实证,视为实乎,兼有虚候……及其施治,欲以补之,则恐妨其实,欲以泻之,则恐妨其虚,补泻掣肘,不易下手……”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曰:“所谓缓急者,察虚实之缓急也。无虚者,急在邪气,去之不速,留则生变也。多虚者,急在正气,培之不早,临期无济也。……实而误补,固必增邪,犹可解救,其祸小;虚而误攻,真气忽去,莫可挽回,其祸大。此虚实之缓急,不可不察也。”
五、调整阴阳
《灵枢·邪客》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唐·王冰注:“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
《灵枢·寒热病》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损有余,益不足。”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曰:“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的阳升而泉源不竭。”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因时制宜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亦同法。”
《嵩厓尊生全书·病机部·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论》曰:“远者,避忌之谓,即无犯也。凡用热者,无犯司气之热及时令之热;用寒者,无犯司气之寒及时令之寒。温凉亦然。”
(二)、因地制宜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医学阶梯》曰:“善疗疾病者,必先别方土。方土分别,远迩高卑,而疾之盛衰、人之强弱因之矣。”
《医学源流论·五方异治论》曰:“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剂。”
(三)、因人制宜
《灵枢·论痛》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景岳全书·传忠录·藏象别论》曰:“气血为人之橐籥,是皆人之所同也。若其同中之不同者,则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夫不变者,常也;不常者,变也。人之气质有常变,医之病治有常变。”“禀有阴阳,则或以阴脏喜温暖,而宜姜、桂之辛热,或以阳脏喜生冷,而宜芩、连之苦寒;或以平脏热之则可阳,寒之则可阴也。”
《温疫论·老少异治论》曰:“凡年高之人,最忌剥削。设投承气,以一当十;设用参术,十不抵一。盖老年荣卫枯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