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257-症因脉治 >

第17部分

257-症因脉治-第17部分

小说: 257-症因脉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于中,煎熬真阴,则阴火刑金,为喘为咳,而精虚劳伤之症作矣。 
【精虚劳伤之脉】沉细而数,左脉细数,肝肾精虚;右脉细数,肺脾液少;细而未数 
,精亏未竭;细而兼数,阴精已竭。 
【精虚劳伤之治】肝肾精虚,三才汤、家秘肝肾丸、龟鹿二仙胶为丸。脾肺精虚,生 
脉散、琼玉膏、参苓河车丸。心阴不足者,天王补心丹。 
x三才汤x 见前嗽血。 
x家秘肝肾丸x 见前咳嗽。 
x龟鹿二仙胶x 即玄武胶、鹿角胶。 
x生脉散x 见前咳嗽。 
x琼玉膏x 见前咳嗽。 
x参苓河车丸x 
河车一具,酒煮烂收干,打白茯苓五六两为丸,加人参更妙。 
x天王补心丹x 见前咳嗽。 

卷二劳伤总论
内伤劳伤
属性:【气虚劳伤之症】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烦剧,下午身凉气爽 
【气虚劳伤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形劳气散,或思想无穷,神气内夺,气虚劳伤之症 
【气虚劳伤之脉】软弱细小,或虚大无力;左脉细弱,肝肾气虚;右脉细软,脾肺气 
弱;弱而和缓,补之可生;弱而带数,有热难补。 
【气虚劳伤之治】肝肾气虚,三才丹、玄武天地煎。脾肺气弱,脉缓者,归脾汤、生 
脉散;脉数有热者,知柏参冬饮。 
x三才丹x 见嗽血。 
x玄武天地煎x 即天地煎加玄武胶。 
x归脾汤x 见前吐血。 
x生脉散x 见前咳嗽。 
x知柏参冬饮x 
知母(三钱) 黄柏(三钱) 人参(二钱) 麦冬(五钱) 广皮(一钱) 甘草(五分) 

卷二劳伤总论
内伤劳伤
属性:【血虚劳伤之症】肌肉消瘦,五心烦热,毛焦皮燥,暮夜发热,昼则身凉,小便赤涩 
,大便干结,此血虚劳伤之症也。 
【血虚劳伤之因】阳盛阴虚,五志厥阳之火,时动于中,煎熬真阴,阴血日损,阳火 
独旺,来克肺金,则血虚喘咳之症作矣。 
【血虚劳伤之脉】虚小细数,兼见芤涩,细小血虚,芤涩血痹。左寸细数,心血不生 
;左关细数,肝血不荣;右脉细数,脾虚血少;右脉芤涩,阳明血结。 
【血虚劳伤之治】血虚,用四物汤。血痹,用活血汤。心血不生,天王补心丹。肝血 
不荣,补肝汤。脾虚血少者,归脾汤。 
x四物汤x 见前咳嗽。 
x活血汤x 
当归 赤芍药 丹皮 红花 
四味煎汤。 
x天王补心丹x 见前咳嗽。 
x补肝汤x 见前肝劳。 
x归脾汤x 见嗽血。 
x家秘补阴丸x 治阴虚内热。四味为末,天地煎膏。 
当归 白芍药(各四两) 黄柏 知母(各二两) 天门冬 生地(各八两) 
x家秘补阳丸x 治阳虚内寒。四味为末,天地煎膏。 
当归 白芍药(各四两) 肉桂 附子(各一两) 天门冬 生地(各八两) 
x家秘坎离丸x 治阴阳两虚。 
补阴丸加鹿角胶三两。补阳丸加玄武胶三两。 

卷二
饮症论
属性:秦子曰∶浓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属火化,饮属水湿,《金匮》论之甚详,分立痰 
饮、悬饮、溢饮、支饮。四者条目外,又有留饮、伏饮二者。今余先将仲景所立六者,详别 
明之。至燥痰、火痰、风痰等,另立痰症内。 

