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第46部分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46部分

小说: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 
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头上、谓上星百会。两额、谓悬颅。两眉间为攒竹诸穴也。项背痛者。或刺风池风府。 
或项背所痛之处。随其病而取之。 中、王氏谓委中也。手少阴阳明十指间者。谓十指间之少冲商阳也。足阳明十指间 
者。足十指间之厉兑也。盖少阴心脏主血脉。而手足井荥之血气。皆阳明之所生。是以手足痛者。独取于少阴阳明。张 
兆璜曰。惟项背之疟。见证不一。有邪入于风府。随卫气上下而日作早晏者。有邪留于项背。而遇卫气以日作晏者。有 
邪留于项背之间。而不与卫气之日作晏者。故概而言之曰先刺之。)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此 
言病风疟者。亦当取足太阳之经也。疟发则汗出恶风者。表阳之气虚也。三阳、太阳也。背俞、太阳之经俞也。盖太阳 
之气主表。邪伤太阳。则表气虚而恶风。故宜泻太阳之邪。) 痛甚。按之不可。名曰 髓病。以 针针绝骨出血。立 
已。( 下敬切 音酸 音附 音谗。此风邪深入于骨髓中者。宜刺足少阳之绝骨穴。盖少阳之气主骨也。 、足骨。 、 
足面也。风邪入伤骨髓。故 痛不可按。 针、九针之第一。主泻阳热之气者也。绝骨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针二分。 
留七呼。倪仲宣曰。足 乃阳明之部分。此风木之邪。贼伤胃土。故名曰 髓病。)身体小痛。刺至阴。(此言风疟之病。 
身体痛者。宜取至阴之经也。脾为阴中之至阴。而外主四肢肌肉。故经云。脾络实则一身尽痛。是以身体小痛者。宜刺 
脾脏之经。盖亦风木之邪。贼伤脾土也。)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此承上文而言手足三阴之井穴。不宜出血。盖 
井穴乃经气之交。故邪在阳之气分者。宜泻出其血。病在阴之经而宜取阴之井者。可间日一刺。则邪气自泄。不必至于 
出血。以泄真阴之气。张兆璜曰。此申明上文之所谓刺至阴者。当刺至阴之井穴。并申明所谓至阴者。非太阳之至阴也。)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此言疟之渴与不渴者。又有水火寒热之气化也。太阳之上。寒 
水主之。故不渴者。取足太阳。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故渴者。取足少阳。间日者。邪入于里也。夫邪入于里则渴。是 
以间二日或间数日者。有阴阳更胜之或甚或不甚。若阳分之邪入里。则有水火寒热之或渴或不渴也。)温疟汗不出。为 
五十九刺。(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病气藏于肾。若汗不出。是邪不能出之于阳。故当为五十九刺。五十九 
刺者。以第四针刺骨也。) 

