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575-医宗金鉴 >

第114部分

575-医宗金鉴-第114部分

小说: 575-医宗金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炙 ) 二两 生姜 ( 切 ) 三两 大枣 ( 擘 ) 十二枚 石膏 ( 碎 
;绵裹 ) 如鸡子大; 右七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 
沫;纳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取微汗。 汗出多者; 温粉 
扑之。 一服汗者; 停后服。 汗多亡伤; 遂虚; 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何以知风寒两伤; 营卫同病? 以伤寒之脉而见中风之证; 中风 
之脉而见伤寒之证也。 名大青龙汤者; 取龙兴云雨之义也。 治风不外 
乎桂枝; 治寒不外乎麻黄; 合桂枝麻黄二汤以成剂; 故为兼风寒中伤 
者主之也。 二证俱无汗; 故减芍药; 不欲其收也。 二证俱烦躁; 故加 
石膏以解其热也。 设无烦躁; 则又当从事于麻黄桂枝各半汤也。 仲景 
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 则知麻黄证之发热; 热全在表; 大青龙证 
之烦躁; 兼肌里矣。 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 以其辛能解肌热; 寒能清 
胃火; 甘能生津液; 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着也。 粗工疑而畏之; 当 
用不用; 必致热结阳明; 斑黄狂胃; 纷然变出矣。 观此则可知石膏乃 
中风伤寒之要药; 得麻; 桂而有青龙之名; 得知草而有白虎之号也。 
服后取微汗; 汗出多者; 温粉扑之。 一服得汗; 停其后服; 盖戒人即 
当汗之证; 亦不可过汗也。 所以仲景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者; 是欲其不 
大发汗也; 麻黄汤中用桂枝者; 恐其过汗无制也。 若不慎守其法; 汗 
多亡阳; 变生诸逆; 表遂空虚而不任风; 阴盛格阳而更烦躁不得眠也 
。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小青龙汤
属性: 治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发热而咳。 或渴; 
或痢;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 或喘者。 及杂病肤胀; 水肿证; 
用此发汗而利水。 
麻黄 ( 去节 ) 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 ( 炙 ) 三两  
干姜二两 半夏 ( 洗 ) 半升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右八味; 以水 
一斗;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 
一升。 若渴者; 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若噎者; 去麻黄加附子 ( 炮 
)一枚。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 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者; 去麻黄 
加杏仁 ( 去皮; 尖 ) 半升。 若微痢者; 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 ( 熬 
令赤色 )。 
【按】「加荛花如鸡子; 熬令赤色」; 此必传写之讹。 盖本草荛花即 
芫花类也; 用之攻水; 其力甚峻; 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 岂有治停 
饮之微痢; 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 当改加茯苓四两。 
【注】太阳停饮有二: 一中风; 表虚有汗; 五苓散证也; 一伤寒; 表 
实无汗; 小青龙汤证也。 表实无汗; 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 去大枣者 
;以其性泥也。 去杏仁者; 以其无喘也; 有喘者加之。 去生姜者; 以 
有干姜也; 若呕者仍用。 佐干姜; 细辛; 极温极散; 使寒与水俱从汗 
而解。 佐半夏逐痰饮; 以清不尽之饮。 佐五味收肺气; 以敛耗伤之气 
。若渴者; 去半夏加花粉; 避燥以生津也。 若微痢与噎; 小便不利 ; 
少腹满; 俱去麻黄; 远表以就里也。 加附子以去噎散寒; 则噎可止。 
加茯苓以利水; 则微痢少腹满可除矣。 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 
