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310-子午流注说难 >

第6部分

310-子午流注说难-第6部分

小说: 310-子午流注说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督两阴跷。此经脉终始之常。外有经正经别六合。不在其中。皆人身生理之常。其有 
病变者。则三阴三阳各有终始。各有根结。推而言之。尤有根而不结者。散于络别而倒 
行。会于项中。始于任而终于督。七次八穴十四行(二)。尚未尽也。此根而不结之变例。 
(一)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睛明穴) 
(二)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头维穴) 
(三)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听宫穴) 
(四)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中腕穴) 
(五)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舌本穴) 
(六)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玉堂穴) 
以上六者。有根有结。重足不重手。盖足三阴三阳之井穴。皆在足下。故也。 
(一)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六次脉飞阳也。 
(二)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虚。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四次脉光明也。 
(三)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一次脉丰隆也。 
(四)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三次脉支正也。 
(五)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五次脉外关也。 
(六)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二次脉偏历也。 
以上六者。手足三阳之别络也。根而无结。重阳不重阴。盖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不上于头。故不计也。 

下卷
补泻手法
属性:凡用补泻正法。必先明晰人身偕行营卫(一)左右阴阳内外上下经脉营运之道路。 
(一)男子午前 左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左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右手阳经降。从头走 
手。右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右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右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左 
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左足阴经升。从足走胸。 
(二)男子午后 右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右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左手阳经降。从头走 
手。左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左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左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右 
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右足阴经升。从足走胸。 
(三)午前泻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内转(二)。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吸气。针足用 
口吸气)。阳日用奇数(三七九数分病轻重用之)。阴日用偶数(二六八数分病轻 
重用之)。 
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外转(二)。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呼气。针足用 
口呼气)。阳用奇。阴用偶(三)。 
何谓阳日。甲丙戊庚壬。何谓阴日。乙丁己辛癸。 
(四)午前补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外转。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三)。 
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内转。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 
(五)午后泻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外转呼气则同。 
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内转吸气则同。 
(六)午后补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内转吸气则同。 
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外转呼气则同。 
(七)以上所言。乃男女子后午前午后子前之正例。即灵枢经所谓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 
勿内之正义。又云。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继之者补也。迎之随之。以意合之。针道毕矣。 
(八)总其大要。男子午前。针内转吸气为泻。针外转呼气为补。男子午前。与午后相 
反。女子午后。与男子午前相同。女子午前。与男子午前相反。不可不辨。 

下卷
寒热手法
属性: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一)。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一)。此即继起者用 
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 
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内转为泻。外转为补。补泻之法。可停针 
候气。迟迟转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盖尽量插之。而至于骨。则不可再插。尽量提 
之。而针以外出。则不能再用。故定为三提一插。提针呼气。插针吸气。为烧山火。盖 
提数多。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二)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 
数。必能使之发热。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针吸气。提针呼气。为透天凉。盖插数多。 
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二)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偶数。必能使其热退。 
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故灵枢针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末。等于冠 
诸本输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子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 
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 
山火透天凉者。亦反而用之。 
歌曰 三插一提凉透天。三提一插火烧山。 
提针吹气插针吸。女午后兮男午前。 

下卷
升降手法
属性:五运有太过与不及。五气倾移。有常有变。卒然而动者谓之变。顺应四时。阴阳往 
复。寒暑迎随谓之常。根据时取穴。合乎运常。但不能应变。内经气交变大论篇云。应常 
不应卒。此之谓也。故刺法论中之升降手法欲发郁而升之者。均须待时。如当折其胜散 
其郁而降之者。勿须待时(一)。试分析如后。 
五脏藏气上升之法 
肝木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厥阴之井(大敦)。乙庚日酉时开。 
心火之气。郁而不升。当刺包络之荥(劳宫)。丙辛日未时开。 
脾土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太阴之俞(太白)。丙辛日丑时开。己日酉时过。 
肺金之气。郁而不升。当刺手太阴之经(经渠)。丙辛日卯时开。 
肾水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少阴之合(阴谷)。丙辛日巳时开。 
以上所言。上升取穴。须待时之正例。欲气上行。则用右手大指甲上括针柄。左手 
指根据经导之。使气上行。续用补法。或多补少泻法。 
五脏藏气下降之法 
肝木之气。欲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手太阴肺之井穴(少商)。手阳明大肠之合 
穴(曲池)。 
心火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足太阳膀胱之合穴 
(委中)。 
脾土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足厥阴肝之井穴(大敦)。足少阳赡之合穴 
(阳陵泉)。 
肺金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心包络之井穴(中冲)。手少阳三焦之合穴 
(天井)。 
肾水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土。刺足太阴脾之井穴(隐白)。足阳明胃之合穴 
(下陵三里)。 
以上所言下降取穴。勿须待时之正例。欲气下行。用右手大指甲下括针柄。使气下 
行。纯用泻法。如病在六腑。邪实过胜者。当取手少阳合穴者。用足太阳络委阳穴代 
之。当取手阳明合穴者。用足阳明巨虚上廉代之。当取手太阳合穴者。用足阳明巨虚下 
廉代之。此根据灵枢经本输篇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下俞。出于 
中外廉。名曰委阳。阴有阳疾。实则泻之之正例。 

