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575-医宗金鉴 >

第115部分

575-医宗金鉴-第115部分

小说: 575-医宗金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和; 胃气不清; 而水谷不化其精微; 以行营卫; 以实阴阳也。 甘者 
;土之本味; 所以脾气不和; 和以甘热; 胃气不清; 清以甘寒。 麻黄 
之甘热; 走手足太阴经; 连于皮肤; 行气于三阴; 以祛阴寒之邪; 石 
膏之甘寒; 走手足阳明经; 达于肌肉; 行气于三阳; 以祛风热之邪。 
既用其味甘以入土; 用其寒; 热以和阴阳; 用其性善走以发越脾气 ; 
更以甘草和中缓急; 二药相协而成功。 大枣之甘; 补脾中之血; 生姜 
之辛; 益胃中之气。 恶风者阳虚; 故加附子以益阳。 风水者; 则加术 
以散皮肤间风水气; 发谷精以宣营卫; 与麻黄; 石膏为使; 引其入土 
也。越婢之名; 不亦宜乎? 
【按】喻昌所论明析; 赵良之说; 能细剖其理; 开悟后学; 故两录之 
。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属性: 治温热内发; 表里俱热; 头痛身疼; 不 
恶寒反恶热; 无汗而喘; 大烦大渴; 脉阴阳俱浮者; 用此发汗而清火 
。若脉浮弱沉紧; 沉细恶寒; 自汗出而不渴者; 禁用。 
麻黄 ( 去节 ) 四两 杏仁 ( 去皮; 尖 ) 五十枚 甘草 ( 炙 ) 二 
两 石膏 ( 碎; 绵裹 ) 半斤; 右四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黄; 减二 
升;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二升; 去滓; 温服一升。 
【集注】柯琴曰: 石膏为清火之重剂; 青龙; 白虎皆赖以建功; 然用 
之不当; 适足以招祸。 故青龙以无汗烦躁; 得姜; 桂以宣卫外之阳也 
;白虎以有汗烦渴; 须粳米以存胃中之液也。 此但热无寒; 故不用姜 
;桂; 喘不在胃而在肺; 故不须粳米。 其意重在存阴; 不必虑其亡阳 
也;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监制; 取麻黄之专开; 杏仁之降; 甘草之和 
;倍石膏之大寒; 除内外之实热; 斯溱溱汗出; 而内外之烦热与喘悉 
除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
属性: 治少阴病始得之; 反发热脉沉; 二三日无里证者。 
麻黄一两 附子 ( 炮 ) 一枚 细辛二两。 热微者; 以甘草易细辛微 
发汗。 右三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沫; 纳药; 煮取三 
升;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 少阴主里; 应无表证; 病发于阴; 应有表寒。 今少 
阴始受寒邪而反发热; 是有少阴之里; 而兼有太阳之表也。 太阳之表 
脉应不沉; 今脉沉者; 是有太阳之证; 而见少阴之脉也。 故身虽热而 
脉则沉也。 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 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 此少阴病而 
表反热; 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 夫发热无汗; 太阳之表不得 
不开; 沉为在里; 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 设用麻黄开腠理; 细辛散浮 
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 则少阴之津液越出; 太阳之微阳外亡; 去生 
便远。 惟附子与麻黄并用; 则寒邪虽散; 而阳不亡; 此里病及表; 脉 
沉而当发汗者; 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迳庭也。 若表微热; 则受寒亦 
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 甘以缓之; 与辛以散之者; 又少间 
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桂枝加附子汤
属性: 太阳病发汗; 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此方主之。 
桂枝汤加附子一枚 ( 炮去皮; 破八片 ) 煎服法同; 不须啜粥。 
【集注】柯琴曰: 发汗太过; 阳无所止息; 而汗出不止矣。 汗多亡阳 
;元府不闭; 风乘虚入; 故复恶风; 津液外泄; 不能润下 ; 故小便 
难。 四肢者; 诸阳之本; 阳气者; 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 风寒从之; 
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 是方以附子加入桂枝汤中; 大补表阳也; 表阳 
密;则漏汗自止; 恶风自罢矣。 汗止津回; 则小便自利; 四肢自柔矣 
。汗漏不止; 与大汗出同; 而从化变病则异。 服桂枝; 麻黄后; 大汗 
出而大烦渴; 是阳陷于里; 急当救阴; 故用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枝; 
麻黄汤; 大汗出遂漏不止; 是阳亡于外; 急当救阳; 故用桂枝加附子 
汤。要知发汗之剂; 用桂枝不当; 则阳陷于里者多; 用麻黄不当; 则 
阳亡于外者多。 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 故虽汗大出; 而元府尚能 
自闭; 多不致亡阳于外耳。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芍药甘草附子汤
属性: 发汗病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此方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 ( 炙 ) 二两 附子 ( 炮去皮; 破八片 ) 一枚; 右 
