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黄帝素问+集注 >

第32部分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黄帝素问+集注-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也。辨脉篇曰:呼吸者脉之头也。盖呼吸急则脉亦急,故以呼吸之喘急,以形容脉之急疾也。肺主气而虚,故脉浮,病气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脉上虚而下实也,阳气虚则善为惊骇矣。胷中为气之海,上注于肺,以司呼吸,邪积于上,则膻中之正气反虚,故为虚喘也。脏真高于肺,主行荣卫阴阳,阴阳虚乘则为往来之寒热矣。酒者,熟谷之液,其气慓悍,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则满于胷中,醉而使内,则气上逆,故有积气在胷中也。入房太过则伤肾,肾为本,肺为末,本伤故肺虚也。脉长而弹,弦而急也。弦则为减诸急为寒,此得之寒湿而阳气受伤,故弦急也。心下为膈,胁下为胠,内膈下连于两胠,邪在心下支胠间,故脉左右弹也。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足厥阴之脉,从足上腘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故病证与疝病相同,而腰痛足冷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也。腹中乃脾土之郛郭,脾属四肢,上灌四末,四肢汗出当风,则风湿内乘于脾,而为积气。盖风木之邪,内干脾土,湿与阴土同气相感,故留聚而为积也。脾气不能灌溉于四旁,则逆于中而为厥气矣,名曰厥疝者,气逆而痛也。夫男女气血相同,受病亦属同法,故于中央上脏,而曰女子同法者,欲类推于四脏也。尺以候肾,黑脉之至,上坚而大者,坚大在上而不沉,乃肾脏有积,故肾脉坚大也。在小腹与阴者,小腹而兼于前阴也。清水,冷水也。肾脏寒水主气,亦同气相感也。经云:积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阴既虚矣,则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生积,清湿袭阴之虚,病起于下而成积。夫风雨天之邪也,清湿地之邪也,言五脏之积,由天生而地成也。王子芳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头痛也。】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王冰曰:奇脉,谓与色不相偶合。凡色见黄,皆为有胃气,故不死。无黄色而皆死者,以无胃气也。五脏以胃气为本,故无黄色,皆曰死焉。】 
 
【 马莳曰:上文言合色脉以图万全,而此又即五色所重者,以决其死生也。人知色脉可以决死生,而相色有诀,亦可以决死生,故谓之曰相五色之奇脉。当知色见于面,而五色以黄为主,故五色皆有黄色来参,是有胃气,不死也。若无黄色相参,是无胃气,必死也。人以胃气为本,信哉!】 
 
【 张志聪曰:奇脉,奇经冲任之脉色也。冲任为经血之海,五脏之血,皆归于肝,故外荣于目也。面主气色,目主血色,目之五色而俱见面黄者,五脏之阴,而俱得胃脘之阳也。经云:人无胃气者死,面无黄色,无胃土之阳矣。面之青黑赤色,皆脏邪乘阳,纯阴无阳,故皆死也。夫生于心如以缟裹朱者,论五脏之生色也,察于目者,论五脏病成之色也。】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 马莳曰:此乃五脏之另是一论,故名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谓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 奇,音稽。使,去声。】 
 
【 王冰曰:方士,谓明悟方术之士也。言互为脏腑之差异者,经中犹有之矣。灵兰秘典论以肠胃为十二脏相使之次。六节脏象论云:十一脏取决于胆。五脏生成篇云: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此则互相矛盾尔。脑髓为脏,应在别经。夫脑髓骨脉虽名为腑,不正与神脏为表里,胆与肝合而不同肺腑之传泻,胞虽出纳,纳则受纳精气,出则化出形容,形容之出,谓化极而生,然出纳之用,有殊于六腑,上言藏而不泻,而名曰奇恒之腑,水谷入已糟粕,变化而泄出不能久,久留住于中,但当化已输泻,今故去已传泻诸化,故名曰传化之腑。魄门,谓肛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门,受已化物,则为五脏之行使,所以水谷亦不得久藏于中也。】 
 
【 马莳曰:此节因帝有脏腑之疑而明言之也。帝问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而又有脑髓或指之以为脏,肠胃为六腑之二,而或者亦指以为脏,又或以为腑,其相反如此,而各自谓其是者何也?伯言方士以脑髓为脏,然脑髓亦可以为腑,方士以肠胃为脏,然肠胃终所以为腑,故脑髓骨脉胆与女子胞,此六者属阴,乃地气之所生也,皆所以藏阴而象乎地,盖藏垢纳污者莫如地,六者主藏而不泻,此所以象地也。其脏为奇,无所与偶,而至有恒不变,名曰奇恒之腑。胃大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属阳,乃天气之所生也,盖天主变化,五者泻而不能藏,此所以象天也。此则受五脏之浊气而传化之,名曰传化之腑,惟其为传化之腑,所以不能久留诸物,有则输泻者也。然肺藏魄肛门,上通于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故亦可称之曰魄门,此魄门者,亦为五脏之使,水谷下此,亦不能藏者也,较之传化之腑,何以异哉?】 
 