卷二饮症论
痰饮
属性:【痰饮之症】其人素肥渐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心下胸胁支满,目眩,谓之痰饮 
【痰饮之因】饮食不节,水浆不忌,胃虽能纳,脾不能运,肺不通调,停积于胃,则 
成痰饮。痰饮内积,外不荣于肌表,则素肥渐瘦;由胃下流,水走肠间,则沥沥有声矣。 
【痰饮之脉】或见弦数,或见弦紧,或见双弦,甚则沉伏。弦紧寒饮,弦数热痰。 
【痰饮之治】《金匮》立法二条,一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不立方,以水寒 
,温中健脾,则气化痰行,若用寒凉,反凝结不散矣。一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苓桂术甘汤主之;若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痰饮 
胸满,推展苍朴二陈汤。 
x苓桂术甘汤x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x肾气丸x 治痰饮短气,当从小便去者。 
怀生地 泽泻 白茯苓 山药 丹皮 山茱萸 附子 肉桂 
x推展苍朴二陈汤x 治胃家有水饮,胸满呕吐不渴者,饮伤肺则喘咳,饮伤胃则呕 
熟半夏 广皮 甘草 白茯苓 熟苍术 浓朴 
身热口渴加葛根。小便不利加泽泻。脉数者加山栀、川连。脉迟加煨姜。 

卷二饮症论
悬饮
属性:【悬饮之症】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气逆,引痛胸肋,谓之悬饮,此即《金匮》悬饮 
【悬饮之因】饮食不节,水浆不忌,脾肺不能运化,水流在胁下,上攻肺家,故咳而 
吐,气逆,阻绝肝胆生升之令,是以痛引胸胁,而成悬饮之症矣。 
【悬饮之脉】或沉或弦,沉为有水,故曰悬饮。弦为气结,故曰内痛。 
【悬饮之治】《金匮》只立一方,曰脉沉而弦,悬饮内痛,十枣汤主之。以悬饮主痛 
,故用下法。今余推展二方,滚痰丸、加味二陈汤。 
x大枣汤x 
芫花 甘遂 大戟 
x滚痰丸x 
青礞石 大黄 沉香 黄芩 
x加味二陈汤x 
熟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枳实 桔梗 杏仁 栝蒌仁 
有热加川连。嗽加贝母。陶氏用此以治痰结胸胁。 

卷二饮症论
溢饮
属性:【溢饮之症】水气流行,归于四肢,身体疼重,支节烦疼,谓之溢饮也。 
【溢饮之因】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饮水多, 
水性寒冷,停滞气逆,逆则溢于四肢,当汗不得汗,不能外散,身得湿则重,复 
得寒则疼,故曰身疼重而成溢饮之症矣。 
【溢饮之脉】《金匮》曰∶脉沉而数,脉沉而弦,悬饮也。又云∶病溢饮者,当发汗 
,不言脉象,桢意其必浮大浮紧,未必沉弦沉数。 
【溢饮之治】《金匮》治悬饮内痛,用十枣汤。又曰∶病溢饮者,当发汗,大青龙汤 
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夫悬饮脉沉弦,饮悬于内而痛者,故用下法;溢饮溢于外,故用汗法。 
x大枣汤x 见前悬饮。 
x大青龙汤x 治溢饮身体疼重,肢节烦疼,当发汗者。 
麻黄 桂枝 甘草 生姜 杏仁 大枣 石膏 
x小青龙汤x 
麻黄 甘草 桂枝 白芍药 五味子 干姜 半夏 细辛 

