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ora【h.1987),研究者有时金发现有二:个或删个因素,有时候又会发现多达七个踊素
( Church。 1994; Church&Burkc。 1994; ZuckermaiL Kuhlrnan。 Joireman。 Teta。&Kraft。
1993)。汉斯芟森克{Hans Eysenck)就曾提出了一个包含三个主要因素的人格模式C他
的l:作将在第九章介绍)。这种令人斟惑的结果使得有些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大五加减一”
(B riggs,1989),伍这些困扰人的间题中,有些仍然涉及到了前面所提到的问题,即因素分析
捍}}j的究竟是什幺数据( McCrae&Costa。】995)。冽如+大多数研究发现.五因素并坷:包
括像“独特”或“不道德”之类评价性的特质。当把这些评价性的词语也包含进去作因素分
析时,有些研究者就义发现r两个多出来的因素。这些研究者有时把这种新的因素结构叫做
“大七”(Alrnagor;Tellegen,&Waller。 1995)。
另外一些研究者也指出,即使因素分析产生的结果是五个因素,但在把—个研究‘j〃
个研究进行比较时,这些因素也并一;总是相同。其实、研究者对于其中有些因素应该如何称
i~也存在意见分歧。这一点也引发丁些批评到底是哪,种“大五”?作为对这一批评的
同庇,支持者辩称,使用币矧方法和不同研究对象获得的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John.
1990)。
第三,五因素模式一直因为它的非理论性而受到批评(Briggs。 1989)。也就是说,研究
者并不事先瑕定他们的因素分析研究将会产牛几个因素,这些因素是些什幺。就慑在第::辜
所说的那样,缺乏预先的推断会导致对研究结果作任意的解释。有些人格理论家推论,人格
的珏个主要维度的发展也许具有某堂进化论的原因;也有人猜测,五因素可能与某些神经结
构打联系。但是由于这些假设都是往看到研究结果之后才产生的,所以我们没有证据说,为
什么在我们的研究中总倾向于出现这些特定的因素。
既然如此,假如人格研究者继续茇现人格五维度模式的证据的话,这是否意味着特质理
论家最好还是就考察这五个主要特质,而不必再涉及他们现在正研究的那数百个特质呢?刚
等是否定的。在多数情况下,耍预测人的行为,考察某一具体特质比测量·个更具综合性的
人格维度要有J骨得多(Ashton,Jackson.Pau【10nen,Helmes.&Rothstein.1995; Briggs&
Cheek.1986)。举例来说,“合群”与“冒险1可以是大的人格概念“外向性”的一个部分。
然而,如果我们想了解人们在社会情境中是如何行动的,考察他们的台群性分数就可能比仅
阻测量其外向性这个总维度更为有用。这恰恰是在研究合作行为与竞争行为时所发现的现象
(Wolfe&Kasmer,1988)。尽管用“外向性”预测到Ⅲ,谁具有合作性以及谁具有竞争性,但
研究者在考察合群性和冲动性这两个构成“外向性”的特质得分时,却获得了更好的预测性。
与此相似,有研究发现,对16顼特质进行检验时,被试行为的变异是把这些分数综合为六个
壤本因素时的两倍(Mershon&Gorsuch,1988)。
另一个例子对这一点表述得更清楚。测量大五人格维度的量表通常都是把测量焦虑的分
醚表与测量抑朴的分量表组台为更具综合1生的“神经质性”维度的一部分(B riggs,1989)。
皿然焦虑和抑郁对lr蜕明这个太维鹰是有意义的,而心理治疗家和研究者几乎总是希望知道
他们的患者和被试所面临的是哪些情绪困难。但这并不是说,'了解一个人在五Al基本维度J二
芸芸视频水久联系方式∞:747883097 TL:028 8104 2202网址:http:i1747883097 qzone qq…
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20门主干课程DS视频图文并茂,音质圆润,提供试看 期待咨询
·J34t人格.d理学
居于什么位置是没有用的。相反,有些研究表明,“大五”模式对于诊断临床障碍和治疗心理
疾病是有价值的(Costa&McCrae,l992a; Costa&Widiger; 1994),对于预测和确定蛙康
行为与问题也同样如此(Booth…Kewley&VickerS,1994; Marshall,Wortman,Vickers,