【 张志聪曰:方士,修炼方术之士。道,理也。大凡藏物者皆可名脏名腑,故皆自以为是也。按以上十篇,首四篇,论精神气血,后六篇,论脏腑阴阳,是以此篇中明藏精气者名脏,传化物者为腑,然又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亦所以藏精神气血者也。修养之士,欲积精全神通元牝,养胎息结灵孕者,不可不知也。脑名泥丸宫,为上丹田,骨藏髓,脉藏血,诸髓血脉皆会于脑,故脑为精髓之海。舌下为华池,有廉泉玉英二窍通于胆液。《黄庭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常存。女子,元母也,胞者,养胎息结灵胎者也。《胎息经》曰: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结,精育胞,化生身,留胎止精可长生。故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更当藏密而不可虚泻者也。地主闭藏而上升,天主化施而下降,言人之脏腑形骸,应象天地阴阳之气。此六者,与传化之腑不同,故名曰奇恒之腑。夫脏为阴,地为阴,地之浊气升于天,天受之而复降于下,故名曰传化之腑。天主化施也,魄门五脏之浊,从此而出,故亦为五脏之下窍,肠胃之腐秽,从此而泻出,故曰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 王冰曰: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满也。胃实而肠虚,以水谷未下也;肠实而胃虚,以水谷既下也。】 
 
【 马莳曰:此言五脏主于藏精,六腑主于传物,乃脏腑之的义,所以折方士之谬也。夫谓心肺脾肝肾为五脏者,正以五脏各有精,藏精气而不泻,故虽至于满而不至于有所实,惟不实则不至于有所泻也。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为六腑者,正以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一至于实而不能有所满,惟不能满则不能不有所泻也。所以实而不能满者,方其水谷入口之时,上之为胃者实,而下之为肠者尚虚,及其食下下脘之后,则下之为肠者实,而上之为胃者已虚,故一有所实,则不能有所满,而必至于泻也。故曰实而不满者以此。彼五脏无水谷之出入,特其精微之气焉耳,故虽至于满而不至于有所实,自不必有所泻也。故曰满而不实者以此。】 
 
【 张志聪曰:按王氏曰: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若六腑则水谷充实于内,而不得久留,故实而不能满。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此复申明实而不满之义,实而不满,满而不实,此总结上文两节之义。】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 见,音现。为去声。】 
 
【 王冰曰:气口,即寸口也,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脉之动静,故云脉口,皆同取于手鱼际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是则寸口也。夫人有四海,胃为水谷之海,则其一也,受水谷以荣养四旁,以其当运化之源,故为六腑之大源也。气口之所候,脉动者是手太阴脉气所行,故言气口亦太阴也。荣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于肺,精专者循肺气行于气口,故云变见于气口也。】 

【 马莳曰:此明气口之脉独为五脏主,遂即五味入口之语,以明五气入鼻之义焉。气口者,右手之寸口脉,即手太阴肺经太渊穴也。此篇与经脉别论、《灵枢》五色四时气篇皆名之曰气口,《灵枢》终始篇名之曰脉口,皆以脉气必会于此也。六节脏象论、《灵枢》禁服篇名之曰寸口,以此部即太渊穴,去鱼际仅一寸也。其左手寸部,则《内经》诸篇,皆谓之人迎耳。经脉别论谓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故帝问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而可以决脉之动静,气之盛衰,人之死生有如是也?伯言脉虽见于气口,而实本之于脾胃也。胃者,足阳明也。脾者,足太阴也。足阳明为六腑之先,足太阴为五脏之本。胃主纳受,凡水谷以是为市,为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于胃,而得脾以为之运化,致五脏之气,无不藉之以资养,则是脾者足太阴也,肺者手太阴也,其气本相为流通,而气口亦手太阴耳。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耳。惟脉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凡胃脾有积聚痰物,其气口必大而滑。凡胃脾之虚者,其气口脉必虚。盖谷入于胃,气传于肺,而肺于行于气口,故云变见于气口也。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盖言胃而脾可知矣。其与此意互相发欤?然五味入口者如此,彼五气入鼻者何如?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之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五味入口,入于六腑,五气入鼻,入于五脏,五脏惟心肺居于膈上,受此五气,故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矣。然则脾有病者,安能辨其五味哉?】 
 
【 张志聪曰:气口,手太阴之两脉口。五脏之气,皆变见于气口,故为五脏主。此论水谷入胃以养五脏,五脏之精气复荣于脉,以见于气口也。盖水谷之清者荣于五脏,水谷之浊者出于六腑。清中之清者,荣于经脉;清中之浊者,复传化于肠胃膀胱。此论饮食于胃,有气味清浊上下出入之分,当知奇恒之腑,亦受清中之清者也。水谷入胃,由足太阴脾脏转输以灌溉四脏,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