卷五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属性: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帝突问脏腑寒热相移。则为何如之病。盖承上章而复论疟气之厥逆也。寒热 
者。邪正阴阳之气也。如邪舍于脏腑募原之间。阴阳外内相乘。则为往来之寒热。如脏邪传移于脏。腑邪传移于腑。则 
为气逆之变病矣。是以此篇单论五脏六腑。寒热相移。杨元如曰。疟邪不解。多生变病者。当知气厥之所致。倪冲 
之曰。疟不死人。病疟而有死者。传脏故也。)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按下文肾移热于脾。此移寒于肝。 
亦当作脾。脾主肌肉。寒气化热。则腐肉而为痈脓。脾统摄元真之气。脾脏受邪。故少气也。)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主血。寒则血凝泣。经曰荣气不行。乃发为痈。肝主筋。故筋挛也。)肝移寒于心。狂。隔中。(肝为阳脏。而木火 
主气。阳并于阳故狂。心居膈上。肝处膈下。母子之气。上下相通。肝邪上移于心。留于心下。故为隔中。盖言脏不受 
邪。五脏之寒热相移。留薄于脏外而干脏气。不伤脏真者也。倪冲之曰。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盖病脏气者生。伤脏真 
者死。)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受心邪。则不能通调水液而惟下泄矣。肺为金水之原。寒 
随心火。消烁肺精。是以饮一溲二者。肺液并消。故为不治之死证。)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 
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肾为水脏。肺主生原。是以肺之寒邪。下移 
于肾。而肾之水气。反上涌于肺矣。大肠乃肺之府。肺居膈上。故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有声。如以囊裹浆者。 
水不沾流。走于肠间也。倪冲之曰。肺移于肾。肝移于心。传其我所生也。肾移于脾。脾移于肝。侮其所不胜也。心 
移于肺。乘其己所胜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主血。故热甚则衄。)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主君火而不受邪。邪热乘之。故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心肺居于膈上。火热淫于肺金。则金水之液涸矣。 
膈消者。膈上之津液耗竭。而为消渴也。)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肾者水也。而生骨。肾脏燥热则髓精不生。是以筋 
骨痿弱。而为柔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太阴湿土主气。不能制水。而反受湿热相乘。脾气虚伤。 
则不能磨运水谷。而为肠 下利。谷气已绝。故为不治之死证。)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者。胞之室也。冲 
任起于胞中。为经血之海。胞移热于膀胱。是经血之邪移于膀胱。故溺血。热则水道燥涸。故癃闭也。张兆璜曰。脏 
为阴。腑为阳。故脏邪相传。有寒有热。腑邪相传。但热不寒。盖寒邪在腑。亦化热矣。)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 
上为口麋。(小肠之脉。络心循咽。下膈属小肠。小肠之下。名曰阑门。济泌别汁。渗入膀胱。膀胱反移热于小肠。是以 
膈肠不能下渗。湿热之气。反随经上逆。而口为之糜烂矣。)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为沉。( 音伏与伏同。瘕者 
假也。假津血而为聚汁也。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小肠移热于大肠。则津液留聚。而为伏瘕矣。沉、痔也。小肠主火。 
大肠主金。火热淫金。则为肠痔。邪气脏腑篇曰。肾脉微涩为不月沉痔。曰沉者。抑上古之省文。或简脱耶。朱圣公 
曰。诸家注释。皆以沉为伏瘕沉滞。按经文用二为字。是系二证。不可并作一证论。当以师注为是。)大肠移热于胃。善 
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主受纳水谷。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热邪。反逆乘于胃。是以胃热则消谷善食。阳明燥热。则 
荣卫津液不生。故虽能食而瘦。亦、解 也。谓虽能食而身体懈惰。故又谓之食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五脏六 
腑之生气。皆取决于胆。胆气燥热则生阳不升。故身体懈惰。胃气热则消谷善饥。故亦曰食 。张兆璜曰。足少阳之疟。 
令人身体解 。今胃移热于少阳。故亦名曰食 。)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音遏。胆气 
上升。则热随入脑。挟鼻两旁曰 。辛 者。鼻 辛酸也。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盖脑为精髓之海。髓者骨之充也。 
脑者阴也。故脑渗则为涕。愚按胞胆脑髓。奇恒之府也。肠胃膀胱。四形脏也。论奇恒之府相传者。谓胆与脑。胞与膀 
胱。无经络之相通。乃热邪在气而气相乘也。至于肠胃之逆传。亦邪热在气而不在腑。故为伏瘕食 之证。而不得从下 
解。杨元如曰。肾主藏精而居下。脑为精髓之海而居上。胆者中精之府也。三者并主藏精。精气相通。故胆邪移入于 
脑。倪冲之曰。少阳属肾。胆气通于脑。脑髓通于肾。是精气之上下循环。)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此总释脏 
腑寒热相移。皆在气而不在经。故曰得之气厥也。夫热气上升。迫于络脉则为衄。淡渗皮毛之血。不能化液为汗则为蔑。 
邪热伤气而阳气虚则目瞑。言邪出于脑。则传于气分。而为衄蔑瞑目之证。并释经脉内连脏腑。如脏邪在经。入脏则死。 
腑邪在经。则溜于肠胃而从下解。此邪在脏腑气分。故外内相乘。则为寒热之往来。脏腑相移。则为寒热之气厥。此在 
气而不在经。故篇名气厥论。而末结曰。得之气厥也。) 

卷五
咳论篇第三十八
属性: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主气而位居尊高。受百脉之朝会。是咳 
虽肺证。而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 
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此首论咳属肺脏之本病 
也。肺为阴。主秋金清肃之气。是以形寒饮冷则伤肺。皮毛者。肺之合。天之寒邪。始伤皮毛。皮毛受邪。则邪气从其 
合而内伤肺矣。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寒饮入胃。则冷冻饮料之邪。从肺脉而上至于肺矣。外内之邪合并。因而 
客之。则为肺咳矣。)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次论五脏之邪上归于肺。而亦为咳也。乘春则肝先受 
邪。乘夏则心先受邪。乘秋则肺先受邪。是五脏各以所主之时而受病。如非其秋时。则五脏之邪。各传与之肺而为咳也。)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人与天地参也。五脏之气。与四时五行之 
气相合。故五脏各以所主治之时而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上乘于肺而为咳。甚则上行极而下为泄痛矣。)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此申明五脏各以其时受病也。曰先受之者。 
谓次即传及于肺而为咳也。咳乃肺之本病。故先言肺先受邪。)帝曰。何以异之。(言何以明其五脏之不同也。)岐伯曰。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状、形状也。肺司呼吸。故咳则喘息有音。肺主气。甚则随气上逆而唾血也。)心 
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大甚为喉 。盖喉乃肺之窍。心火淫金。故 
喉仲介然如梗状。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咽。故咽喉皆肿痛也。)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 
转。转则两 下满。(肝脉布腰肋。上注肺。故咳则两胁下痛。不可转者。不可以俯仰也。胁下谓之 。盖肝邪上乘于肺 
则为咳。甚则下逆于经而不可以转。转则 下满也。)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阳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脾脏居右。故咳则右胁下痛。脾气上通于肺。肺之俞在肩背。故阴阴引于肩背也。不可以动者。不能动摇也。经脉篇 
曰。肝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脾病则身体皆重。不能动摇。盖微则上乘于肺而为咳。甚则病及于本经。)肾咳之状。 
咳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肾脉贯膈。入肺中。故咳则肺俞相引而痛。肺肾皆积水也。故甚则咳涎。)帝曰。六腑 
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奈何者。何状也。安所受病者。病从安生也。盖五脏之气。 
与天地四时五行之气相参合。故各以时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