下卷
卧针迎随手法
属性:难经云。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然所谓迎 
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张世贤注云。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胸而胸走手。此乃经脉 
往来定规。凡欲泻者。用针芒向其经脉所来之处。迎其气之方来未盛。乃逆针以夺其 
气。是谓之迎。凡欲补者。用针芒向其经脉所去之路。随其气之方去未虚。乃顺针以济 
其气。是谓之随。迎随之施。将以调气。调气之术。必在知其病之在阴在阳。随其阴阳 
虚实。而施迎随补泻。以调其气焉。内里为阴。外表为阳。内有表里。外亦有表里也。 
古人有曰表之表。里之里。正此意也。阳虚阴实。则泻阴而补其阳。阳实阴虚。则泻阳 
而补其阴。随其阴阳而调之也。 
按男子午前。女子午后。照补泻正法用之。如女子午前。男子午后。则当反其例而 
用之。盖男子应日。女子应月。 
阴阳升降不同。用针者不可不辨。 
例如男子午前。针左手阳经。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针左足阳 
经。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针左足阴经。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 
内往下为迎。针左手阴经。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 
李南丰注云。手上阳进阴退。足上阳退阴进(一)。合六经起止故也。凡针起穴。 
针芒向上气顺行之道。凡针止穴。针芒向下气所止之处。左外右内。令气上行。右外左 
内。令气下行。或问午前补泻。与午后相反。男子补泻。与女子相反(二)。盖男子之 
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故男子阳经午前呼为补。吸为泻。女 
子阳经。午前以吸为补。呼为泻。午后亦反之。或者又曰。补泻必资呼吸。假令尸厥中 
风。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转针。若当吸不转。令人以手掩其口 
鼻。鼓动其气可也。 
噫补泻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原为奇经不拘十二经常度。故参互错综如 
是。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阴阳可也。 
尝爱雪心歌云。 
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 
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 
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 
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此子午兼八法而后全也。 

下卷
进针手法
属性:内经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盖取穴的时。先以沸水洗净穴位。 
医者亦必用沸水温针。洗手。消毒。再以左手大指甲切按其穴。成十字形。然后令病患咳 
嗽一声。医者左手持穴。右手以大指中指持针。食指压针顶。无名指辅针。随咳刺入。 
再令病患用口吸气。医者徐徐左右旋转进针。大约吸气三口。针透天部。吸气至六口。 
针至人部。吸气九口。针到地部。如肌肉轻松。进针容易。吸气未至九口而针已到地部 
者。少吸数口气亦可。如肌肉紧密。吸气九口而针未到地部者。再多吸气数口。总以针 
至地部为止。再如针至肉膜。膜浓针受阻。则令病患口呼气将针轻提。再令病患吸气。 
将针重下。透肉膜后。进针至易。针到地部时。令病患呼气一口。微提针如小豆许。即 
停针候气。停针时。用大指甲括针柄向上括之之正例。如病在下而针穴在上者。则下括 
针柄。如病在阳经背部而所针开穴为手阴经者。右手括针时。以左手指随其经脉之道。 
按引气而导至肩 。令病者用鼻大呼气一口。乘呼气时将针外转一次。用大指甲将针柄 
下括数次。乃停针候气。此即灵 
枢经第一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一)之义。 
如病在阴经腹部而所取开穴在手阳经者。用右手大指甲将针柄上括。左手指随其经 
脉之道。按引气而导至肘上。转折入 腋。令病患用口大吸气一口。针向内转一次。再 
用大指将针柄下括二三下。乃停针候气。 

下卷
催气手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