;而为肤胀; 水肿; 宜发汗外解者; 无不随手而消。 越婢治有热者; 
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 小青龙治有寒者; 故方中佐以姜; 桂以 
消阴水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葛根汤
属性: 治太阳; 阳明两经合病; 头项强痛; 背亦牵强; 脉浮 
无汗恶风者; 及表不解; 下痢而呕者; 并宜服此发汗。 
葛根四两 麻黄 ( 去节 ) 三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 ( 炙 
)二两 生姜 ( 切 ) 二两 大枣 ( 擘 ) 十二枚; 右七味; 以水一 
斗;先煮麻黄; 葛根; 减二升; 去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注】是方也; 即桂枝汤加麻黄; 葛根。 麻黄佐桂枝发太阳营卫之汗 
。葛根君桂枝解阳明肌表之邪。 不曰桂枝汤加麻黄; 葛根; 而以葛根 
命名者; 其意重在阳明; 以呕利属阳明多也。 二阳表急; 非温服覆而 
取汗; 其表未易解也。 或呕或痢 ; 里已失和; 虽啜粥而胃亦不能输 
精于皮毛; 故不须啜粥也。 柯琴曰: 此证身不疼; 腰不疼; 骨节不疼 
;不恶寒; 是骨不受寒矣。 头项强痛; 下连于背; 牵动不宁; 是筋伤 
于风矣。 不喘不烦躁; 不干呕; 是里不病; 无汗恶风; 病只在表。 若 
表病而兼下利; 则是表实里虚矣。 比麻黄; 青龙二证较轻; 然项强连 
背拘强; 更甚于项强无汗; 不失为表。 但脉浮不紧; 故不从乎麻黄; 
而于桂枝方加麻黄倍葛根以去实; 小变麻桂之法也。 盖葛根为阳明主 
药;凡太阳有阳明者; 则佐入太阳药中; 凡少阳有阳明者; 则佐入少 
阳药中; 无不可也。 李杲定为阳明经药。 张洁古云: 未入阳明者; 不 
可便服。 岂二人未读仲景书乎 ? 要知葛根; 桂枝; 俱是解肌和里之 
药;故有汗; 无汗; 下利; 不下利; 俱可用。 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 
同也。 『金匮』治太阳病无汗; 小便反少; 气上冲胸; 口噤不得语; 
欲作刚痉。 
【集注】喻昌曰: 伤寒项背几几; 无汗恶风者; 用葛根汤。 此证亦用 
之者; 以其邪在太阳; 阳明两经之界。 两经之热并于胸中; 必伤肺金 
清肃之气; 故水道不行; 小便少; 津液不布而无汗。 阳明之筋内结胃 
口; 外行胸中; 过入迎环口; 热并阳明; 斯筋脉牵引; 口噤不得语。 
然刚痉无汗; 必从汗解; 况湿邪内郁; 必以汗出如故而止。 故用此汤 
合解两经之湿热; 与风寒之表; 法无害其同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桂枝麻黄各半汤
属性: 太阳病; 得之八; 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 三度发; 脉微缓者; 为 
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 此阴阳俱虚; 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 
反有热色者; 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 
半汤。 
桂枝一两六铢 芍药一两 麻黄 ( 去节 ) 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 ( 
炙) 一两 大枣 ( 擘 ) 四枚 杏仁 ( 去皮; 尖 ) 二十四个; 右 
七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黄一; 二沸;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一升八 
合;去滓; 温服六合。 
【注】太阳病; 得之八; 九日; 有如疟状之寒热。 热多寒少者; 其人 
不呕; 小便清白; 此里和不受邪; 虽为欲自愈。 然必审其如疟状寒热 
;一日二; 三度; 轻轻而发; 诊其脉微而且缓; 则知邪衰正复; 表里 
将和; 始为欲愈也。 若脉微不缓; 正未复也; 更恶寒者; 邪未衰也; 
虽不能自愈; 但已为前之汗; 吐; 下虚其表里; 故不可更发汗; 更吐 
;更下也。 脉微恶寒; 表里俱虚; 面色当白; 今色反赤; 是犹有表邪 
沸郁; 不能得小汗出宣发阳气; 故面赤身痒; 未欲解也。 宜桂枝麻黄 
各半汤; 稍稍汗之以和营卫; 自可愈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桂枝二麻一汤
属性: 服桂枝汤; 大汗出; 脉洪大者; 与桂枝汤如前 
法。若形如疟; 日再发者; 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 ( 去节 ) 十六铢 甘草一两 
二铢 杏仁 ( 去皮; 尖 ) 十六个 生姜一两六铢 大枣 ( 擘 ) 五 