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 发汗病解而反恶寒; 比未汗时更甚; 其阳虚可知矣 
。夫太阳; 少阴为表里; 太阳之病; 本由少阴之虚; 不能藏精而为阳 
之守也。 今恶寒反见于发汗病解后; 是寒邪已从汗解; 太阳阳虚不能 
卫外而为阴之使也 ; 则阳亡之兆已见于此。 若仍以桂枝汤攻表; 非 
以扶阳反以亡阳也。 故以芍药收少阴之精气; 甘草缓阴邪之上行; 附 
子补坎宫之少火; 但使肾中元阳得位; 在表之虚阳恶寒自解耳。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桂枝甘草汤
属性: 治发汗过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者。 
桂枝四两 甘草 ( 炙 ) 二两; 右二味; 水三升; 煮取一升; 顿服。 
【集注】柯琴曰: 汗出多; 则心液虚; 中气馁; 故悸。 叉手自冒; 则 
外有所卫; 得按则内有所根据; 如此不堪之状; 望之而知其虚矣。 桂枝 
本营分药; 得麻黄; 则令营气外发而为汗; 从辛也; 得芍药; 则收敛 
营气而止汗; 从酸也; 得甘草; 则补中气而养血; 从甘也。 故此方以 
桂枝为君; 独任甘草为佐; 以补阳气生心液。 甘温相得; 斯气血和而 
悸自平。 不须附子者; 以汗虽多而未至于阳亡。 不须芍药者; 以汗已 
止而嫌其阴敛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
属性: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桂枝加芍药汤
属性: 于桂枝汤方内; 更加芍药三两; 随前共六两;余根据桂枝汤法。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桂枝加大黄汤
属性: 即桂枝加芍药汤方内; 更加大黄一两 
【集注】柯琴曰: 腹痛为太阴; 阳明俱有之证; 然位同而职异。 太阴 
主出; 太阴病则腐秽之出不痢; 故满而时痛; 阳明主内; 阳明病则腐 
秽燥而不行; 故大实而痛; 大实痛是阳明病; 不是太阴病。 仲景因表 
证未解; 阳邪已陷入于太阴; 故倍芍药以益脾调中; 而除腹满时痛; 
此用阴和阳法也。 若表邪未解; 而阳邪陷入于阳明; 则加大黄以润胃 
通结; 而除其大实痛; 此双解表里法也。 凡妄下必伤胃气; 胃气虚则 
阳邪袭阴; 故转属太阴; 胃液涸则两阳相搏; 故转属阳明。 属太阴则 
腹满时痛而不实; 阴道虚也; 属阳明则腹满大实而痛; 阳道实也。 满 
而时痛; 是下痢之兆; 大实而痛; 是燥屎之征。 故倍加芍药; 小变建 
中之剂; 稍加大黄; 微示调胃之方。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小建中汤
属性: 治伤寒表未解; 或心悸而烦; 或腹中急痛; 而脉阳涩阴弦者。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 ( 切 ) 三两 甘草二两 胶饴一斤 大 
枣( 擘 ) 十二枚;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 纳胶饴; 
更上火消解; 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 以甜故也。 
【注】是方也; 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 名曰小建中; 谓小小创建中 
气;以中虽已虚; 表尚未和; 不敢大补也。 故以桂枝汤仍和营卫。 倍 
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 而不啜稀粥温服令汗; 盖其意重在中虚; 而不 
在伤寒之表也。 中虚创建; 营卫自和; 津液可生; 汗出乃解; 烦悸可 
除矣。 伤寒浮得脉涩; 营卫不足也; 沉得脉弦; 木入土中也。 营卫不 
足则表虚; 木入土中则里急; 表虚里急; 故亦以此汤主治也。 呕家不 
可用; 谓凡病呕者不可用; 恐甜助呕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炙甘草汤
属性: 治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者。 又治肺痿; 咳吐多; 心中温温液液者。 
甘草 ( 炙 ) 四两 生姜 ( 切 ) 三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 
子仁半升 大枣 ( 擘 ) 十二枚 人参一两 阿胶二两 生地黄一斤 
;右九味; 以清酒七升; 水八升; 先煮八味; 取三升; 去滓; 纳胶; 
烊消尽; 服一升; 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 仲景于脉弱阴弱者; 用芍药以益阴; 阳虚者; 用桂 
枝以通阳; 甚则加人参以生脉; 未有用地黄; 麦冬者。 岂以伤寒之法 
义重扶阳乎? 抑阴无骤补之法欤? 此以心虚脉结代; 用生地黄为君; 
麦冬为臣; 峻补真阴; 开后学滋阴之路也。 地黄; 麦冬; 味虽甘而气 
则寒; 非发陈; 蕃莠之品; 必得人参; 桂枝以通阳脉; 生姜; 大枣以 
和卫营; 阿胶补血; 酸枣安神; 甘草之缓; 不使速下; 清酒之猛捷于 
上行; 内外调和; 悸可宁而脉可复矣。 酒七升水八升; 只取三升者; 
久煎之则气不峻; 此虚家用酒之法。 且知地黄; 麦冬得酒最良。 此证 
当用酸枣仁; 肺痿用麻子仁可也。 如无真阿胶; 以龟板胶代之。 桂枝 
人参; 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太阳外证未解; 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 
痢; 痢下不止; 表里不解; 脉微弱; 心下痞硬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证; 医反下之; 痢遂不止; 其脉促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连黄芩汤 
主之。 