Kusulas,&Hervig。 1994)。此外,本章后面将论厦,人们在“大五”维度上的得分常常与
他们的工作绩效有关。
总之,尽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争议,但由早期特质理论家们提出的中心问题——特质
是如何构成人格的,对此问题,人格心理学家看来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答案。我们所获得的一
系列证据告诉我们,这些特质可能是根据五个基本人格维度组织起来的。
四.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
人格心理学家能够预测行h吗?是的,有时候我们能。
沃糸精 采取尔( Walter MischelJ
肌奥尔波特为使他的理论被人接受rflii挂行的早期奋斗以来,特质概念的发展也经过了·
段很长的道路。特质测量的运用几乎吸目【了持各种观点和具有各种不同工作背景的心理学
家。例如,自二战以来,许多在心理卫生机构工作的心理学家部把特质分数做为诊断心理障
碍的一个主要依据。到心理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经常要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接受测验,以获得
在各种不同特质测量上的分数。教育工作者也热心于那些能够区分儿童和确认问题个案的成
就和能J fcii向的测量。任何在近年来接受过美国教育的人都能回忆起在这些测验上所花费的
那些时间,这些常常都发生在第一年刚入学的时候。几十年来,大学里研究人格的学者们韶
一直在忙于编制特质测量,并将其与许多种行为相联系。简而言之,人格特质的测量在心理
学界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工具。
1.对特质流派的批评
很遗憾,在人格测量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出现丁被滥用的苗头。沃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1968)同i午多A…样,对当时许多心理学京正在使用的方法以及对i验分cWJf眸释,
他作出了如下的批评:“对墨迹和由墨迹的空白或者颜色所构成的特定图形作出反应…,,以
此来预测自闭,假释期间的再把罪或者精神病治疗的预后这类较远的结果,这种~法并不少
见”。“仅仅基于这样极少的行为样本,能对所有各种行为作出预测,并且对人的命运做出关
键性的决断吗?”( MischeL 1983)。
有些批评指责米歇尔否认人格特质的存在,但他辩驳说,这从来就不是他的观点
( Mischel,1973。 1979,1983,1990)。米歇尔坚持认为,他的不满主要是针对对人格测验分
数的夸大解释。他认为,特质测量和其他一些测验在对行为的预测【:并f:像许多心理学家所
声称的那样好。正因为如此,在预测某人未来的行为时,过分依赣这些分数是不恰当的。此
外,米歇尔还认为,无法证明行为能够在不同情境中保持一致。一个在某种情境中能直言不
讳或者勇敢无畏的人,在另一种情境中就可能变得温顺和胆怯。现在让我们继续对这些批评
做深入的了解。
《¨特质测量并不能够很好地预测行为
这一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决定行为的究竟是人格还是情境?你这样做是因为你所处的情
芸芸视频水久联系方式∞:747883097 TL:028 8104 2202网址:http:i1747883097 qzone qq…
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20门主干课程DS视频图文并茂,音质圆润,提供试看 期待咨询
并七章特质。忘派。理论、应用与评价.1,5
境的兑系呢.ii是l刈乃你就足这样·种人l恺?1:张f境论的人宣称,行为几乎全部是由情境
决定的。虽然情境论的盘持旨井小惭,写处“集情境巾的每个人表现都是相同的,但是他川经
常把这种个体第异但他行作娃“强j7拦”。而”。 Jn勺支持昔刚认为,稳定的个体差异是决定
我们如似行曲的址1.世…祟
mj蔓一* it的…1LⅫ, .雌研究打通过比较人倍”数与情境对人的行为的预测作用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