枚;右七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黄一; 二沸;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 
二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再服。 
【注】服桂枝汤大汗出; 脉洪大不解; 若烦渴者; 则表邪已入阳明; 
白虎汤证也。 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 则为表邪仍在太阳; 故与桂枝汤 
如前法也。 若脉不洪大; 壮热亦减; 惟寒热如疟; 日再发者; 虽属轻 
邪;然终为微寒所持; 非汗出必不解也;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稍发营 
卫之汗。 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者; 盖因已大汗出; 不欲其发营卫汗; 
欲其和营卫汗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桂枝二越婢一汤
属性: 太阳病;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 
此无阳也; 不可更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一两六铢 芍药一两 甘草 ( 炙 ) 一两三铢 石膏二十四铢  
麻黄十六铢 大枣 ( 擘 ) 五枚 生姜 ( 切 ) 一两六铢; 右七味; 
以水五升; 煮麻黄一; 二沸;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二升; 去滓; 温 
服一升; 日再服。 本方当裁为越婢汤; 桂枝汤; 各饮一升; 今合为一 
方;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桂枝二越婢一汤; 即大青龙以杏仁易芍药也。 名虽越婢辅桂枝 
;实则大青龙之变制也。 去杏仁恶其从阳而辛散。 用芍药以其走阴而 
酸收。 以此易彼; 裁而用之; 则主治不同也。 以桂枝二主之; 则不发 
汗;可知越婢一者; 乃麻黄石膏二物。 不过取其辛凉之性; 佐桂枝二 
中和表而清热; 则是寓微汗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 非若大青龙以石膏 
佐麻黄; 而为发汗驱热之重剂也。 桂枝二麻黄一汤; 治若形如疟; 日 
再发者; 汗出必解; 而无热多寒少; 故不用石膏之凉也。 桂枝麻黄各 
半汤; 治如疟状; 热多寒少; 而不用石膏更倍麻黄者; 以其面有沸郁 
热色; 身有皮肤作痒; 是知热不向里而向表; 令得小汗以顺其势; 故 
亦不用石膏之凉里也。 桂枝二越婢一汤; 治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而 
用石膏者; 以其表邪寒少; 肌里热多; 故用石膏之凉; 佐麻桂以和营 
卫;非发营卫也。 今人一见麻桂; 不问轻重; 亦不问温覆不温覆; 取 
汗不取汗; 总不敢用。 皆因未究仲景之旨。 麻桂只是营卫之药。 若重 
剂温覆取汗; 则为发营卫之药; 轻剂不温覆取汗; 则为和营卫之药也 
。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越婢汤
属性: 治风水恶风; 一身悉肿; 脉浮不渴; 续自汗出; 无大 
热者。 又治里水; 一身面目黄肿; 其脉沉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 假令 
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 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 ( 切 ) 三两 大枣 ( 擘 ) 十五枚 甘 
草一两恶风加附子一枚 ( 炮 )。; 右五味; 以水六升; 煮麻黄; 去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分三服。 
【集注】喻昌曰: 越婢汤者; 示微发表于不发之方也; 大率取其通调 
营卫。 麻黄; 石膏二物; 一甘热; 一甘寒; 合而用之; 脾偏于阴则和 
以甘热; 胃偏于阳则和以甘寒。 乃至风热之阳; 水寒之阴; 凡不和于 
中土者; 悉得用之何也? 中土不和; 则水谷不化其精悍之气以实营卫 
。营卫虚; 则或寒; 或热之气; 皆得壅塞其隧道; 而不通于表里。 所 
以在表之风水用之; 而在里之水兼渴; 而小便自利者; 咸必用之; 无 
非欲其不害中土耳。 不害中土; 自足消患于方萌矣。 赵良曰: 五脏各 
一其阴阳; 独脾胃居中而两属之。 故土不独成四气; 土亦从四维而后 
成; 不惟火生而已。 于是四方有水寒之阴; 即应于脾; 风热之阳; 
即应于胃; 饮食五味之寒热; 凡入于脾胃者亦然。 一有相干; 则脾气 
不和; 胃气不清; 而水谷不化其精微; 以行营卫; 以实阴阳也。 甘者 
;土之本味; 所以脾气不和; 和以甘热; 胃气不清; 清以甘寒。 麻黄 
之甘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