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桂枝人参汤 
属性: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水九升; 先 
煮四味; 取五升; 纳桂更煮三升; 日再服; 夜一服。 

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 
属性: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 ( 炙 ) 二两; 而水八升; 先 
煮葛根; 减二升; 纳诸药; 煮二升; 分温再服。 
【集注】柯琴曰: 外热不除; 是表不解; 下痢不止; 是里不解; 病因 
则同。 一以微弱之脉而心下痞硬; 是脉不足而证有余: 一以脉促而喘 
;反汗自出; 是脉有余而证不足; 表里虚实; 当从脉而辨证矣。 弱脉 
见于数下后; 则痞硬为虚。 故用理中之辛甘温补; 止痢消痞硬; 又加 
桂枝以解表。 先煮四味后纳桂枝; 和中之力饶; 而解肌之气锐; 是于 
两解中寓权宜法也。 桂枝证脉本缓; 误下后而反促; 阳气重; 可知邪 
束于表; 阳扰于内。 故喘而汗出; 痢遂不止者; 是暴注下迫; 属于热 
也。故君气清质轻之葛根; 以解肌而止痢; 佐苦寒清肃之芩连; 以止 
汗而除喘; 又加甘草以和中。 先煮葛根后纳诸药; 解肌之力缓; 而清 
中之气锐; 又与补中逐邪者殊法矣。 又曰: 上条脉证是阳虚; 虽协热 
于外; 而里则虚寒; 下条脉证是阳盛; 虽下痢不止; 而表里俱实。 同 
一协热痢; 同是表里不解; 而寒热虚实攻补不同。 前方理中加桂枝; 
而冠桂枝于人参之上; 后方泻心加葛根; 而冠葛根于芩连之首。 不名 
理中泻心者; 总为表未解故耳。 补中亦能解表; 凉中亦能散表; 补中 
亦能散痞; 凉中亦能止痢。 仲景制两解方; 神化如此。 

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