卷二饮症论
支饮
属性:【支饮之症】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即《金匮》支饮症也。 
【支饮之因】饮邪偏注,停留曲折之间,盖肺与大肠之脉,下膈络肠,今饮积于中, 
外不得达 
,喘促而不得卧矣。形如肿者,水饮之外现也。 
【支饮之脉】脉多沉紧,脉弦为水,脉弱可治,数实者死。其脉虚者,必苦眩晕。 
【支饮之治】《金匮》曰∶膈间支饮,其人必喘,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 
得之十数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以前方去石 
膏,加茯苓、芒硝主之。以胃有痰饮之积热,石膏止清无形气分之热,不能去有形痰饮之 
实热,故易芒硝。又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又云∶支饮胸满者,浓朴 
大黄汤主之。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汤主之。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 
夏汤。又云∶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咳家,其脉弦,为有水 
,十枣汤主之。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十枣汤主之。咳 
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外另有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假 
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此二条,非指定支饮而立说,大约统言水饮家之条目。 
x木防己汤x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人参 
上四味,煮取一升,温服,愈后复发,去石膏,加芒硝。 
x泽泻汤x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 白术 
上二味,水二升,煮取一升,温服。 
x浓朴大黄汤x 治支饮胸满者。 
浓朴 大黄 枳实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 
x葶苈大枣汤x 
葶苈子 大枣肉 
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子。 
x半夏汤x 
半夏 生姜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一升服。 
x小半夏加茯苓汤x 
半夏 生姜 白茯苓 
上三味,煮一升服。 
x十枣汤x 见前悬饮门。 
x小青龙汤x 见前溢饮门。 
x己椒苈黄丸x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 
蜜丸如梧子大,日三服。 
x五苓散x 
泽泻 猪苓 白茯苓 白术 肉桂 
上五味为末,暖水调服。 

卷二饮症论
留饮
属性:【留饮之症】《金匮》云∶心下有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又云∶留饮者,胁下痛,引 
缺盆,咳则辄已。又云,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必有留饮。 
【留饮之因】始因水饮停积,结成痰饮,日久不化,即曰留饮。夫留者,聚而不散之 
谓也。饮留于背,妨督脉上升之阳,而为背寒,少阳肝胆之脉,由缺盆过季胁,饮留于胁,阻绝肝胆 
生升之气,故胁下痛引缺盆,留饮胸中,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留饮之脉】脉多沉者,胸有留饮;双弦者寒,偏弦者饮。 
【留饮之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 
x甘遂半夏汤x 
甘遂 半夏 芍药 炙甘草 

卷二饮症论
伏饮
属性:【伏饮之症】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泪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名 
【伏饮之因】水饮不散,伏于胸中,阻其肺气,则痰满喘咳;阻其中气,则吐发;伏 
太阳表邪外束,则寒热背痛;伏于上焦,阻绝清升之气,则目泪自出;饮伏胃家,胃阳凝塞 
,不能四布,振振 剧。夫曰吐发,则寒热背痛,可见不发即不吐,不吐即不发矣。以其 
有饮内伏,故外邪触之即发也。 
【伏饮之脉】左脉浮紧,寒邪束饮;寸脉沉弦,上焦阻绝;关脉沉弦,中脘凝塞;沉 
脉主伏,弦脉主饮,沉弦之脉,伏饮之诊。 
【伏饮之治】有寒热则病在表,腰背痛则病在太阳,此内有伏饮,外表有邪,当从表 
里并治, 
吐发等表症,故从表散也。 
x小青龙汤x 见前溢饮门。 
x木防己汤x 见前支饮门。 
桢按∶以上诸条,《金匮》之论痰饮也,此以脾湿成痰,非比诸痰症,故别之曰痰饮 
。夫饮者,即停蓄之水饮也;盖痰因火动而成,饮因水寒所致。 

卷二
痰症论
属性:秦子曰∶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熏蒸结聚而 
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有风痰、湿痰、燥痰、郁痰、食积五条。夫湿痰、燥痰,有外感,有内 
伤;郁痰、食痰,有内伤,无外感。饮主乎水,寒多热少;痰主乎火,寒少热多。 

卷二痰症论
外感痰症
属性:【风痰之症】头痛身痛,发热恶寒,吐嗽痰沫气逆,此外感风痰症也。 
【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人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里,内外熏蒸 
【风痰之脉】浮滑者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若见沉滑,风邪内结。洪大易治,沉 
【风痰之治】有风寒、风热之分。外感风寒,宜辛散表邪